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和文化现象,它与思维和经验密不可分。英汉民族生活经验中的相似性使不同的语言形成了具有某些相似文化内涵的概念隐喻。本文从英汉抽象概念隐喻和具体概念隐喻两方面来分析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
关键词:认知 概念隐喻 文化共性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概念隐喻
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手段,看成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系统化的常规隐喻。他们把隐喻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但笔者认为,莱考夫和约翰逊对于隐喻的分类并不十分严密,有许多习语性隐喻难以归入其中,为隐喻的讨论带来了不便和混乱。莱考夫的概念隐喻主要是关于抽象事物的概念隐喻,而传统的习语性隐喻主要是关于具体事物的概念隐喻的表达,是对具体事物的形象化的认知。因此,广义的概念隐喻应包括抽象概念隐喻和具体概念隐喻。隐喻与文化密切相连,隐喻的文化本质往往通过概念隐喻表现出来,尽管英汉语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英汉概念隐喻仍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
二 英汉抽象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
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是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同一隐喻概念具有基本相同的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英汉隐喻的文化共性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共同的认识规律、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促使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语义概念具有一定的共质性,这种共质性不仅表现在词语的外延意义上,而且还表现在词语的内涵意义上,从而促成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有一致性。因此,隐喻可以折射和传递文化共性,体现出英汉隐喻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重合现象。
Lakoff等的隐喻概念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性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中所共有的。下面分述Lakoff的概念隐喻中所体现的英汉隐喻的文化共性。
1 结构隐喻
是指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常用一种已知的概念来构造另一种未知概念的隐喻。在结构隐喻方面,英汉语文化中都存在着“辩论是战争”(Argument is a war)、“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爱情是旅行”(Love is a journey)等概念隐喻,以上各例是英汉民族及文化中共有的根隐喻,都使用了相同的隐喻概念来看待辩论、时间和爱情,这种共同的认知造就了相同的隐喻模式。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类隐喻的存在不易察觉,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话语表达,派生出许多隐喻表达方式,如在Argument is a war这一概念隐喻作用下,人们用对待战争的概念去认知辩论,争论就是一场舌战,人们相互攻击对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映出了英汉语言中辩论概念的文化共性。
2 方位隐喻
是指参照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的隐喻。在方位隐喻的使用上英汉也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如人们常将上下、前后、深浅、里外、中心、边缘等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情绪、心理状态、身体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中,从而产生了用具体概念表达抽象概念的隐喻。例如:I’m feeling up,He fell into a depression. He’s been down ever since he heard the news.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我感到非常高兴”,“他情绪很低落”等。由于英汉语言中共同的根隐喻Happy is up, Sad is down,听话者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上述英语隐喻,甚至没有意识到存在这些方位概念隐喻,因为这种表达几乎与汉语完全重合,汉语中还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隐喻表达。
3 本体隐喻
是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将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英汉本体隐喻也有类似的文化表达,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本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将本体(田野、地区、视野、事件、活动、行动、状态、等)视为一种容器,英汉语中都有“困境是容器”(Trouble is a container )、比赛是容器(Race is a container)等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如We’re out of trouble now (我们摆脱了困境),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周日你参加比赛吗?) The ship is coming into our view(轮船正进入我们的视野)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汉民族在思维文化方面的共性。
三 英汉具体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
认知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是通过隐喻认识世界的,也许早期的人类是从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把自己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所以,反映在语言中就产生了一些用人的情感、特征、行为的概念去体现自然现象、植物、动物及无生命的物体的隐喻,如“花儿绽开了笑脸”是概念隐喻“植物是人”的表达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人体各个部位的词语描述客观世界的其他物体,例如mouth的隐喻用法:the mouth of a river(a pocket,a bottle ,a volcano,a bag,a tunnel.)可以喻指河口、衣袋口、瓶口、火山口、隧道口。Tuner(1993)注意到有些隐喻概念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表现出一种逆转的趋势,即原来的始源域变成目标域,原来的目标域变成始源域,因此,英汉语言中都形成了Human beings are animals(人是动物),Human beings are plants(人是植物)的概念隐喻,并且它们的表达式形象生动、数量巨大。例如: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只是鹦鹉学舌),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我的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等隐喻表达式都体现了英汉相同的隐喻文化含义,英汉民族都喜欢把植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和人的特性联系起来,对某些动物如dove,lark,ass,bee,monkey等有共同的隐喻文化认知。英汉习语中大量的动植物隐喻呈现了英汉文化的共性。
四 结语
总之,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和识别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共核部分,构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英汉文化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董莉:《中西隐喻的文化含义之比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徐丽娟:《郭春燕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岳喜华,男,1967—,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应用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认知 概念隐喻 文化共性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概念隐喻
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手段,看成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系统化的常规隐喻。他们把隐喻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但笔者认为,莱考夫和约翰逊对于隐喻的分类并不十分严密,有许多习语性隐喻难以归入其中,为隐喻的讨论带来了不便和混乱。莱考夫的概念隐喻主要是关于抽象事物的概念隐喻,而传统的习语性隐喻主要是关于具体事物的概念隐喻的表达,是对具体事物的形象化的认知。因此,广义的概念隐喻应包括抽象概念隐喻和具体概念隐喻。隐喻与文化密切相连,隐喻的文化本质往往通过概念隐喻表现出来,尽管英汉语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英汉概念隐喻仍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
二 英汉抽象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
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是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同一隐喻概念具有基本相同的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英汉隐喻的文化共性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共同的认识规律、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促使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语义概念具有一定的共质性,这种共质性不仅表现在词语的外延意义上,而且还表现在词语的内涵意义上,从而促成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有一致性。因此,隐喻可以折射和传递文化共性,体现出英汉隐喻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重合现象。
Lakoff等的隐喻概念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性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中所共有的。下面分述Lakoff的概念隐喻中所体现的英汉隐喻的文化共性。
1 结构隐喻
是指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常用一种已知的概念来构造另一种未知概念的隐喻。在结构隐喻方面,英汉语文化中都存在着“辩论是战争”(Argument is a war)、“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爱情是旅行”(Love is a journey)等概念隐喻,以上各例是英汉民族及文化中共有的根隐喻,都使用了相同的隐喻概念来看待辩论、时间和爱情,这种共同的认知造就了相同的隐喻模式。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类隐喻的存在不易察觉,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话语表达,派生出许多隐喻表达方式,如在Argument is a war这一概念隐喻作用下,人们用对待战争的概念去认知辩论,争论就是一场舌战,人们相互攻击对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映出了英汉语言中辩论概念的文化共性。
2 方位隐喻
是指参照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的隐喻。在方位隐喻的使用上英汉也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如人们常将上下、前后、深浅、里外、中心、边缘等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情绪、心理状态、身体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中,从而产生了用具体概念表达抽象概念的隐喻。例如:I’m feeling up,He fell into a depression. He’s been down ever since he heard the news.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我感到非常高兴”,“他情绪很低落”等。由于英汉语言中共同的根隐喻Happy is up, Sad is down,听话者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上述英语隐喻,甚至没有意识到存在这些方位概念隐喻,因为这种表达几乎与汉语完全重合,汉语中还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隐喻表达。
3 本体隐喻
是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将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英汉本体隐喻也有类似的文化表达,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本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将本体(田野、地区、视野、事件、活动、行动、状态、等)视为一种容器,英汉语中都有“困境是容器”(Trouble is a container )、比赛是容器(Race is a container)等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如We’re out of trouble now (我们摆脱了困境),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周日你参加比赛吗?) The ship is coming into our view(轮船正进入我们的视野)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汉民族在思维文化方面的共性。
三 英汉具体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
认知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是通过隐喻认识世界的,也许早期的人类是从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把自己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所以,反映在语言中就产生了一些用人的情感、特征、行为的概念去体现自然现象、植物、动物及无生命的物体的隐喻,如“花儿绽开了笑脸”是概念隐喻“植物是人”的表达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人体各个部位的词语描述客观世界的其他物体,例如mouth的隐喻用法:the mouth of a river(a pocket,a bottle ,a volcano,a bag,a tunnel.)可以喻指河口、衣袋口、瓶口、火山口、隧道口。Tuner(1993)注意到有些隐喻概念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表现出一种逆转的趋势,即原来的始源域变成目标域,原来的目标域变成始源域,因此,英汉语言中都形成了Human beings are animals(人是动物),Human beings are plants(人是植物)的概念隐喻,并且它们的表达式形象生动、数量巨大。例如: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只是鹦鹉学舌),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我的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等隐喻表达式都体现了英汉相同的隐喻文化含义,英汉民族都喜欢把植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和人的特性联系起来,对某些动物如dove,lark,ass,bee,monkey等有共同的隐喻文化认知。英汉习语中大量的动植物隐喻呈现了英汉文化的共性。
四 结语
总之,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和识别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共核部分,构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英汉文化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董莉:《中西隐喻的文化含义之比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徐丽娟:《郭春燕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岳喜华,男,1967—,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应用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