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聚人和会用人区别在哪里?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b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说到底,企业家需要从修心、修养、修器三方面入手,做有为、有识、有品的君子,才能以“企”立业,顺企成业。

以汉武帝为例,学学
  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汉朝已经建立60多年了,社会很安定,国库很丰裕。但是和周边民族的关系,处理得还不是很好,国内很多制度建设也不完备,所以汉武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希望得到各色各样的人才。在汉武帝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所谓“求贤得贤”,于是就有很多人才聚集到朝廷上,比如文臣公孙弘、董仲舒;武将卫青、霍去病;写作高手司马迁、司马相如;法律专家赵禹、张汤;外交人才张骞、苏武,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有些善于天文历数,比如和司马迁一起编定历法的唐都;有些长于算术,比如帮助汉武帝进行财政改革的桑弘羊;有些擅长音乐,比如李广利的哥哥李延年。个性上,有些人朴实,比如以恭谨忠孝闻名的“万石君”家族的人;有些人耿直,比如老是当面批评汉武帝的汲黯;有些人诙谐幽默,比如大家也非常熟悉的东方朔。
  班固说汉武帝统治时期人才济济,其中提到“滑稽则东方朔”,说东方朔属于“滑稽型”人才,以此突显汉武帝时代人才济济,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从中也体现出班固对汉武帝选拔人才的成绩非常肯定。
  班固眼中的汉武帝聚人盛况
  班固说汉武帝选拔人才,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选拔出来的人才各色各样,类型很齐全,文臣、武将、写作高手、法律专家、外交人才,前文我们也都已经一一列举。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未曾罗列的人物,总之,通过班固的总结,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什么样的人物都不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后世莫及”。(《汉书-公孙弘兒宽传》)从整个汉朝选拔贤才的情况来看,就属汉武帝这一朝最鼎盛,后来都没能超过这个时期。
  第二个特点,班固说汉武帝选拔贤人秉承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呢?英雄不问出处。所以汉武帝选拔上来的人,有很多是出身不太高,甚至于不太光彩的。比如卫青就是奴仆出身,桑弘羊是生长在商贩家庭。后来汉武帝临终托孤,有位顾命大臣叫金日磾,这个人甚至是投降汉朝的匈奴人。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只要你有才干,不管你是什么出身,汉武帝都能放心大胆地任用,不拘一格用人才。因此在汉武帝执政期间,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局面,各种有特殊本领的人才都被感动了,纷纷出山,甘心为汉武帝、为朝廷服务。
  第三个特点,班固说汉武帝对这些人才都是很真心的,而且是由衷佩服他们才干的。关于这点,班固也举了个例子:“以蒲轮迎枚生”,枚生的名字叫枚乘,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赋写得特别好。汉武帝即位的时候,枚乘年龄已经很大了。汉武帝仰慕他的大名,想见他。那个时候交通条件不好,老年人长途奔波挺累。汉武帝就让人用蒲草把车轮包裹起来,这样可以减少颠簸幅度,老人家坐在上面能舒坦些。不过枚乘还是在半道上生病去世了,汉武帝并没能见着他。但这件事表明了汉武帝有尊重贤人、仰慕贤人的姿态。
  聚来与用好有区别
  以上是班固描绘的,汉武帝时期汇聚人才的盛况。但宋代大史学家司馬光在汉武帝能否用人这个问题上,却采取了“一分为二”的观点,认为能聚人和会用人,是两码事,汉武帝在聚人和用人问题上,既有明显的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资治通鉴》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两处比较重要的言论。第一个地方,司马光描写汉武帝和他的大臣汲黯之间的一场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对待人才。
  在描写这段对话之前,司马光先介绍了一下汉武帝对待人才的整体情况:“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资治通鉴》卷十九)司马光承认,汉武帝的确在招揽人才上花过不少心思。但是汉武帝这个人性格严厉、待人苛刻,眼睛里揉不下沙子。好不容易选拔上来的人才,汉武帝只要一发现这人有问题,哪怕是再小的问题,也要严厉处罚,有很多人因此被杀头。
  针对这个问题,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资治通鉴》卷十九)他说陛下你啊,花这么大精力寻访贤才,贤才一到,大用场还没派上呢,就已经因为一些小错误被杀了。天下人才是有限的,你这么杀下去,迟早有一天会被你杀完,到时候谁来帮助你治理国家?
  汉武帝怎么回答汲黯?汉武帝说:“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资治通鉴》卷十九)人才怎么杀得光呢?只要你肯找,终归找得到。而这些找来的人,如果不能倾尽他们全力为我所用,那和没才能有什么区别?不杀他们还能留着干嘛?汲黯听了汉武帝这番话,心肯定是凉透了。汉武帝还对其他大臣说,你们看,汲黯这个人,多么愚蠢,多么迂腐啊!
  这里面体现出来汉武帝的冷峻无情,和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有神似之处。这是《资治通鉴>第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汉武帝晚年改弦易辙,开始注重农业生产,任用了一个叫赵过的人。赵过是当时一位了不起的农业专家。司马光特意对汉武帝任用赵过这件事,进行了一次点评。司马光说:“天下信未尝无士也!”(《资治通鉴》卷十九)天底下的确时时刻刻都有人才,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司马光说,你看,汉武帝一心扩张、发动对外战争的时候,那些敢于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勇士,就充满着朝廷。后来汉武帝回过头来注重农业生产了,赵过这样的农业人才又脱颖而出,使老百姓都能获益。这说明什么?说明天下是不缺人才的,只不过哪种类型的人才当道,取决于帝王的意向和喜好。
  是不是人才谁说了算
  我们把《资治通鉴》和《汉书》作个对比,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前面讲过,班固罗列了一张很长的名单,用来说明汉武帝时代人才济济,各色各样的人才都有,但在这张名单里面却没有赵过。赵过在整部《汉书》里,只在《食货志》里出现过一次。在班固看来,论汉武帝时期的人物,赵过根本排不上号。文臣、武将、使节、谋臣,都是一摞一摞的,哪轮得到小小的赵过啊?司马光恰恰相反,对班固这张名单里的人,绝大多数没有什么特别评论,单单看中了赵过。赵过从事农具改良,推广先进的农耕方法,踏踏实实,默默无闻,不像汉武帝的宠臣们锦衣玉食、前呼后拥,不像驰骋沙场的名将们那般光芒万丈。但司马光偏偏要通过赵过的事迹,来点评汉武帝在用人上的得失。这说明什么?这就能反映出司马光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在编纂历史的时候关注点在哪里。
  在司马光看来,汉武帝早期的政策走过很多弯路。将星、谋臣云集,并不一定是值得庆幸的事。大肆对外扩张,大兴土木,反而影响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好在汉武帝晚年反省,痛改前非,重视农业生产,恢复民生,才避免重蹈秦朝覆亡的悲剧。在司马光看来,很多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人物,远不如赵过这么一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的农业专家来得实在。司马光通过赵过受重用,来展示汉武帝在用人上的前后变化,以此告诉我们汉武帝知错能改,有了不起的地方。
  司马温公《通鉴》,赤天地一大文也。期结构之宏伟,期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普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玉今卒朱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

其他文献
从信托制度起源可以看出,信托制度的出现并非出于对投资的需求及财富增值的渴望,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制度设计,以规避再用法令政策对财产管理和遗产继承的严格限制,实现传承和保护家庭财产的目的。  可以说,家族信托“是一种有效的财富传承方式,是高净值人士首选的一种管理家族资产的载体”,是“以家庭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为目的信托,在内容上以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等理财服务实现对家族资产负债的全面管理,更重要的是提
期刊
体积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都可称为“微塑料”,主要构成材质来自微纤维、微胶珠和经长时间分解后的即弃塑料产品。当中微纤维主要来自聚醋纤维(Polyester),其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取,因此成为制衣的主要成分。全球每年服装纤维的消耗量在过去二十年内一直持续上升。仅在2010年,其消耗量即达6970万吨,人造消费纤维的增长更接近300%。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每年被弃置进入
期刊
人性当中的激情,是历史演化的根本动力。激情里面包含着欲望,也包合着信仰,欲望与信仰有着相互生成又相互冲撞的复杂关系。  欲望是人类行动最为直接的动力来源。一方面,人们会有各种生物性欲望,推动人们去获取与生命延续相关的现实利益,包括更多的食物、更安全的处所、更好的繁衍机会等等,这些欲望往往不餍其足。另一方面,人们也会有各种社会性欲望,推动人们去获取那些纯粹是满足虚荣与野心的东西,而且经常是没有止境的
期刊
在过去的一年中,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受到投资机构的热烈追捧。区块链技术甚至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互联网科技之后第五个最有潜力引发颠覆性革命的核心技术,成为近年来继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后又一个热门的领域。但是由于大量投机和做市人员涌入这个监管还未完善的市场,2017年末ICO市场积攒的过度泡沫开始破裂,比特币大起大落,区块链技术也同时被推到了世人面前。  到底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
期刊
记得第一次听到“区块链”这个名称是在2013年,在成都仁恒置地写字楼38楼旧M办公室,当时还是旧M西区云计算总经理的John Lee在办公室里悄悄地对我说:“Hi,Sammy,有个新技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这将是我未来五年研究发展的秘密武器。”于是,他把我拽进一间会议室,关了门,在黑板上比划着拜占庭将军问题(Byzantine failures,是由莱斯利·兰伯特提出的点对点通信中的基本问题)的原理
期刊
本期研修社讨论的张氏家族源自一个真实的案例。创始企业主张总与原配妻子共同努力创办公司,但是原配妻子在留下一对子女后意外去世,后来创始人张总与现任妻子结合。这就形成了一个比核心家庭更为复杂的局面,随着张总的退休,面临同父异母的兄弟将接班,而且在股东和高管之中还包括原配妻子的弟弟等,这些情况都会在创始人身后引发财产、股权纠纷和家庭矛盾,因此其传承规划也会比普通核心家庭更为复杂。因此我们将在本期和下期专
期刊
2017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做《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连续剧里面出现了一个片段,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提到了高小琴在中国香港做的一个2亿港币的信托基金。我们今天姑且先不说高小琴在香港设立的这个2亿信托基金涉及香港信托法一也就是英美法系信托法双重所有权约束的问题,也先不谈大陆法系的信托法一物一权的所有权与之的区别,我们今天来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既然高小琴设立的香港信托基金是一个私密性的信托架构
期刊
2018年4月8日,《家族企业》杂志三周岁生日。此前《家族企業》杂志已经带领游学团五度参访日本老铺和他们的掌门人。此次我们团队从北京飞往日本,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一个与《家族企业》杂志早生情愫的地方,我们会了会那些老朋友——参访古都老铺,拜访老铺掌门人,听百年传承的匠心故事。  我们为什么出发  一个始于2012年的创想,第一次在中国独立观察和思考这一对中国经济作出全新贡献的新生力量——中国本
期刊
家族基金会作为善财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数量规模上看,其发展在本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据国际公益学院家族传承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具有家族性质的基金会近350家,占我国基金会总数比例约5%,中国财富人群行善的通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强。但笔者认为,在代际传承之际,家族基金会不仅是一种财富传承的工具,还可成为创富者从企业退休后开启人生第二事业的平台。  据2018年2月发布的《 2018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对生死观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不是了;有人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所以要做善事,让后人得以赞颂。事实上,在生死观上没有对错,只有豁达与否。生死观的最高境界不在是非、得失、利害,而在美丑、清浊、长短,最终是生命的豁达。  豁达的前提是实现身已死,魂飞翔,永远照耀着这个世界,影响着后来人,走出“越有钱、越怕死”的阴霾。希望用钱买最新的医疗技术,用技术去延长衰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