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就是课程的血肉。教材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教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探索的愿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样教数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要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知识的魅力,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问题性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提问引领学生进入问题解决过程。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在4、8、9、33、97、100这几个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有的学生说:“4与众不同,因为它是最小的合数。”有的说:“97与众不同,因为它是100以内最大的质数。”也有同学说,97是这几个数中惟一的质数,所以它与众不同;还有的说100与众不同,是惟一的三位数;有的说33与众不同,只有它有质因数11,又有的说9与众不同,因为它有两个质因数3……
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特征的丰富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灵活、敏捷、多变的思维方式。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的想像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了。
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我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我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教学生会思考,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的。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教师要及时总结,重点讲解。例如我教10以内数的认识,在备课时,先挑选了几幅适合儿童观察、思考、分析的名画。讲课时,我把名画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这些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对看图有浓厚的兴趣,但看数学书上的图跟看小人书上的图不一样,看小人书上的图主要是看故事,看数学书上的图是看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看图上画的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边看、边想、边说,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这就是培养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最初的做法。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将是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为此而努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要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知识的魅力,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问题性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提问引领学生进入问题解决过程。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在4、8、9、33、97、100这几个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有的学生说:“4与众不同,因为它是最小的合数。”有的说:“97与众不同,因为它是100以内最大的质数。”也有同学说,97是这几个数中惟一的质数,所以它与众不同;还有的说100与众不同,是惟一的三位数;有的说33与众不同,只有它有质因数11,又有的说9与众不同,因为它有两个质因数3……
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特征的丰富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灵活、敏捷、多变的思维方式。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的想像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了。
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我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我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教学生会思考,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的。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教师要及时总结,重点讲解。例如我教10以内数的认识,在备课时,先挑选了几幅适合儿童观察、思考、分析的名画。讲课时,我把名画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这些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对看图有浓厚的兴趣,但看数学书上的图跟看小人书上的图不一样,看小人书上的图主要是看故事,看数学书上的图是看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看图上画的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边看、边想、边说,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这就是培养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最初的做法。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将是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