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考生们最感困难的考点之一。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呢?考生只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读懂——审清——找,准——答全”的具体方法,解答还是不难的。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它语言凝炼,意蕴深远。语言结构独特,考生阅读的难度大,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赏析先得读懂。
1 读标题,明确诗歌的类型,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其表现方法就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咏物诗托物言志,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2004年福建卷),《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冰芙蓉》《窗前木芙蓉》 (2008年广东卷),《题李世南画扇》 (2008年宁夏卷),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题画诗多为写景诗)诗。
2 读作者,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感情奔放,思维活跃,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读诗时,读诗境。而后才能悟诗意。
3 读诗句,把握基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绿”性一变,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万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漫天)黄沙(中)(我)(身经)百战(磨)穿(了)金(铠)甲, (如果)不破楼兰(我)终不还(乡)”,语句连贯完整后,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就能吃透诗意,弄清主要写法。
二 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对比赏折;一项一问,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旬进行赏析。两个问题。前一个问思想感情,后一个问表现手法,“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008年四川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题目千差万异,要求各有侧重,审不清,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 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日,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商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瞄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人”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前一个是两个叠词,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正官]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自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赏析点),要解答这个题目,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一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 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答规范,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 握规律,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根据题目的指向,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情节内容),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昊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②张罗地,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作者是南宋的官吏,因主战,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旬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归鸟声声,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读懂——审清——找准——答全”是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好方法,考生不妨一试。
孟华,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江都。本文编校:舒 坦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它语言凝炼,意蕴深远。语言结构独特,考生阅读的难度大,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赏析先得读懂。
1 读标题,明确诗歌的类型,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其表现方法就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咏物诗托物言志,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2004年福建卷),《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冰芙蓉》《窗前木芙蓉》 (2008年广东卷),《题李世南画扇》 (2008年宁夏卷),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题画诗多为写景诗)诗。
2 读作者,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感情奔放,思维活跃,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读诗时,读诗境。而后才能悟诗意。
3 读诗句,把握基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绿”性一变,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万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漫天)黄沙(中)(我)(身经)百战(磨)穿(了)金(铠)甲, (如果)不破楼兰(我)终不还(乡)”,语句连贯完整后,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就能吃透诗意,弄清主要写法。
二 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对比赏折;一项一问,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旬进行赏析。两个问题。前一个问思想感情,后一个问表现手法,“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008年四川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题目千差万异,要求各有侧重,审不清,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 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日,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商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瞄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人”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前一个是两个叠词,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正官]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自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赏析点),要解答这个题目,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一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 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答规范,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 握规律,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根据题目的指向,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情节内容),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昊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②张罗地,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作者是南宋的官吏,因主战,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旬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归鸟声声,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读懂——审清——找准——答全”是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好方法,考生不妨一试。
孟华,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江都。本文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