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由于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计算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创设情境,渗透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理论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容易倦怠。可是,如果在一开始,教师就为本堂课注入情感因素,用富有感染力、新鲜的导语引入课题,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在讲到《多媒体计算机》一课时,由于这一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零散,学生不好接受,于是我在上课前就引入了给母亲做母亲贺卡的环节,并播放了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的MTV,感人的歌词加上动听的弦律,给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浓浓的包含亲情的氛围,学生也就带着对母亲的情感来学习这一课,并且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特别注意了让这样的情感渗透到了课堂的每一个任务中,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被激发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家庭的进而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收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现在的学生基本习惯了老师给他讲课,模仿老师的做法而当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所接受知识的作用,并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为自己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那我们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费思曼说过:“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束缚的自由的手”。在营造了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只是做一个临时的顾问的角色,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自己对课本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总结,来得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经常会得到与教师所准备的不同的知识点,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到文件的查找,我给学生一个文件名让学生进行查找,我没有讲如何找,而是让他们看书自己查找,结果有的同学能够按照书上讲的查找,还有的居然使用了高级查找的方法。而且经常采用学生自学,老师进行点评的方法,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在课本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也是一个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过程。再比如:在讲到信息的概念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信息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再做点评。对于这样得出的概念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二、分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单人单机,往往学生的分组合作被忽略。合作课堂鼓励大家进行讨论,鼓励同学之见互相支持,学生在一起学习时,逐渐学会互相鼓励,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但是教师在让学生分组时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根據班级的人数确定每个组的人数,还要保证在每个组中有操作熟练的学生,有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在分组的任务完成后,还应该进行作品展示,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环节,“评价不等于鉴定,评价的唯一目的是促进讲学”(选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P71),在对自已的和别人的作品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更进一步的促进自己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生做电子小报时,我就采取了分组教学,每组5个学生,分工协作,在做的时候同学们都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献计献策。最后在作品的评价环节,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上台发言,提供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互评时,提出一个作品的评价标准,公平的进行打分。以后在许多的评价中都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加强。另外,在讲到信息的保存与下载时,由于信息有很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的下载方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我就采取了在课堂上分组学习,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类型信息的下载,然后再让各组的学生演示,在这样的分组协作和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计算机教学中的程序设计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程序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编成的人。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进行高效的内化。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科学态度,稍有疏漏便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计算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使学生的自我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如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恰巧离元旦很近了,在讲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任务,每个人在学完这一章后都要送给我一份贺卡,并把贺卡发送到我的邮箱里,而且我要展示收到的最好的十张贺卡,让大家来共同分享。在设计时把讲授的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又必须把这个小任务再细化成更小的任务,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认真学习教材,查看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合作,经过不断探索、修改与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点。任务完成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又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渗透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理论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容易倦怠。可是,如果在一开始,教师就为本堂课注入情感因素,用富有感染力、新鲜的导语引入课题,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在讲到《多媒体计算机》一课时,由于这一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零散,学生不好接受,于是我在上课前就引入了给母亲做母亲贺卡的环节,并播放了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的MTV,感人的歌词加上动听的弦律,给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浓浓的包含亲情的氛围,学生也就带着对母亲的情感来学习这一课,并且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特别注意了让这样的情感渗透到了课堂的每一个任务中,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被激发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家庭的进而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收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现在的学生基本习惯了老师给他讲课,模仿老师的做法而当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所接受知识的作用,并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为自己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那我们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费思曼说过:“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束缚的自由的手”。在营造了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只是做一个临时的顾问的角色,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自己对课本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总结,来得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经常会得到与教师所准备的不同的知识点,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到文件的查找,我给学生一个文件名让学生进行查找,我没有讲如何找,而是让他们看书自己查找,结果有的同学能够按照书上讲的查找,还有的居然使用了高级查找的方法。而且经常采用学生自学,老师进行点评的方法,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在课本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也是一个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过程。再比如:在讲到信息的概念的时候 ,教师还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信息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再做点评。对于这样得出的概念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二、分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单人单机,往往学生的分组合作被忽略。合作课堂鼓励大家进行讨论,鼓励同学之见互相支持,学生在一起学习时,逐渐学会互相鼓励,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但是教师在让学生分组时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根據班级的人数确定每个组的人数,还要保证在每个组中有操作熟练的学生,有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在分组的任务完成后,还应该进行作品展示,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环节,“评价不等于鉴定,评价的唯一目的是促进讲学”(选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P71),在对自已的和别人的作品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更进一步的促进自己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生做电子小报时,我就采取了分组教学,每组5个学生,分工协作,在做的时候同学们都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献计献策。最后在作品的评价环节,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上台发言,提供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互评时,提出一个作品的评价标准,公平的进行打分。以后在许多的评价中都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加强。另外,在讲到信息的保存与下载时,由于信息有很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的下载方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我就采取了在课堂上分组学习,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类型信息的下载,然后再让各组的学生演示,在这样的分组协作和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计算机教学中的程序设计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程序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编成的人。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进行高效的内化。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科学态度,稍有疏漏便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计算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使学生的自我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如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恰巧离元旦很近了,在讲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任务,每个人在学完这一章后都要送给我一份贺卡,并把贺卡发送到我的邮箱里,而且我要展示收到的最好的十张贺卡,让大家来共同分享。在设计时把讲授的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又必须把这个小任务再细化成更小的任务,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认真学习教材,查看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合作,经过不断探索、修改与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点。任务完成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又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