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就是信息网络。而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而艰巨的挑战,也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因此,全力创新和发展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着重阐述了移动互联网下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 键 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22-02
一、互联网环境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互联网具有综合性传播和超时空传播,是媒介进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1)科学分析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得机遇和挑战的条件,也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如赵艳指出“3G網络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2)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代表观点如,余华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师生的核心关系由过去较单纯的教学关系逐渐转变为教学关系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深度交织的新型师生关系复合体。”(3)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感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代表观点包括,杜亮认为,“大学生对潮流的认知具有超前性,乐于接受各种新技术带来的新成果,在新科技的发展、推广过程中扮演着体验者和传播者的角色”[1]。
(一)互联网的自身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互联网,即局域网、广域网以及各个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在千里之外实施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完成工作或者进行娱乐。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人性化、个性化、现代化等优势越来越得到体现,这些优势正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必需的。移动互联网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破原有W教师为主导、W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创建“深入其境”的教学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强调培养学生借助己有知识经验构建新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为等;改变传统师生角色,强化师生平等对话,教育者既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对象既是知识的获得者,也是知识的创建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
(二)互联网的普遍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1)根据对网民年龄结构的统计,年龄结构在20~29岁的青年群体占网民的32.5%,同比2012年上涨了2.4%,学生在网民中占1/3;另外一统计显示,综合类大学中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2~6小时的学生占上网学生的67.3%,以医学院为主的高校每天上网时间为2~6小时的学生占上网时间的53.7%。根据统计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有利于教育管理者的实施。
(三)互联网的即时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即时性是所有网民所共识的,无论是发布者还是接收者,网络信息的速度是其余媒体的传播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信息的即时性也是日新月异,相信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将不断提高。从空间上表示,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一个整体,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中国发至英国的邮件仅仅几秒就可到达,可见速度之快。体现在更快的是,报纸等媒体还需要经过排版、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现在只要将信息传播在网络之中,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同时浏览。
(四)互联网的交互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带来的传授双方相互型的传播,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而人类具有交互性的主动性。网民既是信息的传播体,也是信息的接受体,既可以被动的接受网络上的信息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信息。交互性可以分为实时交互性和非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是指网络用户传播出一个信息,同时或者马上得到一个回应的信息;非实时交互是指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不必或者不可能立马反馈,然而网络可以进行储存信息,以供对方查阅。
二、移动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改革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范畴、方式方法要依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和网络道德为重要突破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要积极抵制网络垃圾以及不道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一直为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灌输,强调教育者通过教育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通过示范、榜样、说服的方法,输入大学生的心灵当中。
(一)着力培养道德人格,加强学生对自律的观念
网络社会信息的开放和共享,让网络使用者自由的选择和创造发布信息,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交流思想,这样的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确提供了方便,但是对大学生的自律性是莫大的挑战,必须极大程度的唤醒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认知和意志方面注意自己的独立性,在强调个性化的基础上还要呈现更多的主体性。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应该积极运用这些优势,将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的学生思想教育目标重点从具体规范的掌握和特定的价值观转移到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和践行能力,并让大学生拥有自己的道德主体人格。在相比中,大学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就该围绕道德主体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将思想教育内容和道德主体相结合,在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道德鉴别能力去处理社会中千变万化的道德理念生活。
(二)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具有层次感的思想道德能力体系
由于现代社会中各个成员的社会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的层次各有不同,其思想道德也有很大的差别,在现代网络社会的促使下,这种差异更加分明,更见凸显,学生的思想道德多元化也更为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通过网络,建立分明的思想道德体系,并将思想教育内容大规模的加入体系中,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分明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口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3]
(三)加强网络制度的建设,规范对于互联网的管理
对于加强互联网的建设管理,首先要建立起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要加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法制建设。各个高校要加强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将信息网络建设纳入今后的工作范畴,建立和健全校园信息的传播系统,加大对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
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首先各个高校就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的专栏,将互联网应用到平时教育中来,其次要丰富教育的教学内容,始终以道德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线轴,不能偏离党的基本路线,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政治教育的讲座,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进去,不要只为了应付[4]。要想让学生支持这种讲座,就要切实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谋利益,调思想,切实从中学习到新的内容和知识,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莫大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向宇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05.
[2]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陈默.打造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入学教育网络平台模式[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关 键 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22-02
一、互联网环境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互联网具有综合性传播和超时空传播,是媒介进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1)科学分析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得机遇和挑战的条件,也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如赵艳指出“3G網络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2)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代表观点如,余华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师生的核心关系由过去较单纯的教学关系逐渐转变为教学关系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深度交织的新型师生关系复合体。”(3)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感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代表观点包括,杜亮认为,“大学生对潮流的认知具有超前性,乐于接受各种新技术带来的新成果,在新科技的发展、推广过程中扮演着体验者和传播者的角色”[1]。
(一)互联网的自身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互联网,即局域网、广域网以及各个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在千里之外实施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完成工作或者进行娱乐。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人性化、个性化、现代化等优势越来越得到体现,这些优势正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必需的。移动互联网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破原有W教师为主导、W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创建“深入其境”的教学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强调培养学生借助己有知识经验构建新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为等;改变传统师生角色,强化师生平等对话,教育者既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育对象既是知识的获得者,也是知识的创建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
(二)互联网的普遍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1)根据对网民年龄结构的统计,年龄结构在20~29岁的青年群体占网民的32.5%,同比2012年上涨了2.4%,学生在网民中占1/3;另外一统计显示,综合类大学中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2~6小时的学生占上网学生的67.3%,以医学院为主的高校每天上网时间为2~6小时的学生占上网时间的53.7%。根据统计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有利于教育管理者的实施。
(三)互联网的即时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即时性是所有网民所共识的,无论是发布者还是接收者,网络信息的速度是其余媒体的传播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信息的即时性也是日新月异,相信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将不断提高。从空间上表示,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一个整体,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中国发至英国的邮件仅仅几秒就可到达,可见速度之快。体现在更快的是,报纸等媒体还需要经过排版、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现在只要将信息传播在网络之中,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同时浏览。
(四)互联网的交互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
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带来的传授双方相互型的传播,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而人类具有交互性的主动性。网民既是信息的传播体,也是信息的接受体,既可以被动的接受网络上的信息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信息。交互性可以分为实时交互性和非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是指网络用户传播出一个信息,同时或者马上得到一个回应的信息;非实时交互是指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不必或者不可能立马反馈,然而网络可以进行储存信息,以供对方查阅。
二、移动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改革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范畴、方式方法要依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和网络道德为重要突破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要积极抵制网络垃圾以及不道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一直为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灌输,强调教育者通过教育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通过示范、榜样、说服的方法,输入大学生的心灵当中。
(一)着力培养道德人格,加强学生对自律的观念
网络社会信息的开放和共享,让网络使用者自由的选择和创造发布信息,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交流思想,这样的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确提供了方便,但是对大学生的自律性是莫大的挑战,必须极大程度的唤醒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认知和意志方面注意自己的独立性,在强调个性化的基础上还要呈现更多的主体性。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应该积极运用这些优势,将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的学生思想教育目标重点从具体规范的掌握和特定的价值观转移到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和践行能力,并让大学生拥有自己的道德主体人格。在相比中,大学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就该围绕道德主体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将思想教育内容和道德主体相结合,在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道德鉴别能力去处理社会中千变万化的道德理念生活。
(二)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具有层次感的思想道德能力体系
由于现代社会中各个成员的社会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的层次各有不同,其思想道德也有很大的差别,在现代网络社会的促使下,这种差异更加分明,更见凸显,学生的思想道德多元化也更为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通过网络,建立分明的思想道德体系,并将思想教育内容大规模的加入体系中,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分明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口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3]
(三)加强网络制度的建设,规范对于互联网的管理
对于加强互联网的建设管理,首先要建立起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要加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法制建设。各个高校要加强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将信息网络建设纳入今后的工作范畴,建立和健全校园信息的传播系统,加大对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制度。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
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首先各个高校就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的专栏,将互联网应用到平时教育中来,其次要丰富教育的教学内容,始终以道德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线轴,不能偏离党的基本路线,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政治教育的讲座,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进去,不要只为了应付[4]。要想让学生支持这种讲座,就要切实从学生出发,为学生谋利益,调思想,切实从中学习到新的内容和知识,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莫大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向宇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5-05.
[2]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陈默.打造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入学教育网络平台模式[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