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的浪漫人生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能想像没有光纤的日子吗?没有光纤就没有如今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没有高清晰数字电视,没有即发即收的电子邮件,没有免费的QQ、MSN等聊天工具,没有遍布城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高锟,一个华裔科学家,正是他对光纤的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他也因此被当之无愧地称为“光纤之父”,更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这位低调的老人谦恭地说,诺贝尔奖并不是他人生中的最大成就,而令他倍感荣耀且幸福一生的成就是他与妻子甜蜜的爱情。在采访过程中,高锟夫人黄美芸女士深情地讲述了她与高锟教授的爱情故事。
  
  私奔:只因被高锟
  废寝忘食的科研精神感动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金山,父亲高君湘是一位留美法律博士,母亲金静芳秀外慧中,数学极好。1944年,高锟随父母移居香港,入读香港大学,1954年又远赴英国攻读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大学毕业后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一边做实验室研究员,一边攻读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高锟的父母虽在成亲时才初次见面,却一生恩爱有加,这对高锟后来惟一一次,并伴随一生的甜美爱情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高锟的爱情来得并不容易,在当时甚至有些惊世骇俗。
  高锟与祖籍广东、生长在英国的黄美芸的缘分,由高锟新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下属的一家规模不大的子公司开始。有一天,线圈组工程师黄美芸正在专心工作着,一个年轻人跟她打起了招呼:“你好,我叫高锟,是这里新来的见习工程师。”因为高锟的国语中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黄美芸倍感亲切。两人就这样结识了。
  原来,高锟在进入这家公司后,在几乎全是白人的同事中,发现了惟一一位黄皮肤女孩,而且跟他一样来自中国,这个人就是黄美芸。高锟对黄美芸一见钟情,几天后,他鼓足勇气跟黄美芸搭起话来。渐渐地,他对黄美芸家有了了解: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早逝,母亲厨艺高超。
  一天,高锟约黄美芸看电影,黄美芸很尴尬,但盛情难却,勉强答应了。
  那是个寒风呼啸的晚上,电影不是黄美芸爱看的类型,但黄美芸礼貌地陪高锟看到了剧终。之后。高锟送黄美芸回家,在萧瑟的寒风中,高锟第一次握着黄美芸纤纤玉手的温馨,顿时让黄美芸有了相依为命的感觉,之后每每回忆至此,都令她回味无穷。
  于是开始了恋爱,开始了恋人间的一些浪漫的约会和充满田园风情的度假。黄美芸发现,她与高锟在很多方面都很合得来,她也很崇拜高锟对科研的痴迷。特别是听说高锟童年时便尝试用红磷粉和氯酸钾加水混和,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自制炸弹,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炸响,吓得一些猫狗惊慌失措的故事时,觉得高锟简直是天才。
  黄美芸跟高锟在一起虽开心,却也有忧虑:她担心有着浓重封建思想的母亲是否会支持他们的爱情;也怕高锟是花花公子,对她的好只是昙花一现。因而她决定跟高锟做一个“实验”——与高锟分开一段日子,让时间来考验他们之间的爱情。
  然而当她向高锟提出分开6个月内不见面,看彼此是否还挂念对方,以考验是否真的相爱时,高锟急了:“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要用一生才能完成。科学的东西是应该做实验的,但婚姻的实验哪能做啊!”高锟说:“我不愿意你做这个实验的原因还在于,我哪怕就是跟你分开一天,也会非常思念你的!哪受得了与你分开6个月啊?”高锟还用《凤求凰·琴歌》中的诗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形容自己不舍分离的心情。高锟的话令黄美芸感动不已。
  他们的爱情由此递进了一层,并爱得越来越深。后来在高锟多次求婚的情况下,黄美芸最终间接答应了高锟:“我希望可以在教堂举行婚礼。”
  在黄美芸说出自己的希冀之前,高锟对她的求婚都像在播放一张纹路受损的胶唱片,总是被卡住,弄得高锟十分尴尬。幸好到了最后,黄美芸那句暗示愿与他相守一生的话,最终传到了他耳中。因而高锟高兴坏了,连忙说:“当然!当然!这么神圣的事情,是一定要在教堂里完成的!”
  不过,要赢得黄美芸的心不易,要获得黄美芸母亲的支持更难。黄母认为,按照中国习俗,兄长必须先成家,妹妹才能出嫁。由于黄美芸的哥哥还没结婚,甚至连女友也没有,该如何是好啊?
  尽管困难重重,但黄美芸觉得高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好青年,尤其是对科学的钻研精神总让她肃然起敬,因而她打定主意,宁可私奔也要嫁给高锟。
  在黄美芸决意离家“出走”的前一天晚上,高锟尽最后努力,向岳母提亲。一如所料,老人家斩钉截铁:不行!并要求高锟从此不要再找黄美芸。在这个关键时刻,黄美芸哭着把门钥匙抛到母亲脚边,说从此离家,不再回头,说完拉着高锟就出了门。
  高锟的父母倒是很开明,得知儿子找了一个既贤惠又漂亮,还同是华裔的媳妇之后,很开心,母亲还特意给黄美芸做了一套旗袍,将苗条好看的黄美芸衬托得更漂亮。
  岳母不支持自己的婚姻,他们只好找一位外表老成持重的同学在婚礼上扮演黄美芸的父亲,把“女儿”嫁出去;又找高锟刚刚大学毕业的表妹当伴娘,另一位同学的弟弟当伴郎。
  高锟和黄美芸都是细心之人,他们为自己的婚礼制订了完美方案:预订教堂礼堂用来接待来宾;算清楚怎样准备食物和把各色蛋糕弄好;纸杯、纸碟、塑胶刀、塑胶叉和餐巾等都在必备物品清单中开列得一清二楚;甚至连礼堂的彩带、花朵装饰,以及来宾掷向他们的五彩纸屑,都考虑得尽善尽美。
  1959年9月19日,在这个云淡风轻的迷人秋日里,高锟与黄美芸的婚礼如期举行。
  有意思的是,结婚当日也是一波三折:钟声已经响过12点,新娘的轿车却还没到教堂,眼看30分钟过去了,着急不已的新郎甚至担心新娘会不会临阵退缩,让自己演独角戏。
  新娘最终来了,原因是车子迷路,耽搁了。当黄美芸得知高锟在等待的时间里担心她可能会取消婚礼时,眼泪一下子落了下来:高锟这么爱自己,真是太幸福了!
  婚礼的第二天,他们便踏上了去西班牙度蜜月的旅程。度完蜜月回到英国后,他们就凭着手上仅有的50英镑四处飘泊,开始了甜蜜的家庭生活。
  婚后,高锟每次陪妻子回娘家,都希望能见岳母一面,但他们怎么敲门都没人答理——他们已被逐出家门了。意料之中的他们只得在门前放下一份礼物和一张字条。一天,他们发觉门是虚掩的,便大着胆子走进屋里,既赔不是,又“秀”孝敬,才将他们与母亲之间的坚冰慢慢融化。
  
  荣誉:来自对世界顶尖
  科学家的支持与爱怨
  
  1963年,正在攻读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高锟开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他是全球第一位想出用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的工程师。高锟利用自己同时在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职工程师的便利,埋首实验室,经过无数次实验,提出用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讯息的理论,并为此写成了一篇名叫《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发表在1966年英国电子工程学会的年报上。
  所谓“光纤”,就是光导纤维的简称。这是一种像蜘蛛丝一样细的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这种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从这一头传到另一头。
  一对金属电话线至多只能同时传送1000多路电话,一对细如蛛丝的光导纤维则可以在通100亿路电话的同时传送数10套电视节目,供自由选看;铺设1000公里的传统电线大约需要500吨铜,改用光纤通信只需几公斤石英就可以了。沙石中就含有石英,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高锟的“光纤”理论发表后,遭到很多人的讥笑,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相信世界上会存在无杂质的玻璃,有人甚至认为他是疯子。但高锟却坚持自己的理论,孜孜不倦地做着实验。
  在其后的几年间,在黄美芸的支持下,面对质疑与批评,为了证明自己,高锟时常废寝忘食。有时候,原本支持高锟的黄美芸也难免对常常赶不及回家吃饭的他产生抱怨,这时候,高锟便会说:“别生气,我们正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总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
  黄美芸说:“真能震惊世界吗?那我倒要看看了。不过,我虽然相信你,但建议你在震惊世界前,要按时吃饭啊,没有好身体怎么震惊世界呢?”
  那段时间,他们的儿子高明漳和女儿高明淇于1961年和1963年先后出生。尽管高锟有时也会给孩子换洗衣服、带孩子散步,但因为孩子们经常看不到他,黄美芸还是有着颇多无奈。她曾开玩笑地对高锟说:“我迟早要在电冰箱上贴一张告示,提醒孩子们,早上看到的陌生人是他们的父亲。”
  高锟的工作时间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在外地度过的,更要飞往世界各地参加会议。黄美芸很多时候都不知道高锟身处何地,她习惯打电话给高锟的秘书,要她转告丈夫,下班经过杂货店时顺道买什么菜回家。但秘书却告诉她:“你不知道高先生今天上午去纽约开会了吗?”
  有时周末一家人开车去商场,途中高锟总要在办公室停一停:“等我10分钟,我去看看实验结果。”但高锟通常是一去实验室便忘了时间,等到他回到车上时,家人们常常在等他的过程中都睡着了。有一次,当黄美芸和儿女们在冰冷的车上等候又去了实验室的高锟之时,高明淇着了凉,感冒了好几天,黄美芸对此颇多怨言。那之后的一天,当原计划在周末陪家人玩的高锟在途中又一次提出要去实验室10分钟,忘了时间的他在2个多小时后走出实验室时,却发现妻子和孩子们不见了,找不见家人的他一时无所适从。正在他不知道如何回家时,黄美芸又开车带着孩子们一起来接他了。
  原来黄美芸与孩子们在等高锟半个小时之后,就自行开车去购物,然后回家,将高锟搁在了半途。看到高锟在寒风中可怜兮兮的样子,黄美芸笑得前仰后合:“你大概不知道等人是什么滋味,我们也让你体验一下。”说着给高锟送上了装在保温盒里香喷喷的饭菜:“怕你在实验室时呆得太久,忘记了吃饭,饿坏了身体,我们特地给你做好了送来。”妻子对自己如此体贴,高锟既愧疚、又感动。
  虽然高锟坚信自己的理论,但对何时能够实验成功并证明自己的理论,却也很迷茫。有时候,在面对别人如同狂风暴雨般的讥笑和嘲讽时,高锟也有了退缩的想法。每当此时,最支持他的总是黄美芸。她对他的爱亦如涓涓细流淌过他的心坎,让他充满活力,倍感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经过不懈努力,第一个光纤系统在高锟手中诞生了!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资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人类从此有了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有了高清晰的数字电视,有了即发即收的电子邮件,有了免费的QQ、MSN等聊天工具,以及遍布城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高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光纤之父”。
  虽然嫁给世界顶级科学家会比嫁给一个普通人要受累得多,但是黄美芸却也觉得自己这一生跟着高锟很幸福。因为她除了比一个普通女人付出更多外,也比一个普通女人分享了丈夫更多的荣誉。
  高锟最开始获得的一些奖项并没多么显赫。比如他1976年获得的一个奖就挺有意思,邻居从媒体得知他获奖的消息后,羡慕不已,缠着他要欣赏那个奖品——史都班(Steuben)水晶碗。
  史都班以水晶制品闻名,设计精美,价值不菲,为了满足邻居的心愿,高锟拿出了那个无甚特色的圆碗,谁知邻居看后十分失望,这让高锟很没劲。
  孩子们也不识好歹,戏称这个史都班碗为史都拔(Stupid,傻瓜)碗,弄得高锟颇为尴尬,索性打算将碗放在书架上,用来盛火柴。
  但黄美芸却非常珍惜丈夫得来的荣誉,她不仅批评了孩子们,还为这个碗做了一个内衬为真丝的精美盒子,用来盛放这个宝贝。高锟见了这个比奖品本身更漂亮的盒子后,激动地对她说:“亲爱的,你放心,我一定会挣回更多、更漂亮的奖品让你骄傲的!”
  果然两年以后,高锟又获奖了,这次他不仅给黄美芸和孩子们带来了荣誉,还获得很大一笔奖金。他们用这笔奖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罗安那克城史密斯山湖边买下一块地,建了一个度假屋。
  那之后,高锟又断断续续地得了不少奖,他的奖金除了给家人改善生活、买房子外,还用作两个孩子的大学教育经费。
  虽然家里的经济改善了,但黄美芸俭朴的生活作风却一直没变。
  除了分享丈夫的荣誉,黄美芸更是高锟的贤内助,是高锟的第一倾诉对象。1984年秋天,高锟在耶鲁大学开了一个有关光纤的研究生课程,出版了《光学纤维》一书,供学生使用。黄美芸为这本书的出版花费了颇多心血,不仅为书写了很好的序言,还修订了英文,令其可读性大为提高。另外,高锟每次讲座的电脑程序及幻灯片都是黄美芸帮他准备和设计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锟得奖越来越多,两个孩子也都先后长大成人、参加工作。这时,想到跟着自己吃了大半辈子苦的妻子终于能享几天福了,高锟很开心。谁知黄美芸却对他说:“我不想要皮草大衣、名贵首饰、豪华汽车,我们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吧。”之后,夫妇俩便将奖金捐给了一些大学。
  1986年春天某日,香港中文大学诚邀高锟出任校长。收到这封信后,高锟对自己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工作拿不定主意。因为那段时间美国一家研究院邀请他加盟,对科研非常痴迷的他正意欲前往。但他想到自己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当过4年老师,贸然推却也不妥,所以颇觉为难。
  像以往一样,黄美芸对高锟的决定又给予了理智的支持:“你怎么就以为从事科研工作和从事教育工作是矛盾的呢?二者完全可以和谐统一啊。”于是,高锟一生的第二项事业就此展开。事后功成身退的他每每回忆至此时,还非常感激妻子当初帮助他作出了这个决定。
  在当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高锟即使再忙碌也未放弃科研,每年夏天都要回到英国和美国的实验室几个月,参与和了解自己当年开创的光纤项目的最新进展。
  
  幸福:大过诺贝尔奖荣誉
  的是与妻子的爱情
  
  2004年,跟高锟一起搓麻将的朋友发现他反应变得迟缓,建议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原本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失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黄美芸为此哭了一场又一场。然而哭过之后,她又不得不正视现实,并自我安慰起来:丈夫精明的脑袋已完成了造福世人的任务,如今他的智力退化、思维迟钝了,也许是上天为他安排的一个快乐的晚年吧,这样他会少多少烦恼啊。
  由于儿子、女儿都在美国硅谷工作,为了住得离儿女们近一点,原本住在香港的高锟夫妇便从2009年夏天起,搬到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山景城,住进了高明淇以前的住所。
  自从丈夫患上老年痴呆症以后,黄美芸照顾高锟就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高家的冰箱门上,黄美芸贴着一张日程表,是高锟每天的锻炼和活动安排:有手工课、音乐课等。黄美芸每天都会陪高锟到美国硅谷一个为智障和体障老人服务的健康中心锻炼身体,参加那里的社交、娱乐和治疗活动。
  对高锟而言,凡是新奇的事物都能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在他不再为科研而费神的时候,他又对玩水充满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潜水。为了满足丈夫的心愿,黄美芸便陪着高锟去潜水。
  之后,高锟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以及跳舞。
  在黄美芸的精心照顾之下,高锟的日子过得比过去还充实、还幸福,完全看不出是个病人;每当孩子们回家来看他们时,高锟都会主动下厨,给孩子们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平时高锟也总是帮黄美芸洗菜做饭、做家务活。这一切都归功于黄美芸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2009年9月19日是两位老人结婚50周年纪念日。这天,黄美芸竟然收到了高锟特地亲自为她做的金婚礼物——一对相拥而坐的男女陶俑。虽然陶俑不值钱,却把黄美芸感动得泪水涟涟。
  退休后高锟夫妇的生活鲜有打扰,但2009年10月6日凌晨3时,一个特殊的电话却不期而至。电话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打来的,告诉他们高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得了诺贝尔奖?”高锟惊呆了。
  继而,他们穿衣起床,在网上查看起有关诺贝尔奖的新闻来,果然看到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高锟、博伊尔和史密斯3人分享。高锟独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奖金中的一半。看到这条新闻后,两位老人兴奋得拥抱起来。
  按惯例,历年诺贝尔奖得奖者在领奖前夕,都要发表得奖演说。由于患老年痴呆症的高锟发言有困难,演说便由黄美芸代为发表。2009年12月9日,黄美芸在代夫发表得奖演说时,娓娓地道出了光纤理论的基础和对世界的影响,深情地回顾了高锟当年提出光纤通讯理论,力排众议进行长期、艰苦的实验,反复探索论证,并最终成功的过程。黄美芸一边回忆过去,一边微笑着望着台下的高锟,令高锟听得哈哈大笑。
  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礼上,高锟亲自接受了颁奖。考虑到他患有老年痴呆症,大会还为他作了特别安排,请瑞典国王卡尔16世走到他身边颁奖,并取消了得奖人要做出向台上、台下鞠躬3次的较繁琐的程序。
  高锟曾说,自己领奖无数,但最让他感到幸福,且伴随终身的大奖,就是他有了黄美芸这样一个既贤惠,又能与他举案齐眉的妻子。因而,无论在哪种场合,只要一提及妻子,他便掩不住满脸的幸福,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对妻子赞不绝口。
  当本文记者请高锟谈谈他与黄美芸的爱情时,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再次洋溢着幸福地说,诺贝尔奖并不是他人生中的最大成就,而令他倍感荣耀的终生的成就是他与妻子甜蜜的爱情!
其他文献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都以自己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循循善诱地教导青年,为推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对待为师的态度上,两人却迥然不同:韩愈是不顾流俗,抗颜为师,公开培养“韩门弟子”:柳宗元却只行教授之实,不担为师之名,拒绝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的态度,是由他的经历和处境所定的。  柳宗元在长安期间,和韩愈同倡古文,共兴文运。他们经常接待登门求教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
李铁夫是朝鲜共产党早期党员,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国际主义战士。他来中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天津市委书记等职。在王明推行“左”倾错误路线时期,李铁夫因多次写文章批判王明“左”倾错误,被诬为“铁夫路线”、“取消主义”,并在党内发动了反“铁夫路线”的斗争,使李铁夫受到残酷打击,被割断了与党组织的关系。1935年底,上级党组织恢复了他的组织关
六一儿童节这天,同学们都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准备享受自己的节日。欣赏完几个节目后,舞台上响起“嘣嚓嚓、嘣嚓嚓”的音乐声,紧接着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是一年级的环保时装秀开始了。  一年级的小模特儿们穿着精心设计的自制服装陆续走上了舞台。他们的衣服、道具、帽子有用报纸做的,有用纸盒做的,有用卡纸做的,有用荧光纸做的,有用蚊帐做的,还有用广告布做的,真是千姿百态。大家看着他们不由得发出赞
摘要:由于农业技术措施的不断进步及生产材料的推陈出新,从西瓜春季早熟栽培的产地环境、 肥料、农药使用原则、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田间档案等方面对原《西瓜小拱棚双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规范技术措施,促进棉田增效棉农瓜农增收。  关键词:赣北地区;西瓜;春季;双膜覆盖;早熟栽培  中图分类号:S651.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大胆启用人才,其中提拔最快的,要算阿合马。只不过,忽必烈提拔阿合马,走的不是正常程序,而是“带病提拔”。  阿合马一开始是察必皇后下属一名使人,忽必烈在全国招揽人才,皇后就推荐了阿合马。忽必烈经过简略面试,就任命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转运史”,掌管国家财政赋税,成为元朝财政权臣。忽必烈没有让有关部门去调查,就轻易将重要部门交给阿合马去掌管,走出了“带病提拔”的第一步。  在
“上马”一词,原意是指“骑上马去”,属日常生活小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马”一词,却被用于比喻或说明大工程建设或大工作项目被列入国家计划,并宣告开始运作,那可是大事情。  为这样的大事件奔走呼号的有识之士很多,归国定居后的陈嘉庚,就是其中一个。本文记叙的,就是他积极争取福建铁路能够“上马”并亲自参与设计厦门海堤的故事。  在家乡兴建铁路,既是福建全省人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福建华侨数十年来的愿望。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人民的领袖。这位伟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培育了一大批革命将领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韦国清上将便是其中的一个。  韦国清首次接受毛泽东的命令,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8月上旬,中央红军干部团与四方面军红军学校合并,改编为新的红军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国
崢嵘突然想到,在流经东坞村的小河上游,有一间孤零零的小屋,会不会……
《文史春秋》2005年总目录  卷首语  总编寄语赵亚明(1)  饮茶论道韦保建(2)  我们恒久的神灯和花园冯艺(3)  仰望文学之山何德新(4)  上善若水张燕玲(5)  很怕梦见那个深夜蓝怀昌(6)  走出南方东西(7)  沉思默想的我们凡一平(8)  人生的境界裴志勇(9)  童话是永远不会死的王蔚桦(10)  “转折”漫忆戴明贤(11)  跋涉文史的莽原黎军(12)    资政之光  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