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形象思维还没有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比较》这一课的教学中,动物数量的比较,学生习惯于用具体的动物形象一只一只的对应比较,很难抽象到用数字来比较,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我们想通过教学学具使用有效性研究来解决学生怎样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一、合理设计学具
没有使用学具的课堂,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知识的掌握不能形象化、多样化,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形象直观的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利用学具资源,使学具的应用切实落到实处,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到网上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进行分析,为实验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并结合自己班级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应的策略,构建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购物的情境,让同桌二人分别扮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学生利用摆小棒探求计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9根,还剩1根,1根与5根合起来是6根,还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开,拿出4根,与5根凑成9根拿走,最后也剩6根。还有的一根一根的数出9根拿走,最后得到結果。我们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操作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同时也提高学生使用学具的有效性。
三、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可我们常常能听到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课始说类似这样的话:“把……(学具)放在桌角,不让动的时候就不许动,比一比谁的小手最听话。”学具本应是孩子遇到问题时自觉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而现在却变成由老师掌控的道具,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孩子选择的更多的是等待,他们不会主动利用手边的工具去试一试(除非老师有特别的说明),有时教师带领孩子动手操作,基本都是先安排同一时间,教师先提出操作要求,接着便是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表面上看起来有条不紊,学生操作得也蛮起劲的。但仔细一想,为什么要进行操作,是不是学生提出的需要?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的主动探索。整个过程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进行简单的操作,学生只不过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虽然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也很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尺度,点到为止,给学生的操作留有适当的难度,会增强学生的挑战意愿。
四、正确引导,使学生获得使用学具操作经验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应注重指导,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在《认识人民币》中,我让学生与学生兑换1元钱,自然的就得出了1元=10角。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元与角的关系,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五、培养学生有序使用学具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在教学《9加2的进位加法》时,教学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十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培养学生有序使用学具的习惯,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六、评价激励,关注学生使用学具有效性的发展
我们应注意指导与评价的及时性,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操作過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注意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可以用激励的语言或用赞赏的眼神、手势对学生活动加以肯定,也可以在课内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活动表现加以评述……所有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操作活动获得自信,在操作活动中发展技能、习得知识和经验,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利用学具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空间,开辟数学实践活动课与学具学习相结合的双轨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制作和应用学具,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具备初步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营造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合理设计学具
没有使用学具的课堂,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知识的掌握不能形象化、多样化,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形象直观的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利用学具资源,使学具的应用切实落到实处,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到网上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进行分析,为实验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并结合自己班级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应的策略,构建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购物的情境,让同桌二人分别扮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学生利用摆小棒探求计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9根,还剩1根,1根与5根合起来是6根,还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开,拿出4根,与5根凑成9根拿走,最后也剩6根。还有的一根一根的数出9根拿走,最后得到結果。我们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操作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同时也提高学生使用学具的有效性。
三、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特别是低年段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可我们常常能听到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课始说类似这样的话:“把……(学具)放在桌角,不让动的时候就不许动,比一比谁的小手最听话。”学具本应是孩子遇到问题时自觉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而现在却变成由老师掌控的道具,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孩子选择的更多的是等待,他们不会主动利用手边的工具去试一试(除非老师有特别的说明),有时教师带领孩子动手操作,基本都是先安排同一时间,教师先提出操作要求,接着便是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表面上看起来有条不紊,学生操作得也蛮起劲的。但仔细一想,为什么要进行操作,是不是学生提出的需要?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的主动探索。整个过程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进行简单的操作,学生只不过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虽然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也很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尺度,点到为止,给学生的操作留有适当的难度,会增强学生的挑战意愿。
四、正确引导,使学生获得使用学具操作经验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应注重指导,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在《认识人民币》中,我让学生与学生兑换1元钱,自然的就得出了1元=10角。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元与角的关系,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五、培养学生有序使用学具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在教学《9加2的进位加法》时,教学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十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培养学生有序使用学具的习惯,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六、评价激励,关注学生使用学具有效性的发展
我们应注意指导与评价的及时性,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操作過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注意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可以用激励的语言或用赞赏的眼神、手势对学生活动加以肯定,也可以在课内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活动表现加以评述……所有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操作活动获得自信,在操作活动中发展技能、习得知识和经验,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利用学具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空间,开辟数学实践活动课与学具学习相结合的双轨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制作和应用学具,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具备初步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营造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