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说,“咂酒”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精粹,清人余上泗以“看待官人惟咂酒,持杆开取两三坛”的诗句对此进行了描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途经乌蒙彝区时,写下“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亦低头;五岳提起擎天柱,吸尽乌江水倒流”的诗句,对咂酒进行了赞颂,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一 、基本情况
(一) 历史渊源
彝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的远祖古夷人对于创造中国古代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咂酒”,即用“吸管饮用的酒”。“直侯数”(彝语《献酒经》)上称起源于“哎哺时代”(原始社会),是彝族早期的精神产物,相传用十二种酒药花制成。十二种酒药花,六种生在高山,是被猪人发现的;六种生在平地,是放牧人发现的。长在高山上的花呈白色,酿制的是白酒,祭祀用;长在平地的花是黄色,酿制的是咂酒,喜庆事宜用。按彝族传统,咂酒是彝族人民用来供奉神灵的:喝咂酒时,第一杯敬天、地、人,说“君喝君施政,臣喝臣施政,师喝师尼木(辅助施政或编纂史料之意),人喝人聪明”。直到现在,黔西北境内的彝族逢喜事必上咂酒,旨在庆祝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西南彝志》、《陈英彝学研究文集》等都对彝族咂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二) 基本内容
在黔西北境内,彝族主要是以玉米为主食,猪、牛、羊、鸡肉为主要肉食。彝族人喜饮酒,有饮“转转酒”的习惯。每逢节日、赶集时,几人或者十余人甚至数十人围坐而饮,由长者先饮,依次递饮,来人随时加入,尽兴而散。特别是对咂酒情有独钟。
“咂酒”是彝族的传统饮品,原料为玉米、高粱、荞麦、毛稗等。制作方法:把玉米磨成颗粒蒸熟或将荞麦、高粱、毛稗等蒸熟,拌上特制的酒药发酵,把发酵好的酒装入瓮中密封后,或窖于有较高温度的厩肥里,或置于炕楼上用微火熏炕,时间在30天左右;在密封时还要用竹子制成的导管插入瓮中,导管插入的一端要加三个过滤层:第一层用两层以上的纱布;第二层用两层以上的棕皮;第三层装厚度为15公分左右的哑子爆米花;待时间到了,再加冷开水浸泡。饮用时,从竹导管中导出酒液饮用,或直接对着竹导管吮吸。其味有糊味、甜味,略带酸味,颜色呈黄色。
二、地域文化类型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邻省会贵阳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交界,北与四川接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全区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区生活着汉、彝 、苗、回、仡佬、布衣、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镜内地形西高东低,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倾斜地带,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峡谷深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除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生漆、大蒜、芸豆、蚕桑等经济作物和天麻、杜仲、丹参等100余种中药材等。
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块神秘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据《彝族文献》记载:赫章可乐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成果也印证了这一记载。
这里有古朴的民族风情习俗,彝族文化渊源流长,民族风情习俗别具特色。
三、分布区域及使用范围
(一)分布区域
彝族“咂酒”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川南等地区。
(二)使用范围
“咂酒”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精萃,作为彝族特有的传统饮品,“咂酒”高度集中了彝族的生活习性,人生礼仪以及对未来的向往等内容,是彝族婚嫁及其它喜庆事宜的必备品,凡黔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川南等地区彝族逢年过节遇喜事家家户户必备,主要是靠长辈以言传身教和喜庆事宜饮用的方式传承。
目前在这些区域居住的彝族和在彝族村寨内居住的其它民族都会酿制咂酒。
四、基本特征
1、酒精度数低,一般只有20%的酒精浓度。
2、味道独特,有糊味、甜味、略带酸味。
3、色彩浑浊,有少量的杂质,一般呈黄色。
五、价值分析
“咂酒”是彝族古老的传统饮料,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科学价值
彝族砸酒用优质山泉水和五谷杂粮制作的酒酿混兑而成,保持了多种对人体有利的维生素,具有疏筋活血,护肝滤胆,滋阴壮阳,清心悦目等功效,是目前最受当地人们欢迎的饮料之一。
(二)文化价值
咂酒充分体现了彝族地区彝族同胞的生活状况和处世礼仪,婚嫁时喝咂酒除了代表吉祥外,还有祝福男女双方白头偕老,美满幸福的意思;喜庆时节饮用是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传递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表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体现了古老民族的饮食文化,其文化内涵中传送着仁、礼。
(三)经济价值
由于咂酒制作工艺复杂,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罐装咂酒出售,如果采用科学的制作工艺,延长保鲜期限,用易拉罐装存,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还可以长途运输,拓展市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天有两千万人饮用咂酒,每人饮用一斤,每斤按1.5元计算,全国每天就有三千万的市场份额,一年的销售收入就有一百零八亿元,为国家创造税收十亿元左右,咂酒的市场化推广,不但具有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让这一自然古朴、具有民风情、口味独特的饮料得到更好的推广、传承和保护。
六、濒危状况
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咂酒”这一古老的民间饮食文化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黔西北彝族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族饮食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彝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咂酒的适用空间越来越小,这一古老的彝族饮食文化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
七、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
(一) 保护内容
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咂酒”的饮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具体地说,就是保护“咂酒”的制作工艺和其文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咂酒的生产和适用空间发生了许多变化,重要的是要继承其制作工艺和传承文化。也可以在诸多方面赋予它新的意义。
我们当前应采取可行的措施,突出彝族饮食文化,发现和奖励有突出制作成果的继承人,充分肯定民族饮食文化的价值,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促进工艺创新,不断提高酿制水平。
(二)建立机制
进一步加大保护措施和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承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采取相关措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保护传承下去。
一 、基本情况
(一) 历史渊源
彝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的远祖古夷人对于创造中国古代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咂酒”,即用“吸管饮用的酒”。“直侯数”(彝语《献酒经》)上称起源于“哎哺时代”(原始社会),是彝族早期的精神产物,相传用十二种酒药花制成。十二种酒药花,六种生在高山,是被猪人发现的;六种生在平地,是放牧人发现的。长在高山上的花呈白色,酿制的是白酒,祭祀用;长在平地的花是黄色,酿制的是咂酒,喜庆事宜用。按彝族传统,咂酒是彝族人民用来供奉神灵的:喝咂酒时,第一杯敬天、地、人,说“君喝君施政,臣喝臣施政,师喝师尼木(辅助施政或编纂史料之意),人喝人聪明”。直到现在,黔西北境内的彝族逢喜事必上咂酒,旨在庆祝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西南彝志》、《陈英彝学研究文集》等都对彝族咂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二) 基本内容
在黔西北境内,彝族主要是以玉米为主食,猪、牛、羊、鸡肉为主要肉食。彝族人喜饮酒,有饮“转转酒”的习惯。每逢节日、赶集时,几人或者十余人甚至数十人围坐而饮,由长者先饮,依次递饮,来人随时加入,尽兴而散。特别是对咂酒情有独钟。
“咂酒”是彝族的传统饮品,原料为玉米、高粱、荞麦、毛稗等。制作方法:把玉米磨成颗粒蒸熟或将荞麦、高粱、毛稗等蒸熟,拌上特制的酒药发酵,把发酵好的酒装入瓮中密封后,或窖于有较高温度的厩肥里,或置于炕楼上用微火熏炕,时间在30天左右;在密封时还要用竹子制成的导管插入瓮中,导管插入的一端要加三个过滤层:第一层用两层以上的纱布;第二层用两层以上的棕皮;第三层装厚度为15公分左右的哑子爆米花;待时间到了,再加冷开水浸泡。饮用时,从竹导管中导出酒液饮用,或直接对着竹导管吮吸。其味有糊味、甜味,略带酸味,颜色呈黄色。
二、地域文化类型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邻省会贵阳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交界,北与四川接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全区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区生活着汉、彝 、苗、回、仡佬、布衣、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镜内地形西高东低,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倾斜地带,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峡谷深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除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生漆、大蒜、芸豆、蚕桑等经济作物和天麻、杜仲、丹参等100余种中药材等。
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块神秘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据《彝族文献》记载:赫章可乐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成果也印证了这一记载。
这里有古朴的民族风情习俗,彝族文化渊源流长,民族风情习俗别具特色。
三、分布区域及使用范围
(一)分布区域
彝族“咂酒”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川南等地区。
(二)使用范围
“咂酒”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精萃,作为彝族特有的传统饮品,“咂酒”高度集中了彝族的生活习性,人生礼仪以及对未来的向往等内容,是彝族婚嫁及其它喜庆事宜的必备品,凡黔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川南等地区彝族逢年过节遇喜事家家户户必备,主要是靠长辈以言传身教和喜庆事宜饮用的方式传承。
目前在这些区域居住的彝族和在彝族村寨内居住的其它民族都会酿制咂酒。
四、基本特征
1、酒精度数低,一般只有20%的酒精浓度。
2、味道独特,有糊味、甜味、略带酸味。
3、色彩浑浊,有少量的杂质,一般呈黄色。
五、价值分析
“咂酒”是彝族古老的传统饮料,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科学价值
彝族砸酒用优质山泉水和五谷杂粮制作的酒酿混兑而成,保持了多种对人体有利的维生素,具有疏筋活血,护肝滤胆,滋阴壮阳,清心悦目等功效,是目前最受当地人们欢迎的饮料之一。
(二)文化价值
咂酒充分体现了彝族地区彝族同胞的生活状况和处世礼仪,婚嫁时喝咂酒除了代表吉祥外,还有祝福男女双方白头偕老,美满幸福的意思;喜庆时节饮用是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传递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表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体现了古老民族的饮食文化,其文化内涵中传送着仁、礼。
(三)经济价值
由于咂酒制作工艺复杂,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罐装咂酒出售,如果采用科学的制作工艺,延长保鲜期限,用易拉罐装存,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还可以长途运输,拓展市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天有两千万人饮用咂酒,每人饮用一斤,每斤按1.5元计算,全国每天就有三千万的市场份额,一年的销售收入就有一百零八亿元,为国家创造税收十亿元左右,咂酒的市场化推广,不但具有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让这一自然古朴、具有民风情、口味独特的饮料得到更好的推广、传承和保护。
六、濒危状况
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咂酒”这一古老的民间饮食文化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黔西北彝族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族饮食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彝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咂酒的适用空间越来越小,这一古老的彝族饮食文化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
七、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
(一) 保护内容
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咂酒”的饮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具体地说,就是保护“咂酒”的制作工艺和其文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咂酒的生产和适用空间发生了许多变化,重要的是要继承其制作工艺和传承文化。也可以在诸多方面赋予它新的意义。
我们当前应采取可行的措施,突出彝族饮食文化,发现和奖励有突出制作成果的继承人,充分肯定民族饮食文化的价值,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促进工艺创新,不断提高酿制水平。
(二)建立机制
进一步加大保护措施和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承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采取相关措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保护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