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重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行为约束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和思想的发展。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注重构建学生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和运用力,增强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课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生活与教学内容相隔离的状况,导致学生产生《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缺乏具有灵活性的理解,而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便成为了空谈。为此,教师应提升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知,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最为接近自身生活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提升概念理解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以生活问题为踏板,提升对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概念理解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降低学生的思维维度,获得良好的生活化问题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理解权利和义务》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与义务的辯证关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着力,创设如下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为什么班委需要大家投票?(2)我们为什么要服从班委的安排?(3)以上两个问题如何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思考方向性,教师适时地走入学生的学习中,并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并进行精准性地引导,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生活化的问题,提升对权利与义务概念之间的理解。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知晓通过投票选举班委是凸显学生为班级主人的权利,而服从班委的领导,体现学生应遵循班级规则的义务。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从已知的常识中,提升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知,增强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巧创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生活情境教学的优势之一在于给与学生强烈的情境代入感,并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相关的问题,提升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效率,获得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效果。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水平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生活情境的创设,注重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政治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效率。
例如,在讲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规则,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创设相应的“意外”,让学生在情境中,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提升他们的行为自我约束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在情境布置的过程中,设置如下的角色:骑共享单车的学生、骑自行车的母亲、开出租车的司机、驾驶公交车的司机,教师作为创造意外的驾驶人员出现。在整个情境的扮演过程中,教师驾驶汽车,“主动”向一群行人撞去,扮演各色的行人四散而去,有些行人出现焦急的面孔。在情境扮演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给教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小陈的发言。他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司机没有遵守规则。我由此想到,假如人人不遵守相应的规则,则整个社会会陷入无序的状态,更会威胁大家的安危,这让我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帮助他人是在帮助自己!”初中《道德与法治》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担当的内涵。为此,教师可以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
例如,在讲授《承担社会责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一日行”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对社会组织成员扮演角色的认知,并鼓励学生与老人进行聊天,让老人获得关注、关心的快乐。与此同时,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鼓励他们说出实践活动的看法。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了解到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认知到人会有生老病死的过程,照顾今天的老人也是在照顾明天自己的道理,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社会担当的内涵。
总而言之,在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正打开教学的视角,建立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连接,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生活的桥梁,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能力,从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吴长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法制博览.2017(21)
[2]訾如美.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
关键词:初中课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生活与教学内容相隔离的状况,导致学生产生《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缺乏具有灵活性的理解,而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便成为了空谈。为此,教师应提升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知,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最为接近自身生活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提升概念理解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以生活问题为踏板,提升对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概念理解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降低学生的思维维度,获得良好的生活化问题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理解权利和义务》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与义务的辯证关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着力,创设如下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为什么班委需要大家投票?(2)我们为什么要服从班委的安排?(3)以上两个问题如何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思考方向性,教师适时地走入学生的学习中,并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并进行精准性地引导,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生活化的问题,提升对权利与义务概念之间的理解。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知晓通过投票选举班委是凸显学生为班级主人的权利,而服从班委的领导,体现学生应遵循班级规则的义务。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从已知的常识中,提升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知,增强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巧创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生活情境教学的优势之一在于给与学生强烈的情境代入感,并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相关的问题,提升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效率,获得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效果。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水平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生活情境的创设,注重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政治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效率。
例如,在讲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规则,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创设相应的“意外”,让学生在情境中,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提升他们的行为自我约束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在情境布置的过程中,设置如下的角色:骑共享单车的学生、骑自行车的母亲、开出租车的司机、驾驶公交车的司机,教师作为创造意外的驾驶人员出现。在整个情境的扮演过程中,教师驾驶汽车,“主动”向一群行人撞去,扮演各色的行人四散而去,有些行人出现焦急的面孔。在情境扮演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给教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小陈的发言。他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司机没有遵守规则。我由此想到,假如人人不遵守相应的规则,则整个社会会陷入无序的状态,更会威胁大家的安危,这让我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帮助他人是在帮助自己!”初中《道德与法治》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担当的内涵。为此,教师可以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
例如,在讲授《承担社会责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一日行”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对社会组织成员扮演角色的认知,并鼓励学生与老人进行聊天,让老人获得关注、关心的快乐。与此同时,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鼓励他们说出实践活动的看法。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了解到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认知到人会有生老病死的过程,照顾今天的老人也是在照顾明天自己的道理,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社会担当的内涵。
总而言之,在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正打开教学的视角,建立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连接,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生活的桥梁,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能力,从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吴长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法制博览.2017(21)
[2]訾如美.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