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具体的七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策建议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有效推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领导的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由财政、人事、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加强文化法规建设,规范文化执法行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当前,要特别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草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建设资金。土管、建设等部门要把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要建立文体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保障实现“县县有两馆、乡乡有一站、村村有一室”建设目标所需配套资金投入,财政给予文体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土管、建设等部门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选址时,优先考虑方便百姓,建成百姓家门口的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设计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宜,适当超前。
三是要建立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日常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上辖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型文体活动的经费,并逐年增加。同时财政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投入,将图书购置、文物保护、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干部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机制。
四是要建立“文化低保”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设立“文化低保”专项资金,扶持“彩虹工程”、“广电均等化”等保障贫困人口、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工程建设资金,坚持免费或低收费。
五是要建立文化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文化奖励制度、设立文化奖励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扎根农村热心服务农民的民营剧团等,给予荣誉称号以及物质奖励、资金补助。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和多元发展投入机制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好文化发展规划,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考核,其分值不低于5%。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公益文化活動,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落实好捐赠文化体育事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可授予政府荣誉称号,使社会力量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要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市本级五个区要建立单立的文化局,加强市本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服务功能。
二是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一是重新核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编制,完善各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系,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市本级五个区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完善(无建制的必须建立),已撤销文化站建制的全部恢复,全面彻底解决乡镇文化干部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编制方面,文化馆要达到:每万人口(含外来人口)配备 0.5 名专业人才;人口少的县配备齐全各门类专业人才,重点门类适当增加。图书馆达到文化部《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以五十万册图书、七十名工作人员为基数,每增加一万至一万三千册图书,增加一人。文化站达到:每 1.5 万人口(含外来人口)配备 1 名文化干部,不足 1.5 万人口的乡镇按 1.5 万人口配备文化干部。二是进一步推动事企分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体制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劳动合同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他们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建立村(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村(社区)是直接面对百姓的最基层单位,要加强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建设。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文化工作,省、市下派的农村指导员以及正在推进的“大学生村官”要将文化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聘请当地的热心人、爱好者担任文化管理员、文保员、各类业余团队的带头人。
五、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
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要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要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要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要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一是建用并重,讲求效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坚持“建”与“用”并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阵地效用。二是送种并举,丰富供给。要大力深化当前开展的“送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输血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文化部社图司、中国文化报社:会议论文集 2005 年 11 月
[3] 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年 4 月
作者简介:
田霖(1976年12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内蒙古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秘、语文教学。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策建议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有效推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领导的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由财政、人事、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加强文化法规建设,规范文化执法行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当前,要特别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草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建设资金。土管、建设等部门要把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要建立文体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保障实现“县县有两馆、乡乡有一站、村村有一室”建设目标所需配套资金投入,财政给予文体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土管、建设等部门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选址时,优先考虑方便百姓,建成百姓家门口的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设计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宜,适当超前。
三是要建立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日常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上辖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型文体活动的经费,并逐年增加。同时财政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投入,将图书购置、文物保护、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干部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机制。
四是要建立“文化低保”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设立“文化低保”专项资金,扶持“彩虹工程”、“广电均等化”等保障贫困人口、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工程建设资金,坚持免费或低收费。
五是要建立文化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文化奖励制度、设立文化奖励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扎根农村热心服务农民的民营剧团等,给予荣誉称号以及物质奖励、资金补助。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和多元发展投入机制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好文化发展规划,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考核,其分值不低于5%。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公益文化活動,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落实好捐赠文化体育事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可授予政府荣誉称号,使社会力量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要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市本级五个区要建立单立的文化局,加强市本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服务功能。
二是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一是重新核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编制,完善各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系,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市本级五个区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完善(无建制的必须建立),已撤销文化站建制的全部恢复,全面彻底解决乡镇文化干部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编制方面,文化馆要达到:每万人口(含外来人口)配备 0.5 名专业人才;人口少的县配备齐全各门类专业人才,重点门类适当增加。图书馆达到文化部《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以五十万册图书、七十名工作人员为基数,每增加一万至一万三千册图书,增加一人。文化站达到:每 1.5 万人口(含外来人口)配备 1 名文化干部,不足 1.5 万人口的乡镇按 1.5 万人口配备文化干部。二是进一步推动事企分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体制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劳动合同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他们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建立村(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村(社区)是直接面对百姓的最基层单位,要加强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建设。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文化工作,省、市下派的农村指导员以及正在推进的“大学生村官”要将文化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聘请当地的热心人、爱好者担任文化管理员、文保员、各类业余团队的带头人。
五、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
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要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要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要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要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一是建用并重,讲求效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坚持“建”与“用”并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阵地效用。二是送种并举,丰富供给。要大力深化当前开展的“送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输血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文化部社图司、中国文化报社:会议论文集 2005 年 11 月
[3] 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年 4 月
作者简介:
田霖(1976年12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内蒙古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秘、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