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着重论述了教学工作者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不拘泥于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创建各种教学情境,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与学很好地结合。作者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日语知识,提高日语水平。
  关键词: 日语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院校都在创办和扩大日语专业,学习日语的人数也迅速增长。对于如此众多的日语学习者,日语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发挥最大潜力,如何找到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分析、总结,使教与学更加完美结合?下面我就在日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摸索出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教师的感召力
  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不高,是日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日语学习兴趣低下与各项日语学习(听、说、读、写、译,以及综合语言知识)均呈现显著的负值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力调动、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成为日语教学的一大努力方向。针对兴趣低下这种情况,我从以下两点入手。
  1.从心理学入手。教师要细微地分析目前所处的状况,排除他们的各种不良想法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主动参与程度和学习劲头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使之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对日语产生兴趣和感情。其实,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日语有一种恐惧感和生疏感,若不是出于求学、求知等因素,有许多学生会自动放弃学习日语,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他们体验到太多的失败,对学好日语失去信心。因此,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被人尊重的感觉,是重塑学生的自信、克服自卑、激发兴趣重要的来源。在每堂课里,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坚持给予及时的表扬,使学生在赞赏和认可中逐渐恢复自信,增强求知欲。
  2.从教学入手。诱发学生对学习日语的兴趣,启发式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学单词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是中国人的优势;在学习日语词汇时,抓住特点,举一反三,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在学日语中的外来语时,发挥自己第一外语是英语的优势,因为日语外来语中的单语许多来自英语,让学生根据发音来记忆外来语,这样就能相对比较轻松地掌握日语,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背诵也是语言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如果只是为背诵而背诵,学生很容易厌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课文。不要企求所有的学生都会,而应因材施教,千方百计地调动“差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长此以往,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摸索出经验和规律,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日语的学习兴趣,达到学好日语的目的。
  二、全面提问能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全面提问的必要性
  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凭教师单方面讲授,很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中的全面互动,也就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就是要以自己所授课的全体学生为对象,不论优劣,一律一视同仁。日语专业有其特殊性,所有学生都是“零起点”,可塑性强。针对这一点,为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发准音,必须全面提问、校音,这一必要性自不待言。但当过了初学日语的新鲜劲后,为防止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之能齐头并进,不让一个人掉队,对所有学生都要进行提问,加大提问频率,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被认为是目前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2.全面提问的实施途径
  提问也是一门科学,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提问一定要以所有学生为对象,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使学生都能时刻认真准备。争取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的提问次数大致相同,这就需要你手头有学生名册,提问次数要有记录,这样做可以避免经常提问一部分人,使未被提问的人失去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通过提问也可以摸清学生的弱点,及时加以补救提高,并能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中存在的不足。可以详细统计出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表达能力等状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提高,并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有所掌控,做到有的放矢。
  3.全面提问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进行全面提问的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多,自信心增强,学习有兴趣,为了不在课堂上出丑,就会主动地复习、预习,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敢于在众人面前运用日语,说的欲望增强,容易形成互相讨论问题的学习氛围。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强于没进行全面提问的班级学生。经过多年的摸索,进行全面提问的班级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很期待,有一种自豪感,从自己的内心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重视,踊跃发言的欲望强,形成你争我抢的学习氛围。这样的班级学习气氛活跃,思维机敏,学风浓,整体学习成绩好。
  三、情境设定与文化导入
  1.情境设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日语的交际活动情境,比如语言情境、实物情境、声像情境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把语言应用到交际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个人自由对话、对话接龙、短剧表演等形式加强课堂的学习日语的氛围。同时提倡日语教师使用外语教学,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由识记向模仿、运用转化,提高自身内在的使用日语的能力。
  此外,还可设计一些情境(如:在超市、问路、每天见闻等)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都能用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回答,使学生体验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时导入一定的日本文化知识
  教师不仅要将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总结,而且要将课文、语法、概念、惯用句等所涉及的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们不仅学到书本知识,而且从更深程度了解到一些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还要使学生了解:日本吸收文化,更注重消化与创新,即通常所谓的“拿来”和“嫁接”。如在介绍“明治维新”时设问日本为什么要向西方学习,那时中国是一种什么状况呢?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了解1868年明治维新时,中国清王朝正是面临列强侵华的落后腐败期,已经不是盛唐时期的辉煌。
  日本人的称谓习惯也跟我们不同,如果不理解就容易产生误会。如:一个四五十岁的日本人整天喊跟自己年龄相仿的中国人为“お父さん”,那个不懂日语的中国人问清“お父さん”是父亲的意思之后就很不理解,奇怪这个日本人的思维有问题。所以只学日语不了解日本文化,也难以掌握语言的内在的本质,在跨文化交际时,无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语言课是一门实践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活动培养“五会”,即听、说、读、写和译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1.学生课前汇报。每次课前十分钟,学生轮流(每次1人)作3—5分钟的课前播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后进行口头归纳整理并谈感想。比如要用日语講一下最近的热门话题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或倒霉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会大量阅读日文书籍,并积极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或者看日本影视拓宽知识面,把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起来。这样发言者能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其他学生能练习听力,教师边听边帮助纠正,最后全班同学不仅能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且能培养速记等综合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学习,收效好。
  2.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刺激学生养成听日语新闻的习惯,教师要多听NHK新闻广播,并有选择性地播报给学生,要求他们仔细听,复述或回答相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增加词汇量,感受到地道日语的表达方式,而且能锻炼其听说能力,促进其综合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此,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段落内容及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把每段的大意串起来,构成全文的总内容和主题思想,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得到的是整体的东西,而不是孤立的片言只语。
  按不同教学阶段,开展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集体形式为主的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体回答问题、集体复述句子和段落、学生互相批阅修改练习、自由式提问、专题讨论等,使学生能争先恐后地开口练习。课堂指导,形式多样,以通俗、风趣的语言进行几分钟的开场白,自然导入并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同时借助图片、实物、指示关键调、作图示、降低难度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书本内容死板,绝对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把书本上死的内容像讲故事一样活着讲,多去扩充,并多举实例多添加新的内容来补充书本上的比较简单含混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模仿造句练习、记忆掌握。
  采取学生复述课文及课后口述全文概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整理等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兴趣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几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能继续适应时代要求,寻求自我,另辟新径。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朱熹,吕祖谦.近思录:教学(卷十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5]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J].教育科学,2001,(1):1-5.
  [6]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美]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译.论教育[G].爱因斯坦文集(第3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