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本研究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提出创新学生党员培训模式,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综合素质,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团体辅导;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创新
[作者简介]鲍艳丹(1985-),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沈阳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探索基层党支部经常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2016GXDJ-C015)。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43-02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吸收高素质的青年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方法单一,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现状及党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团体动力学理论基础上,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创新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途径,提升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状
(一)培训内容空泛,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新锐多变,喜欢追求新事物;个性张扬独特,自我意识强烈,追求自我的价值。因此,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则更加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实际需求。但传统的教育培训理论性过强,内容较空泛,针对性较差,没有依据学生党员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培训教师不能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二)培训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
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形式较为单调,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观看教育影视作品、自学等形式开展大众化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导致培训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不强,缺乏趣味性、吸引力和创新性,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培训队伍单一,缺少多元性
现阶段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课程任务主要由党支部领导、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兼职完成,在理论知识、政策方针、环境局势、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先锋表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有促进作用。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党员个体自身成长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能从心理上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团体辅导在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优势
(一)团体辅导有助于学生党员将党的教育内化于心
团体辅导能够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党员心理发展规律及内心需求,突出和强化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强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方法技术更是体现自主性和互助性。运用团体辅导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更高,能够将党章党规、讲话精神、理想信念及核心价值观等不断内化,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同时,也切实加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团体辅导与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相辅相成
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学生党员培训的內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学生党员培训具有借鉴性,并且团体辅导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理论化的培训方式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学生党员是一个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同质团体,而团体辅导针对这样的同质团体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党员的共性问题,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心理咨询技能,实现教育培训的目标。其次,团体辅导构建了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彼此表露心声,而学生党员在彼此交流中同时也发现了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这些都有助于拉近学生党员间的距离,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
(三)团体辅导是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党员培训主要采用说教、研讨、榜样示范等教育方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的灌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导致教育培训的效果不够理想。而团体辅导则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促进学生党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人际互动氛围中,以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的游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党员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所表达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和观念都能得到包容,充分满足了学生党员分享、宣泄、安全、爱与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培训的效果显著。
三、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以共产党员工程为契机,尝试将团体辅导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成效的契合点。
(一)团体辅导培训对象的选取
在本学校各学院招募学生党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面试的方式将明显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党员剔除,最终选取60名学生党员为培训对象,学生党员以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为主,范围覆盖四个年级。进行为期四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的团体辅导培训。 (二)团体辅导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围绕学生党员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学生党员培训团体辅导方案,如环境适应能力训练、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及生涯规划训练等,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人际沟通能力训练,通过体验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情感与行为沟通、单双向沟通、处理人际冲突等训练,使学生党员学会运用共赢的技巧改善交往方式,提高与老师、同学间的交往质量以及任务完成的效率;又如团队协作训练,通过设计一系列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党员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增强学生党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加深学生党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亲近感,使其相互依存、彼此信赖、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塑造团结奋进的高效能团队。通过团体辅导后的观察和随访,及自编的《大学生团体辅导总结性评估问卷》收集学生党员的活动体会和感受,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参加团体辅导后的改变,从而检验培训的效果。
(三)团体辅导培训取得的成效
对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党员认为团体辅导“非常有效”的占18.3%,“有效”的占78.7%;有83.3%学生党员感到自己的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有60.1%的学生党员感到“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工作更有信心了”;有87.77%的学生党员感受到了“較强的集体归属感”;当被问到是否愿意继续参加此类团体培训时,都表示“愿意再次参加”。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活动后的随访发现,很多学生党员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比之前更加乐观开朗,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人际交往上更大方得体,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出色;工作中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加亲密和谐。
1、促进学生党员自我探索,加深自我了解。
对于一个学生党员来说,自我了解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提升自信,开发自身潜能。团体辅导第一次的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党员充分对自我进行剖析,深入探索。通过一系列启发、诱导、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其他学生党员的反馈中发现更全面、真实的自我。学生党员组成的团体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团体,团体成员间开放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彼此了解和接纳,增进彼此的信任,增强自信,同时培养同他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
2、关注学生党员自身成长,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能力,是其思想活动、认知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党员履行好职责、应对压力的客观要求。而团体辅导在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人际互动,促进个体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团体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党员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时,具有准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3、强化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提升支部凝聚力。
团体辅导活动后学生党员普遍对党支部有了更多积极的感受,使学生回想起了当初入党时的那份激动与喜悦,同时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团体辅导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党员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愿意一起去尝试和努力,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大大提高活动的效果。通过支部党员间的互动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加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凝聚力,促进支部团结。同时支部党员也充分认识到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团体最大效能,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本研究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探讨了如何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不仅创新了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提高了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团体辅导的优势,拓宽了团体辅导的服务范围,从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茹玮.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有效举措研究[J].党史博采,2016(11):20-21.
[2]杨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探究[J].世界桥,2015(4):25-26.
[3]高凌云,王娟,刘迪,屈娜.试用团体辅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党支部凝聚力研究初探[J].传承,2014(1):80-82.
[4]吴帆,梁嘉,张文彬.高校党员学生干部培训形式的创新探索[J].学理论,2012(23):194-195.
[5]甘贞洁,李红云.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学生干部能力训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32-33.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团体辅导;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创新
[作者简介]鲍艳丹(1985-),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沈阳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探索基层党支部经常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2016GXDJ-C015)。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43-02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吸收高素质的青年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方法单一,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现状及党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团体动力学理论基础上,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创新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途径,提升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状
(一)培训内容空泛,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新锐多变,喜欢追求新事物;个性张扬独特,自我意识强烈,追求自我的价值。因此,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则更加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实际需求。但传统的教育培训理论性过强,内容较空泛,针对性较差,没有依据学生党员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培训教师不能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二)培训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
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形式较为单调,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观看教育影视作品、自学等形式开展大众化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导致培训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不强,缺乏趣味性、吸引力和创新性,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培训队伍单一,缺少多元性
现阶段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课程任务主要由党支部领导、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兼职完成,在理论知识、政策方针、环境局势、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先锋表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有促进作用。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党员个体自身成长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能从心理上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团体辅导在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优势
(一)团体辅导有助于学生党员将党的教育内化于心
团体辅导能够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党员心理发展规律及内心需求,突出和强化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强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方法技术更是体现自主性和互助性。运用团体辅导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更高,能够将党章党规、讲话精神、理想信念及核心价值观等不断内化,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同时,也切实加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团体辅导与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相辅相成
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学生党员培训的內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学生党员培训具有借鉴性,并且团体辅导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理论化的培训方式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学生党员是一个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同质团体,而团体辅导针对这样的同质团体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党员的共性问题,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心理咨询技能,实现教育培训的目标。其次,团体辅导构建了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彼此表露心声,而学生党员在彼此交流中同时也发现了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这些都有助于拉近学生党员间的距离,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
(三)团体辅导是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党员培训主要采用说教、研讨、榜样示范等教育方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的灌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导致教育培训的效果不够理想。而团体辅导则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促进学生党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人际互动氛围中,以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的游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党员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所表达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和观念都能得到包容,充分满足了学生党员分享、宣泄、安全、爱与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培训的效果显著。
三、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以共产党员工程为契机,尝试将团体辅导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成效的契合点。
(一)团体辅导培训对象的选取
在本学校各学院招募学生党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面试的方式将明显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党员剔除,最终选取60名学生党员为培训对象,学生党员以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为主,范围覆盖四个年级。进行为期四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的团体辅导培训。 (二)团体辅导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围绕学生党员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学生党员培训团体辅导方案,如环境适应能力训练、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及生涯规划训练等,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人际沟通能力训练,通过体验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情感与行为沟通、单双向沟通、处理人际冲突等训练,使学生党员学会运用共赢的技巧改善交往方式,提高与老师、同学间的交往质量以及任务完成的效率;又如团队协作训练,通过设计一系列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党员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增强学生党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加深学生党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亲近感,使其相互依存、彼此信赖、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塑造团结奋进的高效能团队。通过团体辅导后的观察和随访,及自编的《大学生团体辅导总结性评估问卷》收集学生党员的活动体会和感受,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参加团体辅导后的改变,从而检验培训的效果。
(三)团体辅导培训取得的成效
对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党员认为团体辅导“非常有效”的占18.3%,“有效”的占78.7%;有83.3%学生党员感到自己的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有60.1%的学生党员感到“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工作更有信心了”;有87.77%的学生党员感受到了“較强的集体归属感”;当被问到是否愿意继续参加此类团体培训时,都表示“愿意再次参加”。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活动后的随访发现,很多学生党员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比之前更加乐观开朗,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人际交往上更大方得体,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出色;工作中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加亲密和谐。
1、促进学生党员自我探索,加深自我了解。
对于一个学生党员来说,自我了解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提升自信,开发自身潜能。团体辅导第一次的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党员充分对自我进行剖析,深入探索。通过一系列启发、诱导、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其他学生党员的反馈中发现更全面、真实的自我。学生党员组成的团体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团体,团体成员间开放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彼此了解和接纳,增进彼此的信任,增强自信,同时培养同他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
2、关注学生党员自身成长,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能力,是其思想活动、认知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党员履行好职责、应对压力的客观要求。而团体辅导在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人际互动,促进个体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团体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党员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时,具有准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3、强化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提升支部凝聚力。
团体辅导活动后学生党员普遍对党支部有了更多积极的感受,使学生回想起了当初入党时的那份激动与喜悦,同时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团体辅导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党员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愿意一起去尝试和努力,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大大提高活动的效果。通过支部党员间的互动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加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凝聚力,促进支部团结。同时支部党员也充分认识到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团体最大效能,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本研究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探讨了如何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不仅创新了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提高了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团体辅导的优势,拓宽了团体辅导的服务范围,从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茹玮.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有效举措研究[J].党史博采,2016(11):20-21.
[2]杨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探究[J].世界桥,2015(4):25-26.
[3]高凌云,王娟,刘迪,屈娜.试用团体辅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党支部凝聚力研究初探[J].传承,2014(1):80-82.
[4]吴帆,梁嘉,张文彬.高校党员学生干部培训形式的创新探索[J].学理论,2012(23):194-195.
[5]甘贞洁,李红云.论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学生干部能力训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