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新生入学时总要讲下面几句话:“老师这几年里要教你们两种能力,一是自学能力,二是自我教育能力。”魏书生如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是由于他对未来世纪人才的要求有着深刻的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者,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使学生终生受益。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养成预习习惯,学会简单的自学方法
预习是主动探索,在预习过程中需要主动地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只有经过长期的预习实践训练,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才能培养其自学能力。
对于高一新生,每节课开始讲课前,我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将要学的课本内容看一遍,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普遍感到学得懂,学得会,愿意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及时总结前一段学习的得失,让学生明白自己进步的原因和尚存的不足,明确提出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坚持预习,养成预习习惯。在这期间,我将下一节课的预习提纲在上一节课结束前提供给学生,将预习提前到课外。上课时,再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温习预习内容,并请学生介绍预习情况,及时表扬预习效果好和认真预习的学生,学生普遍行动起来,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预习的好处,预习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在预习中慢慢地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自学方法。
二、加强系统小结,使基础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化学的知识点比较零碎,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每学完一节或一章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归纳、小结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深刻、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认知结构,而且还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只有将知识程序化、结构化、网络化,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自学能力的训练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还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自觉把握思维方向,促使自学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这一章的内容后,我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整章小结:请按硫的化合价顺序,以“硫的单质——氧化物(重点二氧化硫)——酸(重点硫酸)——盐(硫酸盐)”为主线,归纳主线上每种物质的性质,并以主线上的物质为基点,向外延伸,形成硫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
三、精选习题课的题目,把课堂还给学生
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做习题。陈旧的做法是题量大、强度大,机械地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空间范围小。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讲授内容和训练习题过深、过难;有的教师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拔高,甚至抛开课本讲难题,做难题,造成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甚至丧失信心和厌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把习题量减下来、把习题难度降下来。教师要精选习题,在习题讲评前,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如高二化学课本中每一章内容之后,都有一个复习题,这些习题题量较大,难度要求也不同。如果单靠教师讲评,这些习题起码要讲两三节课,而且学生听两三节课下来,也会觉得乏味,效率不高。所以,在进行习题教学前,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组6至8人,再从复习题中精选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在做题时每个小组先在组内“兵教兵”。上习题课时,每个小组负责讲评1~2道题,由小组推选出的代表上台,或讲解,或板演,如果一个学生讲解不清楚或讲错,组内其他同学可以立即补充或更正,或者提出其他的解题方法。几次下来,学生的胆子大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在讲台上可以自由发挥起来,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障碍时解决的方法和所用资料,提出做题中一些需要老师解决的问题。我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学生完全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再重复;对于学生讲解不清的疑点,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即解决问题,决不留到课后。因为人人有机会当小老师,课堂上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很集中。这样的习题课学生能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学会归纳,提高自学能力
信息给予题是真实公平地考查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一类题型,它是高考题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这类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新信息,要求学生将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与原有化学知识衔接,进而迁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这类题目陌生度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将信息、情境、数值等归纳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像。
例如,有以下一道题:“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 和Cu,现有浓硫酸、浓硝酸、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铁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他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的红色产物中是否会有碱性氧化物Cu2O。”题中“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 和Cu”是最重要的明显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和依据;“碱性氧化物Cu2O”则是另一重要隐蔽的信息。题中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氯化铁溶液及pH试纸是无用信息,除pH试纸外,其余都能与Cu 和Cu反应,所以它们是干扰因素,必须正确识别。解这道题时,只要引导学生抓住Cu2O是碱性氧化物这一隐蔽信息作为桥梁,联系碱性氧化物的性质之一能与酸反应,就不难做出用稀硫酸溶解红色产物的决断,再根据溶液是否呈蓝色得出有无Cu2O的结论。
回顾教学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有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完成学习。不要把学生“包”得太死,应该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不断地引导,不断鼓励,让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教师的“满堂灌”,变为如今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循序渐进的自学过程,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课外过重的负担减轻了,学生就得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龚春燕,付芝安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二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廖银燕)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养成预习习惯,学会简单的自学方法
预习是主动探索,在预习过程中需要主动地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只有经过长期的预习实践训练,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才能培养其自学能力。
对于高一新生,每节课开始讲课前,我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将要学的课本内容看一遍,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普遍感到学得懂,学得会,愿意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及时总结前一段学习的得失,让学生明白自己进步的原因和尚存的不足,明确提出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坚持预习,养成预习习惯。在这期间,我将下一节课的预习提纲在上一节课结束前提供给学生,将预习提前到课外。上课时,再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温习预习内容,并请学生介绍预习情况,及时表扬预习效果好和认真预习的学生,学生普遍行动起来,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预习的好处,预习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在预习中慢慢地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自学方法。
二、加强系统小结,使基础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化学的知识点比较零碎,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每学完一节或一章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归纳、小结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深刻、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认知结构,而且还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只有将知识程序化、结构化、网络化,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自学能力的训练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还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自觉把握思维方向,促使自学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这一章的内容后,我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整章小结:请按硫的化合价顺序,以“硫的单质——氧化物(重点二氧化硫)——酸(重点硫酸)——盐(硫酸盐)”为主线,归纳主线上每种物质的性质,并以主线上的物质为基点,向外延伸,形成硫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
三、精选习题课的题目,把课堂还给学生
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做习题。陈旧的做法是题量大、强度大,机械地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空间范围小。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讲授内容和训练习题过深、过难;有的教师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拔高,甚至抛开课本讲难题,做难题,造成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甚至丧失信心和厌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把习题量减下来、把习题难度降下来。教师要精选习题,在习题讲评前,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如高二化学课本中每一章内容之后,都有一个复习题,这些习题题量较大,难度要求也不同。如果单靠教师讲评,这些习题起码要讲两三节课,而且学生听两三节课下来,也会觉得乏味,效率不高。所以,在进行习题教学前,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组6至8人,再从复习题中精选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在做题时每个小组先在组内“兵教兵”。上习题课时,每个小组负责讲评1~2道题,由小组推选出的代表上台,或讲解,或板演,如果一个学生讲解不清楚或讲错,组内其他同学可以立即补充或更正,或者提出其他的解题方法。几次下来,学生的胆子大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在讲台上可以自由发挥起来,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障碍时解决的方法和所用资料,提出做题中一些需要老师解决的问题。我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学生完全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再重复;对于学生讲解不清的疑点,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即解决问题,决不留到课后。因为人人有机会当小老师,课堂上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很集中。这样的习题课学生能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学会归纳,提高自学能力
信息给予题是真实公平地考查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一类题型,它是高考题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这类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新信息,要求学生将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与原有化学知识衔接,进而迁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这类题目陌生度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将信息、情境、数值等归纳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像。
例如,有以下一道题:“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 和Cu,现有浓硫酸、浓硝酸、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铁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他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的红色产物中是否会有碱性氧化物Cu2O。”题中“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 和Cu”是最重要的明显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和依据;“碱性氧化物Cu2O”则是另一重要隐蔽的信息。题中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氯化铁溶液及pH试纸是无用信息,除pH试纸外,其余都能与Cu 和Cu反应,所以它们是干扰因素,必须正确识别。解这道题时,只要引导学生抓住Cu2O是碱性氧化物这一隐蔽信息作为桥梁,联系碱性氧化物的性质之一能与酸反应,就不难做出用稀硫酸溶解红色产物的决断,再根据溶液是否呈蓝色得出有无Cu2O的结论。
回顾教学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有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完成学习。不要把学生“包”得太死,应该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不断地引导,不断鼓励,让学生自主发展。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教师的“满堂灌”,变为如今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循序渐进的自学过程,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课外过重的负担减轻了,学生就得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龚春燕,付芝安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二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