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新体育课程的课标之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突显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强化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有利的影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心理健康
2010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再次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教学因具有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及不同的教学形式,为身心素质教育提供了途径和方式。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中学而来,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往往在心理上产生诸多心理困惑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如何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具有特殊功能与作用。“体育以其动态、积极、欢愉和开放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增强自控、自主、自信心和自我满足感,并可以通过改善身体形象和自尊,提高在工作压力下的心理调节能力;还能通过体育中的人际交往清理与宣泄情感,达到降低应激水平和摆脱轻度烦恼的目的”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造成职校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等。但最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有的职校生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少数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职校的,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信心,学习松散,厌学情况多;有的总感到一切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有的法律意识淡薄、合作精神差;价值观偏移,情感反复,自控力差,容易冲动或偏激等等,这些因素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使身体锻炼取得最大的效益,心理健康逐步得到改善。
3.1 加强体育知识与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传授知识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开始,不是教学的终端目标。教学的终端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用知识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创造财富。能力与智力密切相关,提高能力的过程,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因此,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方法,是对体育认识的开始。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要促进学生把体育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实践,转化为体育的知识与能力,去实现增强自己体质的目标。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是多方面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既有共同性和连续特点,又有个体和性别的差异,及时注意身心的早期开发。依据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培养,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与锻炼,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发达的智力与能力。“寓德、智于体”,身体是载体,增加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是体育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
3.2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全面锻炼的意识,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及身体机能,如篮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等。通过制定各种体育考核标准、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各类锻炼达标标准来促进身体大小肌肉群的锻炼,并协调和提高身体各项力量、耐力等素质,从而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正常的发展。学生只有认识自己的体质状态,才能“对症下药”地健身;也只有检验健身的效果,才能知道健身方法是否可行、科学。学生必须加强锻炼,因为运动是走向健康的途径。运动不仅使体质得到增强,而且还能促进心理的健康与情绪的平稳。换句话说,爱运动的人比较快乐。学生经常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自尊和自信,才能喜欢体育运动,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表现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3.3 在教学中,加强磨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内容。体育素质必须根据实用性、基础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体现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先进内容,促进学生人格和身体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设置艰苦的情境,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去尝试艰苦情境下的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如中长跑,由于枯燥单调,且十分艰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的教学十分畏惧,甚至找理由逃避。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德的最佳手段。当学生跑完规定的距离时,提出再加跑一定的距离,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支撑跳跃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衡木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等,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确定好适合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4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力与情绪自控能力
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竞赛过程中的胜利与失败、欢呼与沮丧等都可在瞬间转换,情绪体验十分强烈。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如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当比分处于落后局面时,难免情绪急躁,思想压力大,完成动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动作变形,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冷静和自信,消除沮丧和畏难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又如在比赛过程中,当裁判出现误判或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甚至出现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这时体育教师应要求学生克制自己的冲动,通过正常的渠道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
3.5 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可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如体育游戏及篮球、排球、足球比赛以及校田径运动会,多是以集体练习为主,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互助、交流,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或身体素质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因而在这类项目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这样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每个学生能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一种较好的心态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逐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4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健康的。社会发展变化也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学在心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不可忽视,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迎天.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J]. 北京:中国学校体育, 2001(4).
[2] 邱远. 谈谈体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 北京:体育教学, 2001(3):88 -92.
[3] 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 郑厚成.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 管水法. 体育课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C]. 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胡小军. 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体育学刊, 2008(4): 72-75.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心理健康
2010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再次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教学因具有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及不同的教学形式,为身心素质教育提供了途径和方式。职业学校的学生,从中学而来,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往往在心理上产生诸多心理困惑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如何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具有特殊功能与作用。“体育以其动态、积极、欢愉和开放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增强自控、自主、自信心和自我满足感,并可以通过改善身体形象和自尊,提高在工作压力下的心理调节能力;还能通过体育中的人际交往清理与宣泄情感,达到降低应激水平和摆脱轻度烦恼的目的”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造成职校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等。但最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有的职校生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少数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职校的,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信心,学习松散,厌学情况多;有的总感到一切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有的法律意识淡薄、合作精神差;价值观偏移,情感反复,自控力差,容易冲动或偏激等等,这些因素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使身体锻炼取得最大的效益,心理健康逐步得到改善。
3.1 加强体育知识与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传授知识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开始,不是教学的终端目标。教学的终端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用知识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创造财富。能力与智力密切相关,提高能力的过程,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因此,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方法,是对体育认识的开始。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要促进学生把体育的知识与方法用于实践,转化为体育的知识与能力,去实现增强自己体质的目标。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是多方面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既有共同性和连续特点,又有个体和性别的差异,及时注意身心的早期开发。依据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培养,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与锻炼,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发达的智力与能力。“寓德、智于体”,身体是载体,增加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是体育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
3.2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全面锻炼的意识,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及身体机能,如篮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等。通过制定各种体育考核标准、身体形态机能指标、各类锻炼达标标准来促进身体大小肌肉群的锻炼,并协调和提高身体各项力量、耐力等素质,从而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正常的发展。学生只有认识自己的体质状态,才能“对症下药”地健身;也只有检验健身的效果,才能知道健身方法是否可行、科学。学生必须加强锻炼,因为运动是走向健康的途径。运动不仅使体质得到增强,而且还能促进心理的健康与情绪的平稳。换句话说,爱运动的人比较快乐。学生经常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自尊和自信,才能喜欢体育运动,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表现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3.3 在教学中,加强磨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内容。体育素质必须根据实用性、基础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体现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先进内容,促进学生人格和身体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设置艰苦的情境,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去尝试艰苦情境下的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如中长跑,由于枯燥单调,且十分艰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项运动的教学十分畏惧,甚至找理由逃避。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德的最佳手段。当学生跑完规定的距离时,提出再加跑一定的距离,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支撑跳跃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衡木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等,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确定好适合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4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力与情绪自控能力
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竞赛过程中的胜利与失败、欢呼与沮丧等都可在瞬间转换,情绪体验十分强烈。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如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当比分处于落后局面时,难免情绪急躁,思想压力大,完成动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动作变形,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冷静和自信,消除沮丧和畏难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又如在比赛过程中,当裁判出现误判或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甚至出现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这时体育教师应要求学生克制自己的冲动,通过正常的渠道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
3.5 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可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如体育游戏及篮球、排球、足球比赛以及校田径运动会,多是以集体练习为主,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互助、交流,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或身体素质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因而在这类项目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这样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每个学生能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一种较好的心态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逐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4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健康的。社会发展变化也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学在心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不可忽视,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迎天.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J]. 北京:中国学校体育, 2001(4).
[2] 邱远. 谈谈体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 北京:体育教学, 2001(3):88 -92.
[3] 叶一舵.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 郑厚成.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 管水法. 体育课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C]. 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胡小军. 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体育学刊, 2008(4):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