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饰: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xiang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饰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能促使幼儿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各种探索活动。然而,由于教师对墙饰的教育价值理解不够全面,他们在布置和利用墙饰时存在一些误区,为此我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墙饰创设中的误区
  
  误区一:夸大墙饰作用,忽视教师引导
  近些年来,墙饰的作用被过度放大。有些教师把布置墙饰看作是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精美的墙饰布置之中。他们认为,只要把墙饰布置好了,幼儿自然会与之互动。
  事实上,幼儿喜欢关注动态的物品,静态的墙饰并不能长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墙饰,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只有在人的引导下才能被激活,产生效应。要使墙饰发挥作用,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和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否则精心布置的墙饰只会成为“摆设”。如果教师在布置上花费大量精力而忽视与幼儿的互动,漠视人的核心作用,那简直是舍本逐末。墙饰是为课程和教学服务的,它是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墙饰与课程整合,使之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幼儿主动地去关注墙饰并与之互动,真正体现墙饰的教育价值。为此,教师在创设和利用墙饰时要思考如下问题:我为什么要创设墙饰?通过墙饰我想向幼儿传达什么信息?我布置的墙饰得到幼儿的关注了吗?发挥教育作用了吗?发挥作用是由于什么因素?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没有发挥作用是为什么?如何使其发挥作用?只有这样,精心设计的墙饰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成为推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误区二:将幼儿参与墙饰布置简单地理解为呈现幼儿作品
  有的教师不理解让幼儿参与墙饰布置的意义,简单地认为只要在墙上呈现了幼儿的作品就等于幼儿参与了。因此,他们将幼儿在各主题活动中的作品及幼儿与家长共同探索的成果贴得满墙都是。
  幼儿的作品可以成为墙饰的组成部分,但不等于全部;展示幼儿的作品也决不等于幼儿参与了墙饰布置。其实,要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教师思考一下:我布置墙饰是为了谁?墙饰是给谁看的?幼儿需要怎样的墙饰?我为什么要让幼儿参与墙饰布置?其价值究竟在哪里?只有深入理解幼儿参与的内涵与意义,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与积极性,才能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思考与设计。而简单的作品展示其实是不信任幼儿的能力,剥夺幼儿创造的机会。因此要想让墙饰布置的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思考:幼儿参与墙饰布置的方式、途径有哪些?本班幼儿的参与水平怎样?他们可以参与墙饰布置的哪些环节?在墙饰主题的生成、内容的选择、空间排列等方面是让幼儿参与其中某一环节还是全程参与?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墙饰布置,而不是为了参与而参与。
  
  误区三:将好的墙饰等同于满墙都是物品
  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丰富”的含义,以为要想提供丰富的环境资源就必须将所有墙面都利用起来,认为只有满墙都是物品才是好的墙饰。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他们把墙面填塞得满满的,不留一点空隙。
  事实上,“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国画中,有一种经典的布局思路叫作“计白当黑”。其实,活动室的墙饰布置也需要“留白”。第一,要给幼儿留有视觉和情绪上的空白。过于喧闹、拥挤的活动室容易使幼儿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状态,而“留白”可为幼儿带来情绪上的安宁稳定,更为幼儿留出冷静思考的空间。第二,要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第三,要给幼儿留有参与的空间。教师在设计墙饰时应通盘考虑,通过合理的布置来实践课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推进幼儿的发展。
  
  二、我们的探索和思考
  
  近些年来,我园在墙饰布置方面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在创设利用墙饰资源、有效推进幼儿发展方面,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1.注重墙饰与课程的有机联系
  墙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应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注重墙饰与课程的有机联系,使墙饰自然呈现课程展开的过程,成为课程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与墙饰的互动,幼儿丰富了自身的体验,巩固与发展了自身的经验。
  “祖国之大”主题墙饰就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在主题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从亲身经历中感受祖国之大,教师鼓励每个幼儿收集去外地旅游的车票和各个城市及风景名胜的门票、纪念册、纪念品及照片等,然后组织幼儿分享交流:①与幼儿一起在中国地图上把去过的城市找出来并作上标记,让幼儿感受祖国城市之多。②统计使用过的交通工具以及從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所需的时间,让幼儿从自己和同伴的亲身经历中体验和感受祖国之大。③分享在各地见过的景点或物产、文化等,如莫高窟、嘉峪关、西湖、长城、丝绸、哈密瓜、京剧、国画、书法作品等,将其制作成统计表,并相应地在地图上用符号标示出来。这种展示能给幼儿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吸引幼儿不断地去欣赏和交流。他们在自由活动时常常围绕墙饰展开话题,回忆和交流到各地旅游的经历和趣事,由衷地感受祖国之大、祖国之美。
  这一墙饰恰当地运用幼儿原有经验,并与课程主题紧密关联,成为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墙饰的形成过程就是主题活动不断展开的过程。它与课程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幼儿发展。
  2.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墙饰
  每一面墙饰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与幼儿的感知和体验联系在一起,与课程实施、教育情境的创设及幼儿发展联系在一起。它的产生是为了帮助教师实施课程,帮助幼儿理解课程。
  大班开展“树”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在寻找叶子、观察树木及感知秋天的色彩后,产生了用绘画表现秋天美景的需要。可是,幼儿在绘画时遇到了困难,他们不知道怎样将看到的美景画下来,不知道如何表现树木重重叠叠、郁郁葱葱的景象,也不知道如何表现树的色彩斑斓。于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寻找、收集画家笔下的“树”。欣赏后,教师发现幼儿仍对这些作品有观察、体验的需要,于是生成了主题墙饰——“树”的系列名画欣赏。这样,幼儿可以在游戏时、区域活动中自主地欣赏、模仿,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悟进行创造。教师则观察幼儿对墙饰的关注程度,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不断获得新的感悟。这样的墙饰不是教师在开学时就预设好的,而是在主题活动展开后与幼儿一起思考、创造而成的。此时幼儿是墙饰布置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这样的墙饰不可能沦为“摆设”,幼儿与之互动也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教师的要求。
  3.强调幼儿的参与性
  从墙饰主题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材料的准备到自己动手布置,教师应鼓励幼儿全程参与,并在参与中培养幼儿对活动室环境创设的责任意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思考,学习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成为墙饰设计的主人。
  第一,教师切忌在开学初就将所有墙面填满。室内至少要有一半墙面空白,目的是为幼儿的参与留出空间,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墙饰设计的热情。新学期开始,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环境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思考墙饰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以及采用的材料等,让幼儿感觉自己是墙饰布置的主角,从而主动地思考与创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第二,在课程展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不断关注墙饰,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更新墙饰内容。托班、小班教师可以自己布置墙饰,但也要引导幼儿去关注与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我发现我们班墙饰和以前不一样了,什么地方不一样呢?谁能帮助找一找?墙饰变化了,你们感觉怎么样?你们去看一看里面有些什么内容?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些内容?它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和参与创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墙饰的教育功能。
  第三,教师应注意提高幼儿的参与水平,让他们成为有思考能力的参与者。幼儿的直接参与有助于他们萌发对环境创设的责任感,并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使他们在参与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有思考能力的参与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创设环境,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大班墙饰“欢欢喜喜过春节”就是由教师作为引导者,以幼儿为主体共同设计完成的。放寒假前,教师让幼儿回家思考怎样设计墙饰才能既好看,又有创意,还能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开学后,幼儿带来了吉祥物、压岁钱袋、春联、剪纸、窗花等与大家分享。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哪些材料可以用于布置活动室?在活动室墙面的特定空间中怎样布置才漂亮?会用到哪些材料?是不是所有物品都要摆上去?怎样摆好看?除了这些物品外还可以放些什么?材料如果不够该怎么办?如何让墙饰既美观又便于欣赏,还能动手操作?教师以一系列问题为线索,鼓励幼儿讨论交流。幼儿一开始是集体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具体方案并画出设计图,最后集体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每组的设计方案也成为内容之一展示在墙面上。从实地考察到分析、讨论、设计、统筹、形成方案、选择材料再到方案的实施,幼儿不断调整方案,使其更具可行性。
  让幼儿参与墙饰创设,既有益于幼儿,也有益于教师。它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幼儿需求的机会,也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既解放了教师,也推进了幼儿创造力、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