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因此,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到乐趣,学得真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
一、紧扣文本体察生活
许多的文本内容是学生比较常见和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学生对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学生熟知却又被遗漏的教学元素,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唤起曾经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教学《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细心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学时,我们可以提前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去观察,再让学生留心观察小露珠,通过观察感受到小露珠透明、闪亮的特点,体会到小露珠为植物带来的变化。这样,活生生的小露珠就会透过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生活文本,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联系课文,观察课文中所描绘的事物,帮助学生体会文意,更应该向课外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间接认识社会的机会。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生活阅历。
如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以及对蒲公英实物的仔细观察,知道了蒲公英的花色金黄,成熟后花托上长出洁白的绒球,是那么的可爱,也明白了蒲公英种子是靠风传播的。课后,我又让学生或观察或查阅资料,了解其他一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学生听了兴趣盎然。经过观察或查阅资料,学生知道了豆类、葡萄、苍耳、椰果等植物的种子的传播方式。在交流的时候,他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收获。可见,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把认识生活与学习课文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留心观察生活,带给学生的收获还真不小了。
二、演示画面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也常常看见空中飘浮的云雾,但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过庐山云雾的那种壮观的景象,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学生的理解体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组庐山云雾各种姿态的画面,再配上轻柔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庐山的云海之中。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庐山的云雾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来阅读课文,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受也就更深了。课文学完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美丽的姿态呢?因为有前面画演示的帮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那些漂浮在空中的云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五彩斑斓的绸带。有的说:那些层层突起的云雾,就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学得轻松,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教学《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看出老乡热情?”在目睹了实践操练后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三、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可以通过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再现、语言的描述等手段的结合使用,巧妙形象地展现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如入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描写了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妙的想象。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还和满池的荷花一起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的,而且仅靠字面的解释也很难获得。教学时,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作者描绘的情境,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一池荷花”随风舞蹈的画面,音乐的渲染,这时老师娓娓道来:此时此刻,我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在眼前、耳边相似的情景的交相作用下,视觉感受“形”的美,听觉感受“声”的美。此情此景,促使学生脑中原有生活积累的相关情境沟通迭加,对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的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变得可见可闻了。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产生相似的体验,学生融入了创设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感悟,体会到荷花随风飘动的动态的柔美及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端庄之美。这样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就会息息相通。
四、感悟生命创造生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一是利用听觉联想,借助变化多端的声音,激发学生情趣,引导想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画面,产生表达的欲望。把生活中“风声”、“雨声”、“欢呼声”等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放松地倾听,自由自在地展开想像的翅膀,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勾画生活场所。二是利用视觉联想,给学生以视觉感官的直观刺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写作。出示的物品应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这样做易于唤醒他们大脑中的储存,写出的习作才能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三是情境联想,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与情感、客体与主体相熔铸的产物,写作思路离不开情境的诱发。学校组织学生踏春活动,迎风摇曳的绿叶,随风起舞的野花,还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会使学生心旷神怡。在情境的催生下,学生浮想联翩,思路极为活跃,佳作亦应运而生。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生活,让生活因为创造而美丽。
总而言之,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紧扣文本体察生活
许多的文本内容是学生比较常见和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学生对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学生熟知却又被遗漏的教学元素,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唤起曾经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教学《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细心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学时,我们可以提前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去观察,再让学生留心观察小露珠,通过观察感受到小露珠透明、闪亮的特点,体会到小露珠为植物带来的变化。这样,活生生的小露珠就会透过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生活文本,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联系课文,观察课文中所描绘的事物,帮助学生体会文意,更应该向课外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间接认识社会的机会。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生活阅历。
如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以及对蒲公英实物的仔细观察,知道了蒲公英的花色金黄,成熟后花托上长出洁白的绒球,是那么的可爱,也明白了蒲公英种子是靠风传播的。课后,我又让学生或观察或查阅资料,了解其他一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学生听了兴趣盎然。经过观察或查阅资料,学生知道了豆类、葡萄、苍耳、椰果等植物的种子的传播方式。在交流的时候,他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收获。可见,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把认识生活与学习课文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留心观察生活,带给学生的收获还真不小了。
二、演示画面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也常常看见空中飘浮的云雾,但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过庐山云雾的那种壮观的景象,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学生的理解体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组庐山云雾各种姿态的画面,再配上轻柔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庐山的云海之中。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庐山的云雾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来阅读课文,对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感受也就更深了。课文学完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美丽的姿态呢?因为有前面画演示的帮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那些漂浮在空中的云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五彩斑斓的绸带。有的说:那些层层突起的云雾,就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学得轻松,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教学《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看出老乡热情?”在目睹了实践操练后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三、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可以通过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再现、语言的描述等手段的结合使用,巧妙形象地展现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如入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描写了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妙的想象。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还和满池的荷花一起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的,而且仅靠字面的解释也很难获得。教学时,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作者描绘的情境,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一池荷花”随风舞蹈的画面,音乐的渲染,这时老师娓娓道来:此时此刻,我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在眼前、耳边相似的情景的交相作用下,视觉感受“形”的美,听觉感受“声”的美。此情此景,促使学生脑中原有生活积累的相关情境沟通迭加,对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的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变得可见可闻了。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产生相似的体验,学生融入了创设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感悟,体会到荷花随风飘动的动态的柔美及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端庄之美。这样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就会息息相通。
四、感悟生命创造生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一是利用听觉联想,借助变化多端的声音,激发学生情趣,引导想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画面,产生表达的欲望。把生活中“风声”、“雨声”、“欢呼声”等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放松地倾听,自由自在地展开想像的翅膀,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勾画生活场所。二是利用视觉联想,给学生以视觉感官的直观刺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写作。出示的物品应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这样做易于唤醒他们大脑中的储存,写出的习作才能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三是情境联想,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与情感、客体与主体相熔铸的产物,写作思路离不开情境的诱发。学校组织学生踏春活动,迎风摇曳的绿叶,随风起舞的野花,还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会使学生心旷神怡。在情境的催生下,学生浮想联翩,思路极为活跃,佳作亦应运而生。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生活,让生活因为创造而美丽。
总而言之,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