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重要文件强调加强全体公民道德意识,尤其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农村中小学的各方面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在德育工作的加强方面有一定难度,但是农村中小学更应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深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些孩子中有95%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是有其特殊性的,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感冷漠,自卑心强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法则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自我评价偏低。
2.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和教育促进小学儿童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又成为制约儿童认知活动,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可塑性极大的时期,他们的品德、观念、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中。学习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而留守儿童大多属于隔代抚养,祖辈对晚辈大多比较溺爱,父母对孩子的关于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目前农村中流行的亚文化,如“读书没用,就打工挣钱”之类的话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错误的引导作用,造成许多留守儿童有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
3.缺乏安全感,叛逆心强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在家里喜欢与家长对着干,在学校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等。
4.心理负担重,情绪焦虑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孩从父母那里体会到在外奋斗的艰辛和无奈,父母也常借此教育孩子要努力读书,并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则会受到父母的责怪,内心也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他们的心理负担比较中,也经常焦虑。
5.道德判断能力差,越轨行为严重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阶段,但是要形成自律意识却不是那么简单。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祖辈的宽容,留守儿童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认知程度不够高导致他们常被年长的人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等违法行为。
农村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告诉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将这些心理特点重视起来,并在德育过程中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了解德育的对象,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德育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德育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活动开展,轻心理培育;重抽象灌输,轻情感体验;重课内教育,轻课外实践;重共性要求,轻个性呵护的倾向,导致德育针对性不够强,实效性不够高。有必要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德育:
1.根据德育对象的需要心理施教
农村中小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的心理需要与城里的学生不同。他们往往有更急切的被关爱的需要,不仅是在物质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世界很少会愿意敞开,孤僻的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他们也渴望被了解、被爱。在学习方面,如果成绩不理想,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感,如果教师进而施压,他们就更加逆反,不愿意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灌输”阶段,一味地灌输并不能使得学生良好地“吸收”。在德育实践中,很多“灌输”其实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因此,需要探索“灌输”和“需要”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有根据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德育工作就能更顺利地开展。
2.德育的疏导方针及其心理依据
德育要能够被对象所接受,一要靠内容正确,二要靠方式方法得当。疏导方针不但对方式方法起指导作用,而且还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影响,因为显而易见,疏导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增强针对性内容的过程。疏导即疏通和引导,与“灌输”是相辅相成的,在德育过程中,疏导是极其重要的。
德育疏导方针是要对学生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疏通,让他们畅所欲言,并且把不同的思想观念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观念上来,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疏导方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基于德育对象的心理差异和接受心理规律。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心理和行为都存在着差异,在对其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进行教育。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些孩子中有95%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是有其特殊性的,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感冷漠,自卑心强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法则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自我评价偏低。
2.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和教育促进小学儿童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又成为制约儿童认知活动,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可塑性极大的时期,他们的品德、观念、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中。学习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而留守儿童大多属于隔代抚养,祖辈对晚辈大多比较溺爱,父母对孩子的关于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目前农村中流行的亚文化,如“读书没用,就打工挣钱”之类的话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错误的引导作用,造成许多留守儿童有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
3.缺乏安全感,叛逆心强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在家里喜欢与家长对着干,在学校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等。
4.心理负担重,情绪焦虑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留守孩从父母那里体会到在外奋斗的艰辛和无奈,父母也常借此教育孩子要努力读书,并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则会受到父母的责怪,内心也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他们的心理负担比较中,也经常焦虑。
5.道德判断能力差,越轨行为严重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阶段,但是要形成自律意识却不是那么简单。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加之祖辈的宽容,留守儿童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认知程度不够高导致他们常被年长的人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等违法行为。
农村中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告诉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将这些心理特点重视起来,并在德育过程中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了解德育的对象,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德育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德育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活动开展,轻心理培育;重抽象灌输,轻情感体验;重课内教育,轻课外实践;重共性要求,轻个性呵护的倾向,导致德育针对性不够强,实效性不够高。有必要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开展德育:
1.根据德育对象的需要心理施教
农村中小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的心理需要与城里的学生不同。他们往往有更急切的被关爱的需要,不仅是在物质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世界很少会愿意敞开,孤僻的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他们也渴望被了解、被爱。在学习方面,如果成绩不理想,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感,如果教师进而施压,他们就更加逆反,不愿意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灌输”阶段,一味地灌输并不能使得学生良好地“吸收”。在德育实践中,很多“灌输”其实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因此,需要探索“灌输”和“需要”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有根据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德育工作就能更顺利地开展。
2.德育的疏导方针及其心理依据
德育要能够被对象所接受,一要靠内容正确,二要靠方式方法得当。疏导方针不但对方式方法起指导作用,而且还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影响,因为显而易见,疏导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增强针对性内容的过程。疏导即疏通和引导,与“灌输”是相辅相成的,在德育过程中,疏导是极其重要的。
德育疏导方针是要对学生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疏通,让他们畅所欲言,并且把不同的思想观念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观念上来,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疏导方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基于德育对象的心理差异和接受心理规律。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心理和行为都存在着差异,在对其进行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进行教育。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