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章阅读之误区及对治浅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考试多年,许多一线教师引导考生寻求答题捷径,以求能精准地解决问题,获取高分。笔者也一度探究命题人设置“陷阱”之法,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规避,从而提高分数,但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依然有许多学生感到茫然。寻找错误项,感到项项都错,寻找正确项,又感到项项都正确。何以故,因为照录文本的项几乎没有,都是“转述”,或概括,或推断……没搞清正确表达式的同学,遇见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表述,如堕云雾,茫然无措。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问题呢?笔者通过在所带班级的教学实践,发现此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碎片式阅读
  许多师生解决此题,喜欢从选项入手,再从文本里面找依据,然后两相对照,看与原文的异与同。这种读法,只能“就题论题”,不是着力获得对文本的整体认识。面对跨越几个段落乃至对全文进行概括的项,或者并非考察“表述是否正确”的项,考生就茫然无措。
  二是只注重探讨错误项设置方法
  许多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根据近年考题,归纳出错误项的设置方法,让考生“按图索骥”,以求快捷,可结果是,面对诸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选项,考生很难规避干扰找到具有“逻辑失误”的项。
  以上两种误区产出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目的不明所致。一般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高考命题所选用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考查目的看,这项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从能力要求看,这项考查会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真正培养起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面对目前此类文章备考的误区,对治办法涉及诸多方面,这里说说常被忽略的两个方面:
  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真正致力于读懂原文
  按照我国语言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的看法,“能够直接理解的不是文本,需要通过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是文本。”那么,解读是针对文本而言的。解读就是打通理解,就是形成正确理解。作为考试材料的论述类文章,首先具有陌生性,是“需要通过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即文本。
  既然是需要解读才能理解的文本,就必须按照阅读的路径来探求,而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南宋陈善说:“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他讲的就是读书应分“入”“出”两步。“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出入有道,方可有得。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为了达到精准地“出”,就需要读者潜心地“入”:沉潜其中,得其精神。舍此欲求捷径,无异缘木求鱼。
  既然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为此,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注重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理清文本的内部关系,再由整体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感悟。
  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在这种情势下,遵循整体阅读的规律,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芜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多层次的阐述中把握主旨,已成为我们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必要途径。整体浏览,也为下文的寻读、精读做好准备。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寻读专题作业需要的某些内容,精读需要获取更多信息的内容。
  整体阅读后的“寻读”与“精读”同样不可少。它们是真正读懂的必要条件。通过精读搞清以下问题。
  明确概念是逻辑的起点。论述类文章阅读要注意材料对概念的表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阅读者要搞清概念名称、概念例证和概念定义。概念的定义需要若干实例从正面加以证明;还应该有若干反例从反面加以区别,以使概念更具有区分度。概念是命题的构成要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组成一个判断;判断的语言形式往往是句子。句子构成段落,段落是一个承句开篇的文章结构单位,阅读者要研习段落的表意类型、段落的主句和述句、段落的句间关系、段落的主句位置、段落在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并由此搞清全文的思路结构,把握主旨。搞清逻辑思维的方式,是归纳,是演绎?
  这里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此处需要复习、强化的就是有关论述类文章的知识,通过阅读实践,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精度,不仅为制胜考场做充分准备,而且真正培养起现代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技能。舍弃知识与实践练习而欲形成阅读文章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精读选项与对应原文,关注正确的“表达式”
  考题选项设置常用的正确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1.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为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概括的方法,明白有文本的具体内容到选项到选项的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3.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作转述的一种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的互换等等。常式句与变式句转换的要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我们看到,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这种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就是正确的表达式。
  这是命题人应该遵循、考生应该了解掌握的正确表达式,它代表的是合乎逻辑的正确思维方式。
  为此,我们必须回顾复习相关的语言学、语用学知识,面对文本能准确转换,以期自如应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关注“陷阱”的设置方式上,需知所有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都将成为考生失分的陷阱。
  我们要让学生“从例中学”,“在做中学”,经由经验,探究来学习。一旦真正形成准确、快速阅读的能力,正确转换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就不会成为问题。
其他文献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句话揭示了“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两种诗歌中情与景关系的表现手法,特别是“以乐景写哀”,常常被引用来鉴赏古典诗词。由乐到哀的感情发展变化,是人之常情。在《周易》中就有“泰极生否”的思想,意思是指事物在顺利到了极点时,就会产生不顺利的情况。《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因材施教、小众化这些字眼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它意味着社会对个性的尊重,也意味着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它不再有统一的标准,而是把人性化、个性化放在第一位,让教育更有活力和创造力。  “教什么”、“怎么教”永远是教育的两大话题。当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提上日程,各种各样的自编教材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学科与学科在课程的制定上越来越综合,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更加密切。自编教材已成为主教材的一
语文阅读课堂需要个性,需要感性的回归,需要激情的飞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个性?笔者根据多年课堂教学设计经验,从差异化策略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寻找
<正> 水清漆宝六合一水性乳胶漆是一种有极好遮盖力的高档墙面漆。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预防及覆盖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墙面细微裂纹,耐擦洗抗污渍,不仅能使墙面保持完美漆
所谓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打造的和谐自由的民主课堂环境。其中有效教学是本质目的,而教学情境是为了此目的而进行的必有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所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分享一下自己的常用教学方法。  一、用音乐来渲染环境  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放松,而且能够受到熏染,在自由的状态下参与创造,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