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太忠(1918—1998),河南省光山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上被选为中顾委委员。
“文革”中,尤太忠见到邓小平,立正、敬礼,还像战争年代一样。邓小平笑着问:“你怎么敢来?”尤太忠回答:“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尤太忠先后任十二军副军长和二十七军副军长。“文革”初期,二十七军驻防无锡。此时,尤太忠已是二十七军的“掌门人”。
二十七军是一支不平凡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主力进军东北,余下的第五师、第六师和警备第三旅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许世友首任司令员。奠定九纵地位的是1947年5月进行的孟良崮战役,此役全歼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在淮海战役中,九纵参加了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双堆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这两仗打出了九纵的威风。1949年2月,华野九纵改称解放军第二十七军,首任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聂凤智。
解放战争时期,尤太忠和李德生、肖永银是王近山麾下的三只猛虎,人称“三剑客”。当时王近山是六纵司令员,而尤太忠、李德生、肖永银分别任十六、十七、十八旅旅长。如果说他们三位是猛虎,那王近山就是一头雄师。王近山打仗勇猛,被称为“王疯子”。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在王近山的指挥下,尤太忠、李德生、肖永银可谓身经百战,九死一生。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二十七军军长的尤太忠,和他的部队一道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股内乱风也不可避免地刮到了无锡。造反派揪来了尤太忠,要斗争他。在批斗现场,将军头不低,腰不弯,巍然挺立,一脸杀气,横眉怒对。结果,造反派只能挥拳喊口号,竟无一人敢接近他。
尤太忠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凡是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到底。他和他的上司许世友一样,对红卫兵在社会上搞“打砸抢”十分看不惯,对造反派冲击部队更是深恶痛绝。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维护无锡地区的安定作出了贡献。
1967年盛夏的一天,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接到尤太忠的一个电话:“老肖,你到我们这里玩玩吧,我们这里蛮不错的哟!”
二十七军驻军太湖边上的无锡,江南小城,鱼米之乡,当然不错。但是,在当时中国政局的“非常时期”,一位军长决不会有闲情逸致邀请一位装甲兵司令员去“玩玩”的。同样,一个装甲兵司令员也不会有闲情逸致去游山逛水的。
前十八旅旅长非常熟悉他的老战友。电话里没说什么,但两人彼此意会。寒暄几句后,肖永银痛痛快快地接受了尤太忠的“盛情邀请”。他知道,为了防止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被造反派揪斗,尤太忠把许世友接到无锡保护起来了。
提到许世友,两人是再熟悉不过了。许世友骂娘,阎罗判官也要怕几分。可是,在当时那特殊时期,“小鬼”却把“阎王”欺负了。有一次,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下榻于京西宾馆。造反派冲开部队组成的人墙要冲进屋内。许世友抓起电话,对林副统帅办公室吼道:“造反派要抓我,请保护我的安全!如果不行,我就要犯法,开枪打人!犯国法,国法制裁!犯军法,军法制裁!”说罢,拿起手枪,杀气腾腾。
林彪也知道许世友言必行,行必果,说犯法就敢犯法,于是立即命令卫戍部队前去解围。
“京西之险”后,许世友又有“南京之危”。红卫兵小将屡次冲击许世友的家,警卫部队奉命行事,“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无力保护许世友的安全。肖永银深恐许世友一怒之下果真“犯法”,死说活说硬把他送上了飞机,让尤太忠“监护”起来,不让他与外界接触。
现在,许世友正在无锡“避难”,尤太忠打电话叫他去玩,肯定是许世友有事找他。
果然,一到无锡,许世友劈头就说:“陶勇的孩子到处流浪呀,怎么办?你们是不是把他们收起来呀?”
尤太忠和肖永银两人会意地相互看了一眼。
原来,海军中将陶勇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已经命丧黄泉。陶勇的夫人也在劫难逃。李作鹏等人以各种罪名把她关押起来,致使她最后跳楼自杀。陶宅被查封,东海舰队司令员的儿女们被逐出家门,流浪露宿于上海街头……
陶勇的孩子流浪街头,深深刺痛了许世友的心。本来,一个大军区司令员安排收留几个孩子又算得了什么?但当时许世友已自身难保,更何况上海虽是南京军区辖区,却在张春桥、王洪文的严密控制下;陶勇虽死,却“罪恶滔天”,谁敢收留“罪臣之后”,谁就是引火烧身。许世友想告慰九泉之下的陶勇,又怕肖永银和尤太忠为难,话没有说,婉转暗示。
肖永银和尤太忠像当年并肩攻城略地一样,严肃认真地商量起来。两人最后决定,由尤太忠负责找到孩子后,再秘密送到南京肖永银处保护起来。
后来,当尤太忠把陶勇的孩子从上海找到,交给手下人带走时,他久久地唏嘘长叹……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事件。为了加强北方中苏边界的军事力量,二十七军从苏南的鱼米之乡被调到荒凉的内蒙古北部戍边。尤太忠也随部队来到了内蒙古。这之后,他曾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等要职。
一天,时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的尤太忠到包头监狱视察,看见被打成“走资派”的老干部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有几人竟在豆油灯下捉虱子。
看到这种场面,尤太忠心头不禁一颤。他当即召集包头市领导,命令道:“你们把他们放出来,搞点水让他们洗一洗,把衣服用水烫一烫。”
市领导有些为难,小声问道:“他们是走资派,放出去好不好?”
尤太忠瞪起了眼,斩钉截铁地说:“放!有什么问题,我负一切责任。”
像这样的事还很多。与尤太忠一起战斗过的史景班将军“文革”中受冲击,3个女儿下放内蒙古劳动。尤太忠听说后,驱车上百里专程去看望史将军之女,并想法将他们调回南京。
尤太忠的侄女尤岭珠曾回忆道:1959年冬,尤太忠惊闻老母亲病重,急忙返回河南光山县砖桥乡的老家。一到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幅悲惨的景象:老母卧床不起,一家人以糠为食。哥哥尤太俊正准备携全家外出要饭。将军见此,心情极为悲痛。再看看四周,邻里家家如此。他万没想到革命胜利已经10年,家乡的父老还这么贫困。为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他每家送去5元钱,200元全部发完。返回时,县领导找几个人想陪将军吃饭。尤太忠大怒,拂袖而去。
1974年初,邓小平复出后由江西回到北京。尤太忠闻讯,当日即随苏振华、李达两将军冒险前往探视。尤太忠见到邓小平,立正、敬礼,还像战争年代一样。邓小平笑着问:“你怎么敢来?”尤太忠回答:“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邓小平招呼大家坐下,开始了亲切的谈话,就像回到战争年代一样,大家无拘无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尤太忠那样讲义气、重友情,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
尤太忠记忆力惊人。他说:“这是没有文化逼的。人用笔记,我用心记。打仗是要死人的,岂敢马虎?”
尤太忠身材魁梧,鼻大嘴阔,双耳奇大,双目炯炯,眉宇间两道竖纹,杀气逼人,酷似京剧里的武生。
其实,在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尤太忠很平易近人,从干部到战士,人人皆可近,事事皆可办。
尤太忠的个性很特别。当尤太忠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之际,常常以三指捏住额头,此时,无人敢接近去打扰他。若他举手压住帽沿,就表示决心已下;若脱帽而起,说明他必定会赴前沿指挥,无人能阻挡;假如他以指摸腮,脸露笑容,那么此仗胜局已定。
解放战争初期打榆林,首次攻城失利。六纵政委杜义德打电话问尤太忠:“老尤啊,你不是很能打吗?怎么搞的,打了半天没有打下来?”尤太忠涨红了脸,放下电话,脱帽而起,直奔前沿。众将士见旅长亲临前线,群情激愤,奋勇向前。城防被攻破后,尤太忠随部队一起杀进城,结果右腿被碉堡内残敌的冷枪击穿。在解放战争中,旅级干部负伤,还不多见。
尤太忠记忆力惊人。十二军徐克杰副军长曾回忆说:尤太忠将军耳所闻辄终记不忘。战争年代,将军有一次到纵队接受战斗任务,回来后指着地图传达,全旅3个团,出发时间,途经地点,过某山某河,何时到达何地,东西南北,分分秒秒……传达完毕,纵队文字命令才到,各团领导对照命令,竟无一差错。尤太忠说:“这是没有文化逼的。人用笔记,我用心记。打仗是要死人的,岂敢马虎?”
抗美援朝期间,有一天,尤太忠的夫人王雪晨站在朝鲜地图前考丈夫。王雪晨要他离开地图,站在辨不清文字的地方,指着地图的某处问丈夫:“这是什么地方?”尤太忠毫不犹豫地回答了她。连指十余处地名,都应答如流,无一差错。接着王雪晨又指向偏远地点,仍然如此。王雪晨至今仍惊异丈夫的记忆力:“朝鲜地名生僻难认,他当时文化不高,为什么指哪认哪,一字不差?”其实,尤太忠是笨鸟先飞,早已将地图上上千个地名烂熟于心。
尤太忠精人的记忆力还表现在学习上。
1957年,尤太忠进军事学院学习,课余从不复习,然各科均在良好以上。看到别人手忙脚乱,穷于应付,他自豪地说:“我看人家忙得很,还考不好。我是保证3分,争取4分,不要5分。”
结业时,果然各科都在3分、4分之间,无一科5分,也无一科不及格。
尤太忠有一个特殊的习惯,这就是下部队喜欢数猪。每到一个连队,不问人多少,只问猪多少。连队干部若答错,必遭严厉批评。若答少一头,将军必会批评:弄虚作假。后来,尤太忠下部队前,秘书都悄悄与部队领导通气:“人多少,没关系。一定要把猪数清,少一头不行,多一头也不行。”
后来才知道,当时我国正处在困难时期,部队要改善伙食只有靠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在那时,部队养猪成了一项“战略任务”。在这位贫苦农民出身的将军看来,能让战士们吃上肉这是最大的幸福,也是他的职责。战争时期没有条件不可能养猪,现在有条件了,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抓起来、抓好呢?
尤太忠13岁参加红军,15岁入团,16岁入党。在长征途中,他连病带饿,几乎把命扔在了茫茫草原上。
那是1935年的一天,詹才芳将军见几个士兵抬着一个重病号,欲弃之在草地上,急忙下马询问怎么回事。战士答道:“他病得太重了,怕是活不成了。”
詹才芳仔细观察了一下,沉思片刻说:“不要扔,这么年轻,个子又大,扛机枪是把好手。你们给他一个马尾巴试试。”
这个重病号就是尤太忠。
享受拉马尾巴待遇后,尤太忠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随大部队走出了草地。后来,尤太忠将军常常念叨詹才芳的救命之恩,常常说:“我这条命是拉马尾巴拉出来的。”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战况惨烈。尤太忠将军后来回忆说:“那天,困难得很啊!牺牲的人,毯子一卷,就埋了……”
1942年9月初的一天,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来到山西省中条山区阳城县卵寨村,向尤太忠所在的三八六旅十七团全体官兵传达延安整风精神。
第二天拂晓,四周响起了阵阵枪炮声,村子已被日伪军围得严严实实。团长尤太忠手提驳壳枪,冲向邓小平的住房,看见邓小平手握“小八枪”(一种连发八颗子弹的小手枪)正与马夫一道疾步走来。
“邓政委,请跟我来,我先把你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尤太忠着急地说。
“团长同志,你的任务是指挥部队把敌人打垮,而不是保护我个人的安全!”邓小平临危不惧。
这时,尤太忠见民运干事郑炳全过来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他大声命令道:“快!赶快保护邓政委转移!”说着,头也不回地带领部队与敌人激战。
一发炮弹在邓小平身后不远处爆炸了,惊得战马发出长长的嘶鸣,引来敌人一串枪声。护卫在邓小平身边的马夫中弹牺牲了。郑炳全一把拉住缰绳,焦急地说:“邓政委,这儿太危险,请赶快上马,我保护你突围!”邓小平笑道:“是个小老乡呀。先别急,把敌情弄清楚再说!”
突然,敌人的枪炮声停止了,看来尤太忠率领官兵已与敌人短兵相接了。
邓小平隐蔽在一棵大树下,冷静地观察着四周的战况。几分钟之后,村子东面枪声大作,炮声骤起,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紧接着又响起了八路军嘹亮的冲锋号声,敌人的包围圈被突破了。邓小平这时才上马向安全的地方转移。
这次惊险的遭遇战,特别是邓小平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给尤太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战行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时而骑马,时而步行。两个参谋和几个警卫员紧紧跟随,不离左右。他们一口气走了十多华里,来到离汝河北岸不远的六纵指挥所时,夜幕已经降临了。
研究部署完毕,已是夜里12时。刘邓首长接着给各旅布置了作战任务: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带领他的旅先攻下河对岸大、小雷岗,从敌群中杀出一条通路,带领部队冲出重围;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带领本旅部队上来接防,固守大、小雷岗及桥头堡,抗击敌人,掩护大军安全渡河。
第二天,按照刘邓首长的部署,十六旅主力接替完成任务的十八旅扼守大、小雷岗保护浮桥。等待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的,是一场惨烈无比的恶战。
次日凌晨3时左右,尤太忠把部队带了上来,但只有两个团加上一个旅直,全旅兵力不到7个营。而正前面的敌人,则是1个军。尤太忠顿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此战所掩护的是向南进军的统帅部,最敬爱的刘邓首长就在大家身边;战斗的成败,关系着意义重大的战略进攻和下一步的行动。
大、小雷岗离浮桥的桥头约三四里地,像两支触角伸在外面护卫着桥头。大雷岗在右前方,部队南进时就从它旁边插过。小雷岗在左前方河堤旁边,离敌人主力所在的汝南埠很近。
根据地形判断,敌人会先取小雷岗,因为这个村子紧挨河堤,离桥头很近,敌人要打下小雷岗,我军就会失去依托,很难守住桥头。尤太忠在河堤上安置了侧射火力,以备敌人进攻村子时从侧背打它,并命小雷岗的部队加速储蓄弹药,抢修工事。
大战临近,尤太忠浓眉紧锁,浑身上下骨骼硕大,脸上有角有棱。他思考问题非常投入,在遇到严峻险情时,眉宇间就会形成一条很深的竖刀纹。这使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更加有力度,甚至有几分凶狠。
清晨5点多钟,刘伯承、邓小平出现在旅指挥所。尤太忠一愣,跑出马厩,语调里充满了不安与焦虑:“首长,这里距敌仅一两里地,是激战中心,你们怎么……”
刘伯承四下观察,问:“进小雷岗的是哪个团?”
“四十八团。首长,进掩体吧!”
“小雷岗无论如何要守住!”
“是!我已经做了布置。”
邓小平问:“政委呢?”
“我俩分开指挥,牺牲一个,还有一个顶着。首长还是进掩体吧。”
一发炮弹呼啸而至,“轰”地一声,一面墙倒了,气浪冲飞了尤太忠的帽子。尤太忠一挥手,大叫:“扶首长进指挥所!”
在马厩里,尤太忠还是心神不定,说:“首长,你们快离开这里吧!”
刘伯承说:“敌我力量悬殊,你们担子很重。一定要坚持到晚上,等所有部队通过。”
“是!”尤太忠一脸肃穆。
邓小平补充说:“部队全部过后,把浮桥拆掉。”
“是!首长,这里不安全。”
邓小平笑笑:“噢,不欢迎我们在这里?”
刘伯承接着说:“还有什么要求吗?”
尤太忠极度不安,还是回答说:“是!”
邓小平缓和气氛说:“司令员问你有什么要求。”
尤太忠醒悟过来,想了想:“请给我们留下十八旅的一个后备营。”
“可以。邓政委,我们……还是走吧。”
刘伯承走出马厩,又回过头:“尤太忠,会合地点记住了吗?彭店!”
尤太忠深感责任重大,坚决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和敌人决一死战!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决不准敌人一兵一卒扰乱大军南下的行列!”
6时许,敌人开始轰击小雷岗。阵地上掀起几丈高的尘土,沙石迸飞,一片迷蒙,连前沿阵地也看不清了。炮火的激烈使联络不时中断,但这并未影响战斗。连长牺牲了,战士就顶上去,最后打到一个班只剩下两三个人,小雷岗还牢牢地掌握在十六旅手中。
敌人完全没想到十六旅会这么顽强,疯狂气焰完全被压了下去。敌人攻不下小雷岗,10时又转向大雷岗。所有的火力转过来,10多架飞机助战,把阵地打得昏天黑地,10米之外看不见人。有六七发炮弹就落在马厩四周,门板都被掀掉了。尤太忠命大,安然无恙。他抖抖落在身上的灰土,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狗娘养的,没胆量炸老子嘛!”
当前面部队和敌人激战的时候,南下大军正以4路纵队通过浮桥,从十六旅旁边前进。
到下午4时,刘邓四五万大军,200多辆大车,全部安全渡过了汝河。
多年后,将军回忆起那场战斗,仍伤感地说:“那天,困难得很啊!牺牲的人,毯子一卷,就埋了……”
汝河之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最紧要、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它不仅关系到纵队的安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统帅机关和南下部队的安危。
尤太忠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刘邓首长的高度评价。
1972年,尤太忠得了一场重病,夫人王雪晨送他到北京治疗。刚下飞机,便见一辆由吉普车改装的救护车飞奔而来。当医护人员把尤太忠抬上车后,一路绿灯,直奔医院。该“救护车”为当时中央领导人使用。这样高的接待规格,令王雪晨心中既激动又忐忑不安。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周恩来精心安排的。这件事使尤太忠深受感动,记了一辈子。
还有一件事令尤太忠终身难忘。“文革”中的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找尤太忠谈话,并设便宴招待。那天,尤太忠喝了三杯茅台酒。返回部队后不到三天,便接到中央接待办的一封信函,上写:某月某日,尤太忠同志喝茅台酒三杯,需付酒费0.6元。尤太忠看后大吃一惊,急忙寄去酒费,并深感愧疚。在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时,每次赴边防视察,每到一地,他都命令警卫人员按标准吃饭,离开时嘱咐警卫人员按标准交费。所到之处,从没有欠一分钱伙食费。
粉碎“四人帮”后,尤太忠被委以重任,先后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司令员,后来又调任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8年,尤太忠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永远地离开了自己亲爱的人和所热爱的部队。8月3日,他的遗体在广州火化后,骨灰按他的遗愿撒入了大海。
“文革”中,尤太忠见到邓小平,立正、敬礼,还像战争年代一样。邓小平笑着问:“你怎么敢来?”尤太忠回答:“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尤太忠先后任十二军副军长和二十七军副军长。“文革”初期,二十七军驻防无锡。此时,尤太忠已是二十七军的“掌门人”。
二十七军是一支不平凡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主力进军东北,余下的第五师、第六师和警备第三旅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许世友首任司令员。奠定九纵地位的是1947年5月进行的孟良崮战役,此役全歼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在淮海战役中,九纵参加了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双堆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这两仗打出了九纵的威风。1949年2月,华野九纵改称解放军第二十七军,首任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聂凤智。
解放战争时期,尤太忠和李德生、肖永银是王近山麾下的三只猛虎,人称“三剑客”。当时王近山是六纵司令员,而尤太忠、李德生、肖永银分别任十六、十七、十八旅旅长。如果说他们三位是猛虎,那王近山就是一头雄师。王近山打仗勇猛,被称为“王疯子”。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在王近山的指挥下,尤太忠、李德生、肖永银可谓身经百战,九死一生。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二十七军军长的尤太忠,和他的部队一道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股内乱风也不可避免地刮到了无锡。造反派揪来了尤太忠,要斗争他。在批斗现场,将军头不低,腰不弯,巍然挺立,一脸杀气,横眉怒对。结果,造反派只能挥拳喊口号,竟无一人敢接近他。
尤太忠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凡是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到底。他和他的上司许世友一样,对红卫兵在社会上搞“打砸抢”十分看不惯,对造反派冲击部队更是深恶痛绝。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维护无锡地区的安定作出了贡献。
1967年盛夏的一天,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接到尤太忠的一个电话:“老肖,你到我们这里玩玩吧,我们这里蛮不错的哟!”
二十七军驻军太湖边上的无锡,江南小城,鱼米之乡,当然不错。但是,在当时中国政局的“非常时期”,一位军长决不会有闲情逸致邀请一位装甲兵司令员去“玩玩”的。同样,一个装甲兵司令员也不会有闲情逸致去游山逛水的。
前十八旅旅长非常熟悉他的老战友。电话里没说什么,但两人彼此意会。寒暄几句后,肖永银痛痛快快地接受了尤太忠的“盛情邀请”。他知道,为了防止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被造反派揪斗,尤太忠把许世友接到无锡保护起来了。
提到许世友,两人是再熟悉不过了。许世友骂娘,阎罗判官也要怕几分。可是,在当时那特殊时期,“小鬼”却把“阎王”欺负了。有一次,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下榻于京西宾馆。造反派冲开部队组成的人墙要冲进屋内。许世友抓起电话,对林副统帅办公室吼道:“造反派要抓我,请保护我的安全!如果不行,我就要犯法,开枪打人!犯国法,国法制裁!犯军法,军法制裁!”说罢,拿起手枪,杀气腾腾。
林彪也知道许世友言必行,行必果,说犯法就敢犯法,于是立即命令卫戍部队前去解围。
“京西之险”后,许世友又有“南京之危”。红卫兵小将屡次冲击许世友的家,警卫部队奉命行事,“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无力保护许世友的安全。肖永银深恐许世友一怒之下果真“犯法”,死说活说硬把他送上了飞机,让尤太忠“监护”起来,不让他与外界接触。
现在,许世友正在无锡“避难”,尤太忠打电话叫他去玩,肯定是许世友有事找他。
果然,一到无锡,许世友劈头就说:“陶勇的孩子到处流浪呀,怎么办?你们是不是把他们收起来呀?”
尤太忠和肖永银两人会意地相互看了一眼。
原来,海军中将陶勇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已经命丧黄泉。陶勇的夫人也在劫难逃。李作鹏等人以各种罪名把她关押起来,致使她最后跳楼自杀。陶宅被查封,东海舰队司令员的儿女们被逐出家门,流浪露宿于上海街头……
陶勇的孩子流浪街头,深深刺痛了许世友的心。本来,一个大军区司令员安排收留几个孩子又算得了什么?但当时许世友已自身难保,更何况上海虽是南京军区辖区,却在张春桥、王洪文的严密控制下;陶勇虽死,却“罪恶滔天”,谁敢收留“罪臣之后”,谁就是引火烧身。许世友想告慰九泉之下的陶勇,又怕肖永银和尤太忠为难,话没有说,婉转暗示。
肖永银和尤太忠像当年并肩攻城略地一样,严肃认真地商量起来。两人最后决定,由尤太忠负责找到孩子后,再秘密送到南京肖永银处保护起来。
后来,当尤太忠把陶勇的孩子从上海找到,交给手下人带走时,他久久地唏嘘长叹……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事件。为了加强北方中苏边界的军事力量,二十七军从苏南的鱼米之乡被调到荒凉的内蒙古北部戍边。尤太忠也随部队来到了内蒙古。这之后,他曾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等要职。
一天,时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的尤太忠到包头监狱视察,看见被打成“走资派”的老干部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有几人竟在豆油灯下捉虱子。
看到这种场面,尤太忠心头不禁一颤。他当即召集包头市领导,命令道:“你们把他们放出来,搞点水让他们洗一洗,把衣服用水烫一烫。”
市领导有些为难,小声问道:“他们是走资派,放出去好不好?”
尤太忠瞪起了眼,斩钉截铁地说:“放!有什么问题,我负一切责任。”
像这样的事还很多。与尤太忠一起战斗过的史景班将军“文革”中受冲击,3个女儿下放内蒙古劳动。尤太忠听说后,驱车上百里专程去看望史将军之女,并想法将他们调回南京。
尤太忠的侄女尤岭珠曾回忆道:1959年冬,尤太忠惊闻老母亲病重,急忙返回河南光山县砖桥乡的老家。一到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幅悲惨的景象:老母卧床不起,一家人以糠为食。哥哥尤太俊正准备携全家外出要饭。将军见此,心情极为悲痛。再看看四周,邻里家家如此。他万没想到革命胜利已经10年,家乡的父老还这么贫困。为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他每家送去5元钱,200元全部发完。返回时,县领导找几个人想陪将军吃饭。尤太忠大怒,拂袖而去。
1974年初,邓小平复出后由江西回到北京。尤太忠闻讯,当日即随苏振华、李达两将军冒险前往探视。尤太忠见到邓小平,立正、敬礼,还像战争年代一样。邓小平笑着问:“你怎么敢来?”尤太忠回答:“您永远是我的老政委。”邓小平招呼大家坐下,开始了亲切的谈话,就像回到战争年代一样,大家无拘无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尤太忠那样讲义气、重友情,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
尤太忠记忆力惊人。他说:“这是没有文化逼的。人用笔记,我用心记。打仗是要死人的,岂敢马虎?”
尤太忠身材魁梧,鼻大嘴阔,双耳奇大,双目炯炯,眉宇间两道竖纹,杀气逼人,酷似京剧里的武生。
其实,在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尤太忠很平易近人,从干部到战士,人人皆可近,事事皆可办。
尤太忠的个性很特别。当尤太忠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之际,常常以三指捏住额头,此时,无人敢接近去打扰他。若他举手压住帽沿,就表示决心已下;若脱帽而起,说明他必定会赴前沿指挥,无人能阻挡;假如他以指摸腮,脸露笑容,那么此仗胜局已定。
解放战争初期打榆林,首次攻城失利。六纵政委杜义德打电话问尤太忠:“老尤啊,你不是很能打吗?怎么搞的,打了半天没有打下来?”尤太忠涨红了脸,放下电话,脱帽而起,直奔前沿。众将士见旅长亲临前线,群情激愤,奋勇向前。城防被攻破后,尤太忠随部队一起杀进城,结果右腿被碉堡内残敌的冷枪击穿。在解放战争中,旅级干部负伤,还不多见。
尤太忠记忆力惊人。十二军徐克杰副军长曾回忆说:尤太忠将军耳所闻辄终记不忘。战争年代,将军有一次到纵队接受战斗任务,回来后指着地图传达,全旅3个团,出发时间,途经地点,过某山某河,何时到达何地,东西南北,分分秒秒……传达完毕,纵队文字命令才到,各团领导对照命令,竟无一差错。尤太忠说:“这是没有文化逼的。人用笔记,我用心记。打仗是要死人的,岂敢马虎?”
抗美援朝期间,有一天,尤太忠的夫人王雪晨站在朝鲜地图前考丈夫。王雪晨要他离开地图,站在辨不清文字的地方,指着地图的某处问丈夫:“这是什么地方?”尤太忠毫不犹豫地回答了她。连指十余处地名,都应答如流,无一差错。接着王雪晨又指向偏远地点,仍然如此。王雪晨至今仍惊异丈夫的记忆力:“朝鲜地名生僻难认,他当时文化不高,为什么指哪认哪,一字不差?”其实,尤太忠是笨鸟先飞,早已将地图上上千个地名烂熟于心。
尤太忠精人的记忆力还表现在学习上。
1957年,尤太忠进军事学院学习,课余从不复习,然各科均在良好以上。看到别人手忙脚乱,穷于应付,他自豪地说:“我看人家忙得很,还考不好。我是保证3分,争取4分,不要5分。”
结业时,果然各科都在3分、4分之间,无一科5分,也无一科不及格。
尤太忠有一个特殊的习惯,这就是下部队喜欢数猪。每到一个连队,不问人多少,只问猪多少。连队干部若答错,必遭严厉批评。若答少一头,将军必会批评:弄虚作假。后来,尤太忠下部队前,秘书都悄悄与部队领导通气:“人多少,没关系。一定要把猪数清,少一头不行,多一头也不行。”
后来才知道,当时我国正处在困难时期,部队要改善伙食只有靠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在那时,部队养猪成了一项“战略任务”。在这位贫苦农民出身的将军看来,能让战士们吃上肉这是最大的幸福,也是他的职责。战争时期没有条件不可能养猪,现在有条件了,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抓起来、抓好呢?
尤太忠13岁参加红军,15岁入团,16岁入党。在长征途中,他连病带饿,几乎把命扔在了茫茫草原上。
那是1935年的一天,詹才芳将军见几个士兵抬着一个重病号,欲弃之在草地上,急忙下马询问怎么回事。战士答道:“他病得太重了,怕是活不成了。”
詹才芳仔细观察了一下,沉思片刻说:“不要扔,这么年轻,个子又大,扛机枪是把好手。你们给他一个马尾巴试试。”
这个重病号就是尤太忠。
享受拉马尾巴待遇后,尤太忠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随大部队走出了草地。后来,尤太忠将军常常念叨詹才芳的救命之恩,常常说:“我这条命是拉马尾巴拉出来的。”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战况惨烈。尤太忠将军后来回忆说:“那天,困难得很啊!牺牲的人,毯子一卷,就埋了……”
1942年9月初的一天,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来到山西省中条山区阳城县卵寨村,向尤太忠所在的三八六旅十七团全体官兵传达延安整风精神。
第二天拂晓,四周响起了阵阵枪炮声,村子已被日伪军围得严严实实。团长尤太忠手提驳壳枪,冲向邓小平的住房,看见邓小平手握“小八枪”(一种连发八颗子弹的小手枪)正与马夫一道疾步走来。
“邓政委,请跟我来,我先把你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尤太忠着急地说。
“团长同志,你的任务是指挥部队把敌人打垮,而不是保护我个人的安全!”邓小平临危不惧。
这时,尤太忠见民运干事郑炳全过来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他大声命令道:“快!赶快保护邓政委转移!”说着,头也不回地带领部队与敌人激战。
一发炮弹在邓小平身后不远处爆炸了,惊得战马发出长长的嘶鸣,引来敌人一串枪声。护卫在邓小平身边的马夫中弹牺牲了。郑炳全一把拉住缰绳,焦急地说:“邓政委,这儿太危险,请赶快上马,我保护你突围!”邓小平笑道:“是个小老乡呀。先别急,把敌情弄清楚再说!”
突然,敌人的枪炮声停止了,看来尤太忠率领官兵已与敌人短兵相接了。
邓小平隐蔽在一棵大树下,冷静地观察着四周的战况。几分钟之后,村子东面枪声大作,炮声骤起,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紧接着又响起了八路军嘹亮的冲锋号声,敌人的包围圈被突破了。邓小平这时才上马向安全的地方转移。
这次惊险的遭遇战,特别是邓小平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给尤太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战行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时而骑马,时而步行。两个参谋和几个警卫员紧紧跟随,不离左右。他们一口气走了十多华里,来到离汝河北岸不远的六纵指挥所时,夜幕已经降临了。
研究部署完毕,已是夜里12时。刘邓首长接着给各旅布置了作战任务: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带领他的旅先攻下河对岸大、小雷岗,从敌群中杀出一条通路,带领部队冲出重围;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带领本旅部队上来接防,固守大、小雷岗及桥头堡,抗击敌人,掩护大军安全渡河。
第二天,按照刘邓首长的部署,十六旅主力接替完成任务的十八旅扼守大、小雷岗保护浮桥。等待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的,是一场惨烈无比的恶战。
次日凌晨3时左右,尤太忠把部队带了上来,但只有两个团加上一个旅直,全旅兵力不到7个营。而正前面的敌人,则是1个军。尤太忠顿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此战所掩护的是向南进军的统帅部,最敬爱的刘邓首长就在大家身边;战斗的成败,关系着意义重大的战略进攻和下一步的行动。
大、小雷岗离浮桥的桥头约三四里地,像两支触角伸在外面护卫着桥头。大雷岗在右前方,部队南进时就从它旁边插过。小雷岗在左前方河堤旁边,离敌人主力所在的汝南埠很近。
根据地形判断,敌人会先取小雷岗,因为这个村子紧挨河堤,离桥头很近,敌人要打下小雷岗,我军就会失去依托,很难守住桥头。尤太忠在河堤上安置了侧射火力,以备敌人进攻村子时从侧背打它,并命小雷岗的部队加速储蓄弹药,抢修工事。
大战临近,尤太忠浓眉紧锁,浑身上下骨骼硕大,脸上有角有棱。他思考问题非常投入,在遇到严峻险情时,眉宇间就会形成一条很深的竖刀纹。这使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更加有力度,甚至有几分凶狠。
清晨5点多钟,刘伯承、邓小平出现在旅指挥所。尤太忠一愣,跑出马厩,语调里充满了不安与焦虑:“首长,这里距敌仅一两里地,是激战中心,你们怎么……”
刘伯承四下观察,问:“进小雷岗的是哪个团?”
“四十八团。首长,进掩体吧!”
“小雷岗无论如何要守住!”
“是!我已经做了布置。”
邓小平问:“政委呢?”
“我俩分开指挥,牺牲一个,还有一个顶着。首长还是进掩体吧。”
一发炮弹呼啸而至,“轰”地一声,一面墙倒了,气浪冲飞了尤太忠的帽子。尤太忠一挥手,大叫:“扶首长进指挥所!”
在马厩里,尤太忠还是心神不定,说:“首长,你们快离开这里吧!”
刘伯承说:“敌我力量悬殊,你们担子很重。一定要坚持到晚上,等所有部队通过。”
“是!”尤太忠一脸肃穆。
邓小平补充说:“部队全部过后,把浮桥拆掉。”
“是!首长,这里不安全。”
邓小平笑笑:“噢,不欢迎我们在这里?”
刘伯承接着说:“还有什么要求吗?”
尤太忠极度不安,还是回答说:“是!”
邓小平缓和气氛说:“司令员问你有什么要求。”
尤太忠醒悟过来,想了想:“请给我们留下十八旅的一个后备营。”
“可以。邓政委,我们……还是走吧。”
刘伯承走出马厩,又回过头:“尤太忠,会合地点记住了吗?彭店!”
尤太忠深感责任重大,坚决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和敌人决一死战!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决不准敌人一兵一卒扰乱大军南下的行列!”
6时许,敌人开始轰击小雷岗。阵地上掀起几丈高的尘土,沙石迸飞,一片迷蒙,连前沿阵地也看不清了。炮火的激烈使联络不时中断,但这并未影响战斗。连长牺牲了,战士就顶上去,最后打到一个班只剩下两三个人,小雷岗还牢牢地掌握在十六旅手中。
敌人完全没想到十六旅会这么顽强,疯狂气焰完全被压了下去。敌人攻不下小雷岗,10时又转向大雷岗。所有的火力转过来,10多架飞机助战,把阵地打得昏天黑地,10米之外看不见人。有六七发炮弹就落在马厩四周,门板都被掀掉了。尤太忠命大,安然无恙。他抖抖落在身上的灰土,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狗娘养的,没胆量炸老子嘛!”
当前面部队和敌人激战的时候,南下大军正以4路纵队通过浮桥,从十六旅旁边前进。
到下午4时,刘邓四五万大军,200多辆大车,全部安全渡过了汝河。
多年后,将军回忆起那场战斗,仍伤感地说:“那天,困难得很啊!牺牲的人,毯子一卷,就埋了……”
汝河之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最紧要、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它不仅关系到纵队的安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统帅机关和南下部队的安危。
尤太忠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刘邓首长的高度评价。
1972年,尤太忠得了一场重病,夫人王雪晨送他到北京治疗。刚下飞机,便见一辆由吉普车改装的救护车飞奔而来。当医护人员把尤太忠抬上车后,一路绿灯,直奔医院。该“救护车”为当时中央领导人使用。这样高的接待规格,令王雪晨心中既激动又忐忑不安。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周恩来精心安排的。这件事使尤太忠深受感动,记了一辈子。
还有一件事令尤太忠终身难忘。“文革”中的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找尤太忠谈话,并设便宴招待。那天,尤太忠喝了三杯茅台酒。返回部队后不到三天,便接到中央接待办的一封信函,上写:某月某日,尤太忠同志喝茅台酒三杯,需付酒费0.6元。尤太忠看后大吃一惊,急忙寄去酒费,并深感愧疚。在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时,每次赴边防视察,每到一地,他都命令警卫人员按标准吃饭,离开时嘱咐警卫人员按标准交费。所到之处,从没有欠一分钱伙食费。
粉碎“四人帮”后,尤太忠被委以重任,先后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司令员,后来又调任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8年,尤太忠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永远地离开了自己亲爱的人和所热爱的部队。8月3日,他的遗体在广州火化后,骨灰按他的遗愿撒入了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