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儿童刚刚步入校园,在学习上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情绪变化无常,课堂上精力容易分散,也容易疲倦;课堂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具有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针对一年级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孩子学好数学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用好情境图,充分体现主题图的作用
本册教材有一大特点就是素材选取生活化。设置了丰富的富有童趣、具有指引教学作用的情境图,引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去思考、去表达,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准备课》就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一幅“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又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
我结合该情境图的特点,深挖其内涵,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根据情境图制定本课教学的德育目标。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资源,给初入学的小学生展现了校园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等等。
二是根据情境图制定知识目标。情境图中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一座教学楼等),学生在计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中,初步感受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对学习的新奇感,逐步形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和读数的情况、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等,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但这里不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像这样的例子在本教材中还很多,如第9页认识上下前后、第15页1——5的认识、第50页8和9的认识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情境图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有着深刻的内涵,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深挖教材中情境图的内涵,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巧用学具,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认知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多给学生创造动一动学具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学具中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例如:在教學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为了实现让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等教学目标,我利用自制的动物脸谱、摆实物等,通过摆一摆等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手来,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逐步渗入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确了多、少、同样多的含义。再如教学《减法》这课时,我采用了摆小棒(如xx同学摆5根小棒,老师借走2根,还有几根)、画图画(如我让学生们先画4个圆圈,把2个涂上颜色,还有几个没涂?)等有利于在学生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活动,深刻认识减法的含义,并能计算简单的减法。在这样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可以说,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与形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学生学习才更有趣。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有这样的一句话:“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深刻诠释了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利用。
三、趣味活动穿插,学生兴趣浓厚,课堂生动活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的教学中,用游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我的惯用伎俩。特别对于枯燥的计算题,我就喜欢用以“游戏”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想方设法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引导孩子学习,集中了孩子精力,缓解心理压力,课堂氛围更浓。如设计开火车游戏,猜谜游戏,闯关游戏,勇攀高峰等等,给课堂增色不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我自制数字卡片,孩子自己抽取其中任意两张,组成加法算式后算出结果,通过竞技游戏的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会让学生玩七巧板,利用七巧板摆模型,在摆的过程中去建立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表象、去感知图形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轻松,在愉悦的环境下玩中学,更好发展实践操作、创新思维等能力,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教无定法”。以上是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常用的做法,还有很多地方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不断总结与思考,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茅台一小)
一、用好情境图,充分体现主题图的作用
本册教材有一大特点就是素材选取生活化。设置了丰富的富有童趣、具有指引教学作用的情境图,引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去思考、去表达,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准备课》就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一幅“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又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
我结合该情境图的特点,深挖其内涵,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根据情境图制定本课教学的德育目标。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资源,给初入学的小学生展现了校园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等等。
二是根据情境图制定知识目标。情境图中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一座教学楼等),学生在计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中,初步感受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对学习的新奇感,逐步形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和读数的情况、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等,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但这里不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像这样的例子在本教材中还很多,如第9页认识上下前后、第15页1——5的认识、第50页8和9的认识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情境图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有着深刻的内涵,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深挖教材中情境图的内涵,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巧用学具,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认知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多给学生创造动一动学具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学具中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例如:在教學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为了实现让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等教学目标,我利用自制的动物脸谱、摆实物等,通过摆一摆等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手来,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逐步渗入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确了多、少、同样多的含义。再如教学《减法》这课时,我采用了摆小棒(如xx同学摆5根小棒,老师借走2根,还有几根)、画图画(如我让学生们先画4个圆圈,把2个涂上颜色,还有几个没涂?)等有利于在学生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活动,深刻认识减法的含义,并能计算简单的减法。在这样教学中,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可以说,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与形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学生学习才更有趣。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有这样的一句话:“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深刻诠释了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利用。
三、趣味活动穿插,学生兴趣浓厚,课堂生动活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的教学中,用游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我的惯用伎俩。特别对于枯燥的计算题,我就喜欢用以“游戏”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想方设法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引导孩子学习,集中了孩子精力,缓解心理压力,课堂氛围更浓。如设计开火车游戏,猜谜游戏,闯关游戏,勇攀高峰等等,给课堂增色不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我自制数字卡片,孩子自己抽取其中任意两张,组成加法算式后算出结果,通过竞技游戏的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会让学生玩七巧板,利用七巧板摆模型,在摆的过程中去建立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表象、去感知图形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轻松,在愉悦的环境下玩中学,更好发展实践操作、创新思维等能力,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教无定法”。以上是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常用的做法,还有很多地方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不断总结与思考,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茅台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