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终末期病人生死抉择的伦理思考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ICU的生命支持系统只能延长终末期病人生命的量,却不能提高生命的质,巨额的医疗代价,换来的却是病人更大的身心折磨,医学该反思其目的是否是仅仅使人活着。某些情景下,ICU终末期病人做出的维护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的生死抉择是合理的,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关键词】ICU;终末期病人;生命的尊严;死亡的尊严;医学目的
  巴金老人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周围的人都表示希望他活,巴金不得不强打精神配合治疗。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老人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一次地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1]
  如今,越来越多的病人像巴金老人一样躺在中国各个城市的ICU病房里。面对他们的身心痛苦,我们不得不思考:(1)ICU终末期病人的生命状态如何(2)ICU终末期病人是否有死亡权利(3)医学的目的是否是仅仅使人活着
  1 生命价值:彰显生命的尊严
  1.1 人的本质追问
  “人是什么”是亘古以来人类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而“什么是人”可以看作是对“人是什么”的终极追问。古希腊的斯芬克斯之谜是古代人类对于“人是什么?”的最早探索,然而其解答只是“动物”层面的,这里的“人”只是human being,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两脚走路的动物”的注解便可见一斑。自文艺复兴始,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人性以解答“人是什么”,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派将人定义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实体;而经验论派沿着感性途径研究人的感性存在,二者都没有正确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观点,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可见,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即人是“社会”的人,是person。
  1.2 ICU终末期病人的生命的尊严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有自我意识的实体[3],其生命属性包括生命的神圣属性、质量属性、价值属性。坚持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相统一的生命价值论认为,判断生命价值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生命的内在价值,由生命本身的质量决定。二是生命的外在价值,即某一生命对他人、社会的意义”[4]。生命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对于一个ICU终末期病人来说,被一大堆机械和管子包围着,尽管他还有呼吸和心跳,他的生物学生命还存在,而他的人格生命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已经脱离社会生活,他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都不再可能通过他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ICU的终末期病人与其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医疗技术的一种客体化延伸,是不具有质量属性和价值属性的毫无尊严的生命。我们不得不反思此时的病人需要的究竟是生的权利还是死的尊严。
  2 死亡权利:保障死亡的尊严
  生命的尽头,痛苦生还是痛快死,谁有权来做决定?在国外,越来越强调病人的自主权,医生和家属都应执行病人的决定。
  2.1 死亡权利
  病人自主权是病人权利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权利,也是体现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5]。病人自主权不仅包括病人拥有对自己的疾病的知情权,也有对治疗表达自己意愿的决定权。同样,面临死亡的病人有自主选择死亡状态的权利。在欧美争取病人权利的运动中,也存在着对死亡权利的要求,例如要求病人有权决定何时死亡及采取何种方式死亡[6]。
  同时,自主原则作为医学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内容就包括了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病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权利。而尊重病人的权利则可以延伸为尊重病人的选择权利。1975年卡伦·安·昆兰案,新泽西州最高法院在允许撤除昆兰的一切治疗时,就考虑了昆兰曾有三次说过,她绝不要靠特殊手段活着,即没有证据证明取走呼吸器違反了她已知的选择。此案作为美国生命伦理学的里程碑,使有关“死的权利”的道德问题变得突出。昆兰以持续性植物状态活了10年,成为围绕“保持尊严而死”问题的关注焦点[7]。
  2.2 ICU终末期病人的死亡的尊严
  美国死亡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库布勒·罗斯在《成长的最后阶段》中将临终或死亡过程描述为“(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她反对一般人将死亡看作是一种威胁,提出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挑战。如何面临死亡的挑战,即关涉如何保持生命的尊严也关涉如何保持死亡的尊严。所以,在此意义上来说,死亡尊严的本质在于:死亡的尊严内含在生命的尊严之中,是生命的尊严的一部分,生命的尊严问题与死亡的尊严问题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其次,傅伟勋老师倡导从起码条件和理想条件去理解死亡的尊严的本质,他认为起码条件是能够按照本人的意愿,死得“像个样子”[8],无苦无乐、心平气和。
  从病人角度看,按照本人的意愿,意味着医生要尊重病人的意志自由,尊重病人的自主选择。那么,什么情况下病人所做的死亡选择才是合理的,应该得到尊重呢?首先,从病人的行为能力看,病人必须具有相应的自主决策能力,死亡选择是其真实意愿的表达。在美国,病人的死亡自决权是通过签署“生前预嘱”和预立书面医疗指示来实现的,而我国才刚刚起步,民众尚需宣传普及,国家尚需立法保护;其次,从病人的生命质量看,当病人的身体健康进入无可逆转的衰退阶段,某些大脑及身体功能不可逆转地消失或身体有严重及不可逆转的残障,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病人的生命质量下跌到不可接受的低水平,其生命价值也随之消解。最后,从病人选择死亡的目的(或理由)看,很简单,就是要死得有尊严。与其被病魔折磨得失去尊严,不如选择死亡以维护一己尊严。因此,病人此时对死亡的选择,应看作是他(她)的基本人权,既避免了因疼痛折磨而被降低甚至是被剥夺了的生活品质和生命的尊严,又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同时也为社会和他人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是符合生命价值原则与卫生经济伦理学原则的。   3 生死之间:反思医学目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现代医疗危机直接导致新医学目的的产生。1996年《医学目的:确定新的优先发展战略》将“治疗和照料患者,照料那些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详死亡”增加为新的医学目的。此宣言还提出:尊重人的尊严和选择。
  遵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生命神圣论这一伦理原则,“救死扶伤”成为医生的天职,医学的目的就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技术干预的高度泛化,“征服疾病”、“战胜病魔”的“战争模型”的医疗观大行其道;曾几何时,“不惜任何代价让病人活下去”成为临床医疗行为的流行口号。然而,“当进一步治疗可能无效时,医疗技术似乎为维持生命提供了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可能性,但是維持生命的技术对于病患的生命质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医疗技术只是延长了濒死过程,只能延长生命的量,却不能提高生命的质。我们不禁要问,医学的目的是否是仅仅使人活着,无论其生命质量如何。
  传统医学目的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延长寿命,把死亡视为医学的最大敌人。然而,任何个体的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最好的医学也不能消灭死亡。当死亡不可避免,终末期病人已无康复可能时,采用姑息疗法,促使安详死亡就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的要求,因而不促进也不延迟患者死亡是符合生命伦理原则的[9]。
  参考文献:
  [1] 罗瑞卿女儿推动尊严死亡: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N].中国青年报,2012-11-21(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6
  [3]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施卫星,何黄钢.生物医学伦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2
  [5] 苏令银.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J].医学与哲学,2002,23(5):31-33.
  [6] 梁莉.病人权利运动综述[J].医学与哲学,1999,20(2):12-14.
  [7] 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 关于死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5.
  [8] 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9] 管晓翔,杨国斌,陈龙邦.终末期病人救治中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26-27.
其他文献
【摘 要】柳腔是形成于即墨西部大沽河流域、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區的地方戏曲,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她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 本文探讨即墨柳腔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关键词】即墨;柳腔;保护;传承  1 即墨柳腔的发展概况  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初期的演唱没有曲谱,拉的和唱的就互相配合着往上“溜”,被称为“溜腔”,后来又用同音字“柳”字代替“溜”字,成为“柳腔”。  新中国
期刊
【摘 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构主义思潮在西方教育界流行,甚至影响了政府的一些教育政策。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所呈现出的共通观点对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一些观点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改革的某些需求不谋而合,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选取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所倡导的“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以及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两方面,对实际语文教学的指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从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转变。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所以,全面转变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河北省自身的实际特点,对制约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发展河北体育产业的建议,旨在推动河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给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河北省;体育产业;制约;因素  引言  从当今世界的形势来看,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潜力、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10年河北省的GDP是20197.1亿元
期刊
【摘 要】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教学时,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引领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
期刊
【摘 要】《機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在整个中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机械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所以每一个中职学生必须学好这门课,才能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营建一个相互尊重、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好。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过去大家一直把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界定在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孤立了语文教学,没有发挥语文教育应有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应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
期刊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从3-4岁起,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迫切地要求表现自己,产生强烈的“我自己来”的愿望。但是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弱,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幼儿的这种特点为教师进行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不是纯粹的教与学,注重的是课堂教学、集体活动教学,主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自
期刊
【摘 要】市场竞争力的日益增长大力推动了各职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社会市场需求、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自身今后的努力方向能有正确的认识、评价和定位,以利于学生日后更好的就业。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等方面去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期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军队伍里,有三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获得了博士文凭,人称''红军博士''。他们是:潘世征(学习普通外科)、钱信忠(学习保健组织)、涂通今(学习神经外科)。如今,潘世征和钱信忠两位博士已经逝世,涂通今博士还健在。  潘世征:白求恩的得意门生  潘世征,原名潘是真,字昭麟。湖南省宁乡县人。1916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只念过三年书,1930年,潘世征年仅14岁,就远赴江西加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