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因此评价必须科学,正确把握评价尺度。
1 评价要发自内心
我觉得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融入情感,做到心诚意切。新课程强调教学课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当学生有着出乎意料的精彩回答时,我们固然心花怒放;但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我们不是强忍着不快,补充说出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应该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更应该以发自内心的喜悦来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投入了真情,就会爱惜学生的点滴进步,善待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错”,以细心和爱心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学到他原本不知道的知识。而学生也能从我们身上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
2 评价应该及时
记得我曾上过《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当我教小艇外形的这一段时,出示了一张小艇的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我连着叫了好几个学生回答。其实当叫到第三位孩子时,她就已经提到小艇像独木船,两头尖尖的,又像月亮。可是我只顾着教案上的预先设计,却没有及时给这位孩子进行评价,肯定她的回答。是啊,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出人意料的表现,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那么我们就应该随机而行,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体现评价的现实意义。在接下来的朗读指导时,我虽指名学生朗读,却没有扮演好“教师”这个公正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精辟恰当的“判决”。让他们在展示完自己的学习成果后,却还茫茫然,不知自己的长处,也不明确自己的不足。
3 评价要有导向性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的确,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与老师的意图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这时,教师不能以否定的语言来评价学生,那会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发言的勇气,丧失学习的兴趣。应该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发挥“引导者”的功能,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我记得在《燕子专列》这一课上,卢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内容:千万只燕子被冷、饿、累三大困难夹击着,濒临死亡。瑞士政府见状决定采取行动拯救燕子。可是该怎么向市民们呼吁呢?于是,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小广播员,那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呼吁人们发起行动,拯救燕子呢?”这时,有一位小男孩站起来,他兴奋地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用飞机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飞机又快又稳!”显然,这个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个阶段,大家听了不禁一塄。可是没想到老师却笑眯眯地说:“你的点子可真棒,这样就能更快更早地将燕子送到目的地了。不过现在我们要动脑筋想一想,用怎样的话才能打动更多的人,让他们加入到寻找燕子的行列呢?”于是孩子们又继续举手发言了。我认为正因为老师真诚的赞赏保护了这个孩子的积极性,也正是老师机智的话语让课堂重新充满了活力。
4 评价要以肯定的、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能唤醒、鼓舞和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敏于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体会成功。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廉价地予以表扬。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善意的批评也必不可少的。我觉得进行否定评价,首先要对学生怀有殷切的期望,并能用风趣的话语来抚慰学生的心灵,并在否定评价后尽可能再给他一次尝试的机会,帮助他修正错误,树立信心,保护他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经验的老师还可以反否定评价为肯定评价,不过这具体该怎么做,就是考验教师能耐的时候了。
5 评价语言要生动丰富
在有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除了很好、真棒、太棒了,就是还行或还不行。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且长时间下来,还会对他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学生会感觉:不管我怎么做,老师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不管我怎么努力,老师给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是一样的,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或值得回味的地方……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或展示学习成果之前,不会自觉地去思考应该怎样尽力去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我记得在火车站小学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上,她那一句句话语像甘泉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真是个金点子!”“真是与众不同!”“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瞧,正是老师那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不但让上课的学生如沐春风、欣喜不已,连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深受感染。
1 评价要发自内心
我觉得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融入情感,做到心诚意切。新课程强调教学课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当学生有着出乎意料的精彩回答时,我们固然心花怒放;但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我们不是强忍着不快,补充说出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应该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更应该以发自内心的喜悦来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投入了真情,就会爱惜学生的点滴进步,善待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错”,以细心和爱心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学到他原本不知道的知识。而学生也能从我们身上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
2 评价应该及时
记得我曾上过《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当我教小艇外形的这一段时,出示了一张小艇的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我连着叫了好几个学生回答。其实当叫到第三位孩子时,她就已经提到小艇像独木船,两头尖尖的,又像月亮。可是我只顾着教案上的预先设计,却没有及时给这位孩子进行评价,肯定她的回答。是啊,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出人意料的表现,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那么我们就应该随机而行,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体现评价的现实意义。在接下来的朗读指导时,我虽指名学生朗读,却没有扮演好“教师”这个公正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精辟恰当的“判决”。让他们在展示完自己的学习成果后,却还茫茫然,不知自己的长处,也不明确自己的不足。
3 评价要有导向性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的确,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与老师的意图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这时,教师不能以否定的语言来评价学生,那会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发言的勇气,丧失学习的兴趣。应该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发挥“引导者”的功能,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我记得在《燕子专列》这一课上,卢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内容:千万只燕子被冷、饿、累三大困难夹击着,濒临死亡。瑞士政府见状决定采取行动拯救燕子。可是该怎么向市民们呼吁呢?于是,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小广播员,那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呼吁人们发起行动,拯救燕子呢?”这时,有一位小男孩站起来,他兴奋地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用飞机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飞机又快又稳!”显然,这个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个阶段,大家听了不禁一塄。可是没想到老师却笑眯眯地说:“你的点子可真棒,这样就能更快更早地将燕子送到目的地了。不过现在我们要动脑筋想一想,用怎样的话才能打动更多的人,让他们加入到寻找燕子的行列呢?”于是孩子们又继续举手发言了。我认为正因为老师真诚的赞赏保护了这个孩子的积极性,也正是老师机智的话语让课堂重新充满了活力。
4 评价要以肯定的、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能唤醒、鼓舞和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敏于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体会成功。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廉价地予以表扬。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善意的批评也必不可少的。我觉得进行否定评价,首先要对学生怀有殷切的期望,并能用风趣的话语来抚慰学生的心灵,并在否定评价后尽可能再给他一次尝试的机会,帮助他修正错误,树立信心,保护他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经验的老师还可以反否定评价为肯定评价,不过这具体该怎么做,就是考验教师能耐的时候了。
5 评价语言要生动丰富
在有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除了很好、真棒、太棒了,就是还行或还不行。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且长时间下来,还会对他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学生会感觉:不管我怎么做,老师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不管我怎么努力,老师给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是一样的,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或值得回味的地方……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或展示学习成果之前,不会自觉地去思考应该怎样尽力去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我记得在火车站小学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上,她那一句句话语像甘泉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真是个金点子!”“真是与众不同!”“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瞧,正是老师那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不但让上课的学生如沐春风、欣喜不已,连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深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