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到了北京,我就一心想再去卢沟桥。二十多年前我去过那里,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匆匆去的,当时既没有领略“卢沟晓月”的奇观,也没有靠近宛平城细数墙上的弹痕,一种缺憾一直耿耿在怀。还有啦,那群排排坐在望柱上活泼可爱的小狮子们,他们近来都好吗?
这次我让闹钟唤我四点钟起床,冒着砭人肌骨的寒风转两次车来到卢沟桥,这时天还没有放亮。卢沟桥的月亮果然守信,她应约早早步入西天,正在桥头上方等待千里远客。
有一首歌唱道:“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虽然喜欢这首歌,但这会儿觉得这词不过是代老守着故土不动的人们宣泄感情,难免有失偏颇。你想啊,“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月亮怎么会一样呢?“二泉映月” 、“平湖秋月”与“嵩门望月”中的月亮也各不相同。你看,这里的月亮就不是悬在山梁上的那个古老而孤寂的朗月,而是斜挂在冰河畔一带霜林上方的一镰冷月。它背衬北国隆冬灰暗的天色,显得异常清冷和凝重。它将微明的寒光洒满冰凌斑驳并向天边无限延伸的河床,给跨河而去的卢沟桥以及守护这长桥的两排石狮全都涂上一层冷玉。在朦胧的月色和瑟瑟的寒风中,桥头几棵老树上的鸦窠仿佛在霜枝上颤抖,引得人们忆起许多陈年旧事;岸边的芦草和树木萧萧摇动,和着朔风卷过河床、桥孔的低吼让人恍然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亲历那场战火、身上还留有累累弹痕的石狮子们仍在望柱上凝眸仰望,他们仿佛要向苍天诉说什么,又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不久前我看过一个资料,一个日本人经过反思认为当年日军对卢沟桥事件“处置失当”,遗憾的是这种反思依然肤浅。假如他能认识到日军压根儿就不该侵入中国领土,即使在神州大地陷于灾难时也不能冒犯中国人民,那他就进一步接近了真理。不过,这个日本人能够踏上反省之路,哪怕只走一步也值得肯定。即如我们今天来到卢沟桥,也不该只有一番血气翻涌,也应该有一些冷静的思考。
其实,我眼前脚下就是一座引人沉思的双向大桥——这桥曾经是连通大半中国版图的京畿要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八百多年。它经历了金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的更迭,也有过商贾云集、八方来朝的繁荣。当乾隆皇帝的“卢沟晓月”之碑立上桥头,清王朝的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同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后不久,一位长辫子秀士在这黄尘滚滚的桥上倚栏望远吟出了一曲哀歌:
“琼花岛,卢沟残月西山晓。西山晓,龙盘虎踞,水围山绕。
昭王一去音尘邈,遥怜弓箭行人老。行人老,黄金台上,几番秋草?”
清朝的繁荣远不如桥头的立碑持久。当光绪皇帝在幽愤中死去,他的灵柩是拆了卢沟桥抬往西陵的,那一幕正是封建王朝竭力挣扎而又回天无力的缩影。此后,卢沟桥目睹军阀混战的连天烽火,亲见流民失所、饿殍当途的惨境,它清楚地知道:“七七战火”之所以烧到桥头,那祸根是内外交织、由来已久的。
在我的沉思默想中,卢沟桥的一切似乎都有象征意义。这被脚板磨光、汗浸血染过的石板桥面,铭刻着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血泪史,记载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恢复振兴的奋斗史。
全国解放以后,经过全面整修的卢沟桥日益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人们看到,在黄尘中奔波的骡马大队和响着铃声的驼队越来越少以致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马车、板车和卡车;再后来是马车和人力车越来越少而各种汽车越来越多。在“大跃进”的年代,人们给石桥铺上沥青并尽量拓宽,于是这桥失去了原貌并日渐拥挤不堪。改革开放后,人们在附近新建一座高等级桥梁让川流不息的车辆改道,同时铲除沥青恢复卢沟桥原貌作为游览和教育基地。想想这一系列变化,这桥岂不又反映了新中国的发展史?
我这时已经来到桥的西头,蓦然回首,东天已经放出了曙光,整修一新的宛平城楼在晨曦中是那样巍峨,那样神奇,仿佛正在发射光辉,仿佛就是图画中的佛国之光!我禁不住“呀”了一声,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你看,造化还在不断为城楼背景大笔添彩,蛋青、浅黄、橙黄、淡红、橘红、玫瑰红、殷红……当天空描绘得足够绚丽,造化终于从高大的城墙背后缓缓推出太阳。这又大又圆的初日是那样鲜亮,她瞬间就用赤金镶嵌了巍巍城楼,同时将金色的光辉撒向永定河两岸的霜草地和树林,撒向无边无际的世界。
这时的卢沟桥尤其壮观,两百六十多米长七八米宽的石板桥面本来结满冰花,这时在旭光的映射下有如直达天阙的金镶玉砌的大道。大道两边的石狮沐浴金光,神采飞扬,精神抖擞。我明白了:他们翘首以待的原来就是这个时刻!
俄国著名作家米·普里什文曾经说过:“从晨光熹微到旭日东升这一段时间,是最神秘最珍贵的时间。”他其实还不知道,卢沟桥的这一段时间尤其神秘和珍贵。过去的人们把“卢沟晓月”列为北京美景,现在我要说最美妙的景象是在那段时间之后。
桥上已经开始有了行人,偶尔还有自行车飞驰而过。这时,一对年轻夫妇牵着一个男童从我身边走过,他们踏着映满霞光的石板长桥,迎着太阳走去。孩子不时停下指点桥边的狮子,好像还在喃喃地提问,为父母的则谆谆地应答着什么。这幅画真是太美了!我忍不住要跟他们而去。他们的话我听不清,只觉得这是造化安排好了的哑剧,那孩子就是新一代天使,那对夫妇是由天使扮演的天下父母。
我跟随他们来到城墙之下,那对夫妇开始对着城墙指指点点,我相信那就是七七事变留下的弹痕。我上前细看那些弹痕,觉得跟别处所见大体一样。人们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这里尤其数不清的是弹痕。
走进宛平城门,我跟那对夫妇和孩子已经走散了。这里的街道和两旁的建筑全是仿古的,走在里面别有一番风味。那些楼宇亭台,那些四合院和别具一格的小巧庭院,处处表明中国人是喜欢安逸生活的。即如这座城池乃至长城,虽说是军事建筑,但并非用以攻占别国领土,其本意和功能都只是保护自己的安逸。能够长久安逸当然不错,只是贪图安逸者往往得不到安逸。所以,从卢沟桥陡然走进这条街,我心中有一种驾车转急弯的感觉。
好在前面就是一个广场。走近一看,这里有抗日战争纪念馆,只是离开放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纪念馆前百米开外好像是一座假山,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尊雕塑,一头石凿的雄狮。这头狮子,魁形巨首,轮廓粗犷,像是岩石天然生成,或者是用开山巨斧从山崖上砍出来的。它刚从一场大梦中醒来,双目微启,仰头向天;它突然听到了异常的风声,猛然一抖毛发,正待发出沉雷般的吼声……
当我转到雕塑的西边,一轮红日恰好悬在石狮头上,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一幅神奇的醒狮望日图。感谢造化,他向我展示了如此神妙的压轴之笔,他必定是要让卢沟桥的晨景更加完美,必定是要将这幅长卷深深印入人们心中。
这次我让闹钟唤我四点钟起床,冒着砭人肌骨的寒风转两次车来到卢沟桥,这时天还没有放亮。卢沟桥的月亮果然守信,她应约早早步入西天,正在桥头上方等待千里远客。
有一首歌唱道:“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虽然喜欢这首歌,但这会儿觉得这词不过是代老守着故土不动的人们宣泄感情,难免有失偏颇。你想啊,“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月亮怎么会一样呢?“二泉映月” 、“平湖秋月”与“嵩门望月”中的月亮也各不相同。你看,这里的月亮就不是悬在山梁上的那个古老而孤寂的朗月,而是斜挂在冰河畔一带霜林上方的一镰冷月。它背衬北国隆冬灰暗的天色,显得异常清冷和凝重。它将微明的寒光洒满冰凌斑驳并向天边无限延伸的河床,给跨河而去的卢沟桥以及守护这长桥的两排石狮全都涂上一层冷玉。在朦胧的月色和瑟瑟的寒风中,桥头几棵老树上的鸦窠仿佛在霜枝上颤抖,引得人们忆起许多陈年旧事;岸边的芦草和树木萧萧摇动,和着朔风卷过河床、桥孔的低吼让人恍然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亲历那场战火、身上还留有累累弹痕的石狮子们仍在望柱上凝眸仰望,他们仿佛要向苍天诉说什么,又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不久前我看过一个资料,一个日本人经过反思认为当年日军对卢沟桥事件“处置失当”,遗憾的是这种反思依然肤浅。假如他能认识到日军压根儿就不该侵入中国领土,即使在神州大地陷于灾难时也不能冒犯中国人民,那他就进一步接近了真理。不过,这个日本人能够踏上反省之路,哪怕只走一步也值得肯定。即如我们今天来到卢沟桥,也不该只有一番血气翻涌,也应该有一些冷静的思考。
其实,我眼前脚下就是一座引人沉思的双向大桥——这桥曾经是连通大半中国版图的京畿要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八百多年。它经历了金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的更迭,也有过商贾云集、八方来朝的繁荣。当乾隆皇帝的“卢沟晓月”之碑立上桥头,清王朝的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同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后不久,一位长辫子秀士在这黄尘滚滚的桥上倚栏望远吟出了一曲哀歌:
“琼花岛,卢沟残月西山晓。西山晓,龙盘虎踞,水围山绕。
昭王一去音尘邈,遥怜弓箭行人老。行人老,黄金台上,几番秋草?”
清朝的繁荣远不如桥头的立碑持久。当光绪皇帝在幽愤中死去,他的灵柩是拆了卢沟桥抬往西陵的,那一幕正是封建王朝竭力挣扎而又回天无力的缩影。此后,卢沟桥目睹军阀混战的连天烽火,亲见流民失所、饿殍当途的惨境,它清楚地知道:“七七战火”之所以烧到桥头,那祸根是内外交织、由来已久的。
在我的沉思默想中,卢沟桥的一切似乎都有象征意义。这被脚板磨光、汗浸血染过的石板桥面,铭刻着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血泪史,记载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恢复振兴的奋斗史。
全国解放以后,经过全面整修的卢沟桥日益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人们看到,在黄尘中奔波的骡马大队和响着铃声的驼队越来越少以致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马车、板车和卡车;再后来是马车和人力车越来越少而各种汽车越来越多。在“大跃进”的年代,人们给石桥铺上沥青并尽量拓宽,于是这桥失去了原貌并日渐拥挤不堪。改革开放后,人们在附近新建一座高等级桥梁让川流不息的车辆改道,同时铲除沥青恢复卢沟桥原貌作为游览和教育基地。想想这一系列变化,这桥岂不又反映了新中国的发展史?
我这时已经来到桥的西头,蓦然回首,东天已经放出了曙光,整修一新的宛平城楼在晨曦中是那样巍峨,那样神奇,仿佛正在发射光辉,仿佛就是图画中的佛国之光!我禁不住“呀”了一声,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你看,造化还在不断为城楼背景大笔添彩,蛋青、浅黄、橙黄、淡红、橘红、玫瑰红、殷红……当天空描绘得足够绚丽,造化终于从高大的城墙背后缓缓推出太阳。这又大又圆的初日是那样鲜亮,她瞬间就用赤金镶嵌了巍巍城楼,同时将金色的光辉撒向永定河两岸的霜草地和树林,撒向无边无际的世界。
这时的卢沟桥尤其壮观,两百六十多米长七八米宽的石板桥面本来结满冰花,这时在旭光的映射下有如直达天阙的金镶玉砌的大道。大道两边的石狮沐浴金光,神采飞扬,精神抖擞。我明白了:他们翘首以待的原来就是这个时刻!
俄国著名作家米·普里什文曾经说过:“从晨光熹微到旭日东升这一段时间,是最神秘最珍贵的时间。”他其实还不知道,卢沟桥的这一段时间尤其神秘和珍贵。过去的人们把“卢沟晓月”列为北京美景,现在我要说最美妙的景象是在那段时间之后。
桥上已经开始有了行人,偶尔还有自行车飞驰而过。这时,一对年轻夫妇牵着一个男童从我身边走过,他们踏着映满霞光的石板长桥,迎着太阳走去。孩子不时停下指点桥边的狮子,好像还在喃喃地提问,为父母的则谆谆地应答着什么。这幅画真是太美了!我忍不住要跟他们而去。他们的话我听不清,只觉得这是造化安排好了的哑剧,那孩子就是新一代天使,那对夫妇是由天使扮演的天下父母。
我跟随他们来到城墙之下,那对夫妇开始对着城墙指指点点,我相信那就是七七事变留下的弹痕。我上前细看那些弹痕,觉得跟别处所见大体一样。人们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这里尤其数不清的是弹痕。
走进宛平城门,我跟那对夫妇和孩子已经走散了。这里的街道和两旁的建筑全是仿古的,走在里面别有一番风味。那些楼宇亭台,那些四合院和别具一格的小巧庭院,处处表明中国人是喜欢安逸生活的。即如这座城池乃至长城,虽说是军事建筑,但并非用以攻占别国领土,其本意和功能都只是保护自己的安逸。能够长久安逸当然不错,只是贪图安逸者往往得不到安逸。所以,从卢沟桥陡然走进这条街,我心中有一种驾车转急弯的感觉。
好在前面就是一个广场。走近一看,这里有抗日战争纪念馆,只是离开放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纪念馆前百米开外好像是一座假山,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尊雕塑,一头石凿的雄狮。这头狮子,魁形巨首,轮廓粗犷,像是岩石天然生成,或者是用开山巨斧从山崖上砍出来的。它刚从一场大梦中醒来,双目微启,仰头向天;它突然听到了异常的风声,猛然一抖毛发,正待发出沉雷般的吼声……
当我转到雕塑的西边,一轮红日恰好悬在石狮头上,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一幅神奇的醒狮望日图。感谢造化,他向我展示了如此神妙的压轴之笔,他必定是要让卢沟桥的晨景更加完美,必定是要将这幅长卷深深印入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