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探索如何开展教师教育软环境一体化建设,对于促进师范教育良性发展,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师范教育软环境 课程结构 学科内容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8-01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教师教育软环境一体化建设已日益得到了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重视。教师教育软环境一体化建设中的“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包括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多因素,就目前师范教育软环境建设来看,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师资建设、课程结构、学科内容、教育模式等问题上。但就目前院校软环境建设问题来说关注师资建设的多,而其他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往往被忽视。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1)各级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投入的较多。这主要是这方面工作投入与产出的周期短,一般来说3~5年往往能培训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同时,这方面工作可借鉴的多,可操作性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般院校都有较成型的师资系统工程。(2)各级教育部门对师资的的培训都有明确规定。这方面的工作一般教育行政部门都抓得较好,并且能贯彻始终。这在很大程度上督促了各级各类学校对师资的重视,一般院校都能较好达到师资培训要求。(3)学科建设投入与产出周期较长。学科建设不仅指对传统学科的建设上要求与时俱进,而且也包括新兴学科建设。然而由于投入与产出的周期较长,致使某些院校盲目跟风开设新兴学科、专业,导致传统学科专业建设重视不够,新开设的学科专业准备不足,其结果是两败俱伤。(4)师范院校教育模式目前优势仍在,改革创新的少。多年来师范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相比,有较好的稳定性。无论生源、就业都有优势,这就导致了不愿改革、害怕改革、推着走的思想的滋生,同时教育的改革也是最难最大,因此,少有人问津。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改革,表面繁荣的师范教育终究会出现危机重生的局面。
因此,探索如何开展教师教育软环境一体化建设,对于促进师范教育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好以上师范院校软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 构建与师范生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目前,在教育改革日益推进的形势下,虽然有些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及课程仍是沿用传统的套数,没有适时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产生了两类群体:一类师范院校的优秀准教师们只是高度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课轻选修课;一类则是理论与实践皆不突出,只是应付了事。共同点都存在对学科兴趣不浓,职业指向不明。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科学安排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应力求注意几点:
(1)理论教学内容应以实际应用知识为主。只有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师范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职前学习中有较扎实的功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质量。(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协调,教学时段应科学设置。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坐而论道、满堂灌的理论教学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只有科学协调二者的比例,才能达到古人说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这也是当今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形式。(3)专业与特长并重的课程结构。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可能决定教师能教出合格的学生,但有特长的教师往往更能培养出富于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在课程结构上应安排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课,还应安排与时代、与学生自身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教师自身是多样化的人才,他们才能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思想的人才。
2 强化必修课程,结合各专业合理开设选修课程
在构建与师范生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思想的指导下,应结合各专业特点科学的开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的必修课程基本延续了以往的课程体系,即使有的院校调整了课程体系,但仍囿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及科目,不敢越雷池一步。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也是以为完成教学量为任务,而不是真正意义的选修。这就造成了老师为了教而疲于应付;学生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学。这样既失去了选修的目的,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要保证有教学质量,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开设及内容就要求考虑到以下问题:
(1)必修课程是否洞悉教育新知识、新体系,是否立足现代教育理念的最前沿。(2)必修课程是否包括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学习。(3)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否以职业为本,以发展为本,以人为本。
3 创新师范教育模式,创办教育实习基地
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基本上一成不变,几十年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比例保持不变。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如果不提前了解职场的形势,到头来只能学无所指,因此适当增加实践比例,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相对要比“坐而论道”强百套。大胆地创设入学前参观实习实践基地有心得—— 学中亲自实习实践练能力—— 毕业实习实践展成果的一系列实践模式,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全时段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使命,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教育实习基地对于师范生来说相当重要,以往一般师范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学校基地,但随着资源整合一般院校的基地荡然无存。在这里,我认为师范院校应有属于自己的实践场所和长期开放的合作院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去观摩学习,而不是形式上的大帮哄实习,更不是一种应付的实习。
4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在岗再培训机制
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教育的产品是无形的,并且也是可变的。我们都知道产品有“三包”,但教育似乎不能。其实师范教育的学生,实行“三包”理论是可以的。众所周知,教师的继续培训往往纳入本单位的培训序列,那么作为师范生,作为母校的师范学校何尝不可以建立在岗培训呢?一来可以通过毕业生了解教育最实际的问题;二来可以利用院校的优势向毕业生传授最新的理论,这种与他们当年在校学习的感受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学习可以称之为“我要学”,这种培训机制与毕业生、与学校、与教育事业都可称得上是功在千秋的事业,也正是国家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一种践行。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无疑给实施育人工程的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师范院校软环境建设更是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大业,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尤其是师范院校自身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利平.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2] 贺祖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9(5).
关键词:师范教育软环境 课程结构 学科内容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8-01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教师教育软环境一体化建设已日益得到了大多数师范院校的重视。教师教育软环境一体化建设中的“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包括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多因素,就目前师范教育软环境建设来看,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师资建设、课程结构、学科内容、教育模式等问题上。但就目前院校软环境建设问题来说关注师资建设的多,而其他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往往被忽视。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1)各级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投入的较多。这主要是这方面工作投入与产出的周期短,一般来说3~5年往往能培训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同时,这方面工作可借鉴的多,可操作性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般院校都有较成型的师资系统工程。(2)各级教育部门对师资的的培训都有明确规定。这方面的工作一般教育行政部门都抓得较好,并且能贯彻始终。这在很大程度上督促了各级各类学校对师资的重视,一般院校都能较好达到师资培训要求。(3)学科建设投入与产出周期较长。学科建设不仅指对传统学科的建设上要求与时俱进,而且也包括新兴学科建设。然而由于投入与产出的周期较长,致使某些院校盲目跟风开设新兴学科、专业,导致传统学科专业建设重视不够,新开设的学科专业准备不足,其结果是两败俱伤。(4)师范院校教育模式目前优势仍在,改革创新的少。多年来师范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相比,有较好的稳定性。无论生源、就业都有优势,这就导致了不愿改革、害怕改革、推着走的思想的滋生,同时教育的改革也是最难最大,因此,少有人问津。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改革,表面繁荣的师范教育终究会出现危机重生的局面。
因此,探索如何开展教师教育软环境一体化建设,对于促进师范教育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好以上师范院校软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 构建与师范生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目前,在教育改革日益推进的形势下,虽然有些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及课程仍是沿用传统的套数,没有适时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产生了两类群体:一类师范院校的优秀准教师们只是高度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课轻选修课;一类则是理论与实践皆不突出,只是应付了事。共同点都存在对学科兴趣不浓,职业指向不明。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科学安排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应力求注意几点:
(1)理论教学内容应以实际应用知识为主。只有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师范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职前学习中有较扎实的功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质量。(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协调,教学时段应科学设置。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坐而论道、满堂灌的理论教学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只有科学协调二者的比例,才能达到古人说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这也是当今学生喜闻乐道的教学形式。(3)专业与特长并重的课程结构。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可能决定教师能教出合格的学生,但有特长的教师往往更能培养出富于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在课程结构上应安排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课,还应安排与时代、与学生自身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教师自身是多样化的人才,他们才能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思想的人才。
2 强化必修课程,结合各专业合理开设选修课程
在构建与师范生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思想的指导下,应结合各专业特点科学的开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的必修课程基本延续了以往的课程体系,即使有的院校调整了课程体系,但仍囿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及科目,不敢越雷池一步。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也是以为完成教学量为任务,而不是真正意义的选修。这就造成了老师为了教而疲于应付;学生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学。这样既失去了选修的目的,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要保证有教学质量,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开设及内容就要求考虑到以下问题:
(1)必修课程是否洞悉教育新知识、新体系,是否立足现代教育理念的最前沿。(2)必修课程是否包括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学习。(3)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否以职业为本,以发展为本,以人为本。
3 创新师范教育模式,创办教育实习基地
我国师范教育模式基本上一成不变,几十年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比例保持不变。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如果不提前了解职场的形势,到头来只能学无所指,因此适当增加实践比例,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相对要比“坐而论道”强百套。大胆地创设入学前参观实习实践基地有心得—— 学中亲自实习实践练能力—— 毕业实习实践展成果的一系列实践模式,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全时段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使命,这样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教育实习基地对于师范生来说相当重要,以往一般师范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学校基地,但随着资源整合一般院校的基地荡然无存。在这里,我认为师范院校应有属于自己的实践场所和长期开放的合作院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去观摩学习,而不是形式上的大帮哄实习,更不是一种应付的实习。
4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在岗再培训机制
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教育的产品是无形的,并且也是可变的。我们都知道产品有“三包”,但教育似乎不能。其实师范教育的学生,实行“三包”理论是可以的。众所周知,教师的继续培训往往纳入本单位的培训序列,那么作为师范生,作为母校的师范学校何尝不可以建立在岗培训呢?一来可以通过毕业生了解教育最实际的问题;二来可以利用院校的优势向毕业生传授最新的理论,这种与他们当年在校学习的感受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学习可以称之为“我要学”,这种培训机制与毕业生、与学校、与教育事业都可称得上是功在千秋的事业,也正是国家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一种践行。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无疑给实施育人工程的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师范院校软环境建设更是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大业,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尤其是师范院校自身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利平.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2] 贺祖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