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时期被誉为人与文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重的人生意识与宇宙情怀。苏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兰亭集序》正是诞生于这个时代,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也因文采书艺双绝而流芳千古。王羲之是东晋时期极少数能够以散驭骈的大家,也是一位兼采百家之长的书法艺术家。《兰亭集序》记录了与会者的千古风姿,时隔一千多年,读来仍然让人怦然心动!
一、文人志士的宴集
西晋以来的一些文人名士,如嵇康、阮籍等,为了解脱高压政治环境的苦闷,主张寄情山水,饮酒狂放的行为,淡泊功名利禄,寻求精神寄托。后人慕名而学之,遂也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兰亭集序》正是创作于此时。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孙绰和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把酒畅饮,各自抒发情怀,临流赋诗共37篇,汇于一诗集名曰《兰亭集》,而《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一诗集写的书序,其以风格朴素自然、内容真切、以骈散结合的手法为典型特征,成为千古流芳的名篇。
入则“晤言一室之内”,出则“放浪形骸之外”,这种情境,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是“魏晋风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对这种时代风尚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象地说明了魏晋人士的精神风貌、审美追求。这部《兰亭集序》集美学、哲学、文学以及书法等多项成就于一书,历来受人赞赏,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
二、徜徉于山水的名士情怀
《兰亭集序》的开头,主要对兰亭的自然环境之美、雅人宴游之乐进行描写,同时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随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等。开篇便以极其简洁、明了的文字对“乐”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一乐,名士济济;二乐,山清水秀;三乐,饮酒赋诗;四乐,天朗气清;五乐,清目畅怀。洁短文字,却将盛会的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于面前,使人对其愉快、欢乐的气氛、雅致的情境充分地感同身受。置身于这样的美丽景色中,进行“流觞曲水”的游戏,饮酒赋诗,畅叙情怀,“仰观天宇浩渺无际,俯察大地物类繁多”,深刻地描绘了友人高兴之至,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人生的美好向往。
三、体验生命中的悲剧
《兰亭集序》对不同的人生情趣,相同的求乐思想进行描写,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死的感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于世,你来我往,时光荏苒,生命短暂。从而引发“或取诸怀抱”到“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到“岂不痛哉”的感叹。人生在世,虽情趣不同,方式有别,但都表现了对顺境的欣喜和满足,然而所喜欢的事物也会有厌倦的时候,情感也会随着情境而时过境迁,所以不能不为此而感伤,更何况,人生本就短暂,终将走向死亡,这也抒发了作者对乐之至悲则生的感叹。
《兰亭集序》对写序的目的和感慨的原由进行了叙写。“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表现了在死生问题上与前人不谋而合的观点。读他们的文章总是感到伤心和感叹,心中不能释然,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作者将参加此次聚会的人士姓名逐一进行记录,汇集其诗作,虽然处于不同的世代,但人们的情致却大都一样,后人读到此本诗集,也会被这些作品所感动。
《兰亭集序》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以“悲”为情感基调,对宴集后的情感与感触进行抒发。时处严酷的政治统治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有人“悟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于外”,陶醉于暂时的快乐与满足。然而人生短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作者也通闻古今,抒发当下的感性体验,提高到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虽然作者极大地感叹了时光的飞逝、人生的短促,却将积极的情绪蕴含于序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人生忧患的清醒认知,和对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创造。
四、批评名士虚无的思想观念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这些名士们都崇尚老庄,喜谈玄理,不切实际,常沉溺于山水,笑傲于山野。他们对生活一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作者对“一死生”“齐彭殇”作了委婉的批评。明确死和生是两回事,不能同等看待。司马迁曾经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就是为了表明对生死问题的重视,同时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名士,不要让生命随意飘逝。文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达到卒章醒世的目的。
《兰亭集序》只用了325个字,虽简短,却将景色描写、叙事、抒情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和谐自然,淋漓尽致。作者从永恒的宇宙、短暂的人生中展现了悲剧人生的价值所在。其文笔干练清新、辞藻讲究、情感真切、气韵生动活泼,可称得上是一篇优秀散文。“书圣”王羲之更以变化多端的笔法,巧妙的结构安排等为后人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典范,《兰亭集序》不愧为世界艺术瑰宝。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一、文人志士的宴集
西晋以来的一些文人名士,如嵇康、阮籍等,为了解脱高压政治环境的苦闷,主张寄情山水,饮酒狂放的行为,淡泊功名利禄,寻求精神寄托。后人慕名而学之,遂也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兰亭集序》正是创作于此时。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孙绰和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把酒畅饮,各自抒发情怀,临流赋诗共37篇,汇于一诗集名曰《兰亭集》,而《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一诗集写的书序,其以风格朴素自然、内容真切、以骈散结合的手法为典型特征,成为千古流芳的名篇。
入则“晤言一室之内”,出则“放浪形骸之外”,这种情境,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是“魏晋风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对这种时代风尚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象地说明了魏晋人士的精神风貌、审美追求。这部《兰亭集序》集美学、哲学、文学以及书法等多项成就于一书,历来受人赞赏,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
二、徜徉于山水的名士情怀
《兰亭集序》的开头,主要对兰亭的自然环境之美、雅人宴游之乐进行描写,同时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随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等。开篇便以极其简洁、明了的文字对“乐”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一乐,名士济济;二乐,山清水秀;三乐,饮酒赋诗;四乐,天朗气清;五乐,清目畅怀。洁短文字,却将盛会的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于面前,使人对其愉快、欢乐的气氛、雅致的情境充分地感同身受。置身于这样的美丽景色中,进行“流觞曲水”的游戏,饮酒赋诗,畅叙情怀,“仰观天宇浩渺无际,俯察大地物类繁多”,深刻地描绘了友人高兴之至,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人生的美好向往。
三、体验生命中的悲剧
《兰亭集序》对不同的人生情趣,相同的求乐思想进行描写,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死的感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于世,你来我往,时光荏苒,生命短暂。从而引发“或取诸怀抱”到“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到“岂不痛哉”的感叹。人生在世,虽情趣不同,方式有别,但都表现了对顺境的欣喜和满足,然而所喜欢的事物也会有厌倦的时候,情感也会随着情境而时过境迁,所以不能不为此而感伤,更何况,人生本就短暂,终将走向死亡,这也抒发了作者对乐之至悲则生的感叹。
《兰亭集序》对写序的目的和感慨的原由进行了叙写。“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表现了在死生问题上与前人不谋而合的观点。读他们的文章总是感到伤心和感叹,心中不能释然,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作者将参加此次聚会的人士姓名逐一进行记录,汇集其诗作,虽然处于不同的世代,但人们的情致却大都一样,后人读到此本诗集,也会被这些作品所感动。
《兰亭集序》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以“悲”为情感基调,对宴集后的情感与感触进行抒发。时处严酷的政治统治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有人“悟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于外”,陶醉于暂时的快乐与满足。然而人生短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作者也通闻古今,抒发当下的感性体验,提高到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虽然作者极大地感叹了时光的飞逝、人生的短促,却将积极的情绪蕴含于序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人生忧患的清醒认知,和对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创造。
四、批评名士虚无的思想观念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这些名士们都崇尚老庄,喜谈玄理,不切实际,常沉溺于山水,笑傲于山野。他们对生活一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作者对“一死生”“齐彭殇”作了委婉的批评。明确死和生是两回事,不能同等看待。司马迁曾经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就是为了表明对生死问题的重视,同时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名士,不要让生命随意飘逝。文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达到卒章醒世的目的。
《兰亭集序》只用了325个字,虽简短,却将景色描写、叙事、抒情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和谐自然,淋漓尽致。作者从永恒的宇宙、短暂的人生中展现了悲剧人生的价值所在。其文笔干练清新、辞藻讲究、情感真切、气韵生动活泼,可称得上是一篇优秀散文。“书圣”王羲之更以变化多端的笔法,巧妙的结构安排等为后人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典范,《兰亭集序》不愧为世界艺术瑰宝。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