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互联网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分析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ji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发展时代,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企业发展中,均离不开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对传统企业融资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则对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互联网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探讨。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大幅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突破了5000万家,中小企业的急剧增长,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GDP,解决了全国急剧增长的就业压力,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促进市场经济创新发展以及保持经济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相互间的竞争加剧,融资难成为了阻碍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未来竞争和发展,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自身因素导致的融资不足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业阶段,由于大多中小企业创业期进入的都是技术以及资金壁垒比较低的行业,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满足创业及发展的需求,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加之政府对中小企业税收征集的逐渐增加,以及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等等因素,致使我国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内源性融资匮乏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倾向外源性融资造成的资金获取不足
  所谓的外源性融资是一种间接的融资,主要形式是向各类銀行进行贷款,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信息不规范等原因,致使其在规模经济下存在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银行不愿或不敢为其提供贷款,转而倾向于对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大银行实施贷款的过程中,其审批权一般在省一级分行,这种制度使得中小企业相向大银行贷款, 就需要像大企业一样进行复杂的流程和手续办理,而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以及其所有制性质,都是银行“歧视”的重要原因,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获取雄厚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方面的限制,不能快速地成长和发展。
  3.外源性融资中的直接融资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表现为,直接融资方面主要是单一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融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场外市场交易制度不健全,且存在运行不规范以及管理多头等现状,没有很好地衔接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慢,在融资方面没有开展证券市场,在风险投资方面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阶段,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
  4.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不健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虽在信用征集等领域有一定发展,却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这方面的专业化管理,不规范统一,各自为政,而在信用评估方面,我国当前虽然有100多家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其评估的指标不尽相同,水平不一,致使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存在不严谨不统一的问题,在中下企业的信用担保方面,则存在以政策性为主,职责不明的现象等等,这些缺陷加之信用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极为不利,不利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进行,也不利于改善其经营滞后状况。
  三、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策略
  1.点对点融资模式
  通过使中小企业经第三方网络平台寻求贷款方的融资方式便是点对点融资,其中的贷款方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看,进而达到借贷双方资金匹配下的融资,主要有交易成本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以及风险控制等特点,这样,就一程度上增强了中小企业与贷款方的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并使得中小企业可自主选择利己的贷款利率。使得交易的吧成本变得具有可控性。此外,贷款方也可通过出借融资资金降低所担风险,可谓对借贷双方都有较大的益处。
  如图1,为点对点融资模式的流程,中小企业根据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资料选择利率条件,这是第一步,实施融资过程中的初次筛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初次合作意向,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步,融资方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站认证以及视频等形式,审核中小企业的信用及还款能力等,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有企业营业执照的确认、银行流水账点等的核查,除这些形式外,某些互联网平台还采取线上接受贷款申请、线下入户等方式,审核信用和资格,最后一步,是双方借贷匹配并量化贷款防控风险。
  2.大众筹资融资模式
  通过社交网络服务平台或互联网平台,以合资资助或预购的形式面向公众募集资金,即大众筹资模式,如图2,又分为两种类型,是中小企业股权众筹模式和创新项目众筹模式,与前者而言,中小企业在股权众筹平泰发布股权融资信息,进行招标性融资,后者则是中小企业在市场宣传平台发布提前预售的创新产品或服务,以此项目信息的发布来吸引又能力有需求的团体或个人来进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
  3.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
  这类融资模式以“阿里巴巴”最具代表性,主要是通过电商发起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特点在于:贷款灵活、资金周转快且融资门槛低,随着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申请和获取贷款的过程都实现了网络化和系统化,简化了流程。
  如图3,为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流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对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考察,然后受理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一般的方式有有线视频信息调查和引入网络数据模型等,对第三方认证数据进行交叉检验,考察其营业现状及财务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还贷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二步,实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后,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控,进而实现对贷款风险的控制。
  4.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
  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中,经过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门户服务平台实施“搜索—比价”,形成对各家金融机构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由电子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立体融资服务,形成了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门户——电子金融机构模式,实现了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创新运用。
  如图4,为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流程,首先由中小企业选择互联网金融门户平台,其次,进行所有提供门户平台的金融信贷机构信贷产品的比价,在此前提下, 实现对提供信贷产品融资的电子金融机构的选定,最后,由中小企业运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实施融资。
  四、结语
  综上,本文对新时期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的创新对策,为新时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对策,以期中小企业能通过合理的融资方式提高自己的整体实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古杏全,莫燕乾.创新融资模式 促进转型升级——贺州市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探讨[J].广西经济,2012,05:56-58
  [2]张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缓解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360
  [3]石永强,张智勇,杨磊.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物流金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5:96-99
其他文献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从提升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破中小企业解融资难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困境  中小
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我们党从全局和
南北朝文化研究是范文澜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讲,它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心雕龙>研究、40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朝文化研究、五六十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北朝文化研究等
《吉林日报》消息:今年三月,国家主席江泽民为《长白山诗词选》作七绝二首,并由《吉林日报》全文发表如下: 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三次到吉林,旧地重游,倍感亲切。适逢雾淞奇景,
高校"两课"教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保证、体制保证、课程保证,而且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保证.目前,我国高校"两课"教育师资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亟待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财政管理也更加的精细和科学,国有企业在进行财产管理的时候,应该将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增量管理以及资产存量管理、收益管
在对顾颉刚及疑古派的研究中,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比较颖出,但是廖文评价顾颉刚时"假设"有余而"求证"不足,并因嵌入政治背景而使问题复杂化,其研究没有跳出
纯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分野始终客观地存在,既保持民间文学的个性又具有纯文学的格调和技巧的"兼容性"作品并不多见.司马中原的乡野传说等作品却明显具有"兼容性"特征.<红丝凤>
“十二五”期间,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将成为推动整个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巨大的发展前景,为开滦集团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首先想表达两点基本看法.首先,中国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一种"本体不明"的悖论中,即总是作为一种西方文化的"他者"、"对象"来显身的,这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