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整意味着“概念重建”,统整意味着“颠覆传统”,统整意味着“关系重构”。 课程统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探索与积淀。今以“拼音教学”试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统整”。
【关键词】拼音教学;瓶颈;统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为4-9岁。语文《课标》规定了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完全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
一、尴尬的现状:拼音教学遭遇“瓶颈”
(一)不相同的成长,储备迥然
一年级新生的学前基础,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就读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这决定了同入学的新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拼音学习,有的学生还是一张白纸。这给采用集体授课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不规范的教学,漏洞严重
幼儿接受拼音学习,途径各不相同。有的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有的是社会机构学的,有的是父母自己指导的。不规范的发音、书写,直接导致孩子带着错误的思维接受学习。如何拨乱反正,让一线教师头疼不已。
(三)炒冷饭的误解,兴趣缺失
入学新生对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当他的第一课是自己早已熟悉的a、o、e,立刻兴趣大减,缺少了学习的乐趣。如若拼音课堂还需强势扭转学生先前入脑的错误,先否定再学习,挫败感让学生对拼音课堂产生排斥。
二、“统整”思维:改变行为,顺学而教
“课程统整”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内涵是比较宽泛的。在不同时空场域中,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呈现出不同的概念形态和实践样式。随着我校项目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课程统整”实践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就小学语文而言,目前的实践主要是立足学科内部,逐步探索学科间的(主题性的)统整和学段间统整。具体地说,语文学科的课程统整是以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材知识点梳理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指向,以教学内容的分析、优化、重组为核心。
(一)整合学生“个性特长”, 自得自悟
1.“小小先生”担当主角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理念的一大回归,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践行。但现实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不懂,不自觉地占据了语文课堂主角的位置。“听我说……正确答案 是……”之类的连接词,稳固了教师在课堂话语权的唯一性,学生自动退出学习舞台,被动接受,不思不想,不讨论,不表达,不会学习,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成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课堂一遇】
拼音第一课,刚写好课题,班级里此起彼伏,热闹成一团,朗读声不断,看似都会了。不急不慢回转身,示意全班安静:“都认识这三个拼音朋友了?”“认识!”“早认识了!”相当自信。“谁来读读?”小手林立。小火车开起来。 一轮下来,学生整体情况略知一二。挑出发音标准的小朱和发音略有瑕疵的小鲁进行pk,让学生做评委,一时间意见很多,但说不出所以然,只说谁好听,谁声音响。我及时提醒:“拼音要读得好听,主要看口型,你们再边听边观察。”这一次,评委一下子变专业了:“小朱读a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o的时候嘴巴圆圆的,e的时候嘴巴扁扁的。”发音规律学生自己发现了,我作恍然大悟状:“了不起的评委,我提议,让小朱做今天语文课的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准这三个拼音,好不好?”一堂课,在学生的崇拜,小朱的自豪、严格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之一:读准音。
拼音课堂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上面的课堂里,面对孩子跃跃欲试的表现,我既没有遏制,也没有被表象蒙蔽,而是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整班情况,及时借用“小老师”这一策略,让已有基础的学生,借助科学的、可操作的发音方法,主动纠正,练习。同时,利用儿童的崇拜心理,促进“小老师”教学效果,远大于老师课堂上重复地再教再练。
2.“展开想象”贯穿课堂
在拼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是近年来所有一线老师所公认的。因此,拼音课堂离开了多媒体,已经到了无法施展的地步。走入多媒体的背后,学生在多媒体时代,缺失了什么?
首先,听觉功能逐渐减弱。其次,不断变换的画面,热闹的多种感官感受,“浮躁”应运而生。再次,过多直观的认识,想象能力直线下降。
【课堂一遇】
师生一起结合插图,正在努力找出插图中的b、p,以此来区分它们的不同。学生小谷突然举手:“朱老师,b就像我爸爸,挺着个大肚子。”“像的像的!”小田忍不住喊起来“像我妹妹在我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哈哈哈……”全班大笑声中,b活灵活现出现在孩子们的心里。“那p呢?”我故作冥思状。“像大头爸爸。”小钟神秘兮兮地说。“像!”异口同声的肯定声。
教完d、q的时候,我放弃了书本上边做边玩的区别方法,采用放手政策“谁有好办法,区分这四兄弟?”班级里炸開了锅,一会儿工夫,答案来了:“大肚子妈妈就是b,妹妹生出来了,背在妈妈背上就是d;大头爸爸是p,大头爸爸生气一回头,就是q。” 妙!
缺失想象力的课堂,总有一份拘谨,缺乏一份生机。摒弃课前远离学生世界的冥思苦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神仙棒”,这样的习得,自然、亲切、有生活,而且不易遗忘。区分这四个声母,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课堂所呈现的精彩,完全源于启动了这批00后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借助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堂上的知识点,也成了孩童世界里有趣的一点,无须反复诵读、记忆,再达熟能生巧。
3.“习得规律”成为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作为识字的工具,教学的重点一直落在“读准”上,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材编排上建议结合生活中的读音,引导学生自然发音。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方法使拼音之间变得孤立,特别是复韵母学习,不利于孩子的记忆辨析。揭示发音规律,学生借助规律发音、记形、辨析,能让一切都水到渠成。 【课堂一遇】
《ai ei ui》是复韵母教学第一课。结合插图读准音后,我和学生做一个“看口型猜韵母”的游戏。玩兴正浓时,及时提问:“你怎么猜出ai的?”这是水到渠成的提问,学生直击目标“口型从a变到i”“再看看,怎么变的?”老师再演示,学生发现,“a到i,要快,越快越好,像坐上了地铁。”“真棒,ai发音的时候,就是从a快速滑到i。ei,就是从e快速滑到i,那ui呢?”“从u快速滑到i。”“用上这个正确的发音方法,我们开火车再来读一读。”
这个课堂片段中,实现了“学习读音”到“找到规律”学习层次的提升。这时的课堂,已经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摸索习得的课堂。有了“复韵母发音规律”的方法,以后的复韵母学习,教师可以放手,真正还课堂于学生。从学生的心理来看,有了方法的扶持,学习过程不再是茫然一片,他心里有“明灯”,探究有“武器”,讨论有“依据”,学习过程底气十足。爱因斯坦说过:“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其作用远大于拼音学习的本身。它不仅满足了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而且给予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意义非凡。
在“习得规律”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几条原则:(1)规律的习得要自然,要让学生自主发现。(2)总结的规律要少,但规律的适用面要广。如“复韵母的发音规律”,不仅帮助学生发音,还利于学生辨析形近韵母,正确书写。(3)规律的表述要生活化,儿童化,易于学生接受。
(二)整合教学策略:顺学而教,善于引导
1.用“低位”策略,处理课堂语言
(1)童趣
成功的课堂语言,必须生动、形象,一方面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
【课堂一遇】
指导学生认识四线三格时,告诉学生这是拼音宝宝的别墅,上格是阁楼,楼顶是斜坡,所以书写时不能碰到天花板,下格是地下室,雨天就会积水,书写时不能踩到水里。
运用富有童趣的教学语言传递的信息,学生们易懂易记还乐于接受,知识达成度极高。
(2)示弱
教师站着,学生坐着,这一视觉落差,实则也造成了心理落差,无形中,教师有着居高临下的统治感,言语中的强势自然流露。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示弱语言,如:谁来帮助我?这个问题真难,我可不会。怎么区分它们呀?真难。不仅能调节课堂氛围,而且 “英雄情结”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产生积极效应。
2.走“现代”路线,增强作业实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落在一个“读”字上。虽有语文课堂上口口相授的训练,如何设计回家巩固作业,却是极有难度的。一是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夹杂着乡音的练习,事倍功半;其二,家长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指导把关。既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又要让学生有效巩固。在看似无解的问题前面,我在沿用传统的“见物就拼”“打扑克”等作业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把每天需要学生回家练习的音节词、录好音。家长们只需每天在班级邮箱中下载,孩子就能跟着录音练习拼读,在模仿中反复巩固,事半功倍。
统整意味着“概念重建”,统整意味着“颠覆传统”,统整意味着“关系重构”。课程统整(特別是教师教学范式和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探索与积淀。今以“拼音教学”试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统整”。
【关键词】拼音教学;瓶颈;统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为4-9岁。语文《课标》规定了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完全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
一、尴尬的现状:拼音教学遭遇“瓶颈”
(一)不相同的成长,储备迥然
一年级新生的学前基础,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就读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这决定了同入学的新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拼音学习,有的学生还是一张白纸。这给采用集体授课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不规范的教学,漏洞严重
幼儿接受拼音学习,途径各不相同。有的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有的是社会机构学的,有的是父母自己指导的。不规范的发音、书写,直接导致孩子带着错误的思维接受学习。如何拨乱反正,让一线教师头疼不已。
(三)炒冷饭的误解,兴趣缺失
入学新生对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当他的第一课是自己早已熟悉的a、o、e,立刻兴趣大减,缺少了学习的乐趣。如若拼音课堂还需强势扭转学生先前入脑的错误,先否定再学习,挫败感让学生对拼音课堂产生排斥。
二、“统整”思维:改变行为,顺学而教
“课程统整”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内涵是比较宽泛的。在不同时空场域中,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呈现出不同的概念形态和实践样式。随着我校项目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课程统整”实践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就小学语文而言,目前的实践主要是立足学科内部,逐步探索学科间的(主题性的)统整和学段间统整。具体地说,语文学科的课程统整是以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材知识点梳理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指向,以教学内容的分析、优化、重组为核心。
(一)整合学生“个性特长”, 自得自悟
1.“小小先生”担当主角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理念的一大回归,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践行。但现实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不懂,不自觉地占据了语文课堂主角的位置。“听我说……正确答案 是……”之类的连接词,稳固了教师在课堂话语权的唯一性,学生自动退出学习舞台,被动接受,不思不想,不讨论,不表达,不会学习,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成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课堂一遇】
拼音第一课,刚写好课题,班级里此起彼伏,热闹成一团,朗读声不断,看似都会了。不急不慢回转身,示意全班安静:“都认识这三个拼音朋友了?”“认识!”“早认识了!”相当自信。“谁来读读?”小手林立。小火车开起来。 一轮下来,学生整体情况略知一二。挑出发音标准的小朱和发音略有瑕疵的小鲁进行pk,让学生做评委,一时间意见很多,但说不出所以然,只说谁好听,谁声音响。我及时提醒:“拼音要读得好听,主要看口型,你们再边听边观察。”这一次,评委一下子变专业了:“小朱读a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o的时候嘴巴圆圆的,e的时候嘴巴扁扁的。”发音规律学生自己发现了,我作恍然大悟状:“了不起的评委,我提议,让小朱做今天语文课的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准这三个拼音,好不好?”一堂课,在学生的崇拜,小朱的自豪、严格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之一:读准音。
拼音课堂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上面的课堂里,面对孩子跃跃欲试的表现,我既没有遏制,也没有被表象蒙蔽,而是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整班情况,及时借用“小老师”这一策略,让已有基础的学生,借助科学的、可操作的发音方法,主动纠正,练习。同时,利用儿童的崇拜心理,促进“小老师”教学效果,远大于老师课堂上重复地再教再练。
2.“展开想象”贯穿课堂
在拼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是近年来所有一线老师所公认的。因此,拼音课堂离开了多媒体,已经到了无法施展的地步。走入多媒体的背后,学生在多媒体时代,缺失了什么?
首先,听觉功能逐渐减弱。其次,不断变换的画面,热闹的多种感官感受,“浮躁”应运而生。再次,过多直观的认识,想象能力直线下降。
【课堂一遇】
师生一起结合插图,正在努力找出插图中的b、p,以此来区分它们的不同。学生小谷突然举手:“朱老师,b就像我爸爸,挺着个大肚子。”“像的像的!”小田忍不住喊起来“像我妹妹在我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哈哈哈……”全班大笑声中,b活灵活现出现在孩子们的心里。“那p呢?”我故作冥思状。“像大头爸爸。”小钟神秘兮兮地说。“像!”异口同声的肯定声。
教完d、q的时候,我放弃了书本上边做边玩的区别方法,采用放手政策“谁有好办法,区分这四兄弟?”班级里炸開了锅,一会儿工夫,答案来了:“大肚子妈妈就是b,妹妹生出来了,背在妈妈背上就是d;大头爸爸是p,大头爸爸生气一回头,就是q。” 妙!
缺失想象力的课堂,总有一份拘谨,缺乏一份生机。摒弃课前远离学生世界的冥思苦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神仙棒”,这样的习得,自然、亲切、有生活,而且不易遗忘。区分这四个声母,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课堂所呈现的精彩,完全源于启动了这批00后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借助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堂上的知识点,也成了孩童世界里有趣的一点,无须反复诵读、记忆,再达熟能生巧。
3.“习得规律”成为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作为识字的工具,教学的重点一直落在“读准”上,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材编排上建议结合生活中的读音,引导学生自然发音。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方法使拼音之间变得孤立,特别是复韵母学习,不利于孩子的记忆辨析。揭示发音规律,学生借助规律发音、记形、辨析,能让一切都水到渠成。 【课堂一遇】
《ai ei ui》是复韵母教学第一课。结合插图读准音后,我和学生做一个“看口型猜韵母”的游戏。玩兴正浓时,及时提问:“你怎么猜出ai的?”这是水到渠成的提问,学生直击目标“口型从a变到i”“再看看,怎么变的?”老师再演示,学生发现,“a到i,要快,越快越好,像坐上了地铁。”“真棒,ai发音的时候,就是从a快速滑到i。ei,就是从e快速滑到i,那ui呢?”“从u快速滑到i。”“用上这个正确的发音方法,我们开火车再来读一读。”
这个课堂片段中,实现了“学习读音”到“找到规律”学习层次的提升。这时的课堂,已经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摸索习得的课堂。有了“复韵母发音规律”的方法,以后的复韵母学习,教师可以放手,真正还课堂于学生。从学生的心理来看,有了方法的扶持,学习过程不再是茫然一片,他心里有“明灯”,探究有“武器”,讨论有“依据”,学习过程底气十足。爱因斯坦说过:“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其作用远大于拼音学习的本身。它不仅满足了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而且给予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意义非凡。
在“习得规律”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几条原则:(1)规律的习得要自然,要让学生自主发现。(2)总结的规律要少,但规律的适用面要广。如“复韵母的发音规律”,不仅帮助学生发音,还利于学生辨析形近韵母,正确书写。(3)规律的表述要生活化,儿童化,易于学生接受。
(二)整合教学策略:顺学而教,善于引导
1.用“低位”策略,处理课堂语言
(1)童趣
成功的课堂语言,必须生动、形象,一方面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
【课堂一遇】
指导学生认识四线三格时,告诉学生这是拼音宝宝的别墅,上格是阁楼,楼顶是斜坡,所以书写时不能碰到天花板,下格是地下室,雨天就会积水,书写时不能踩到水里。
运用富有童趣的教学语言传递的信息,学生们易懂易记还乐于接受,知识达成度极高。
(2)示弱
教师站着,学生坐着,这一视觉落差,实则也造成了心理落差,无形中,教师有着居高临下的统治感,言语中的强势自然流露。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示弱语言,如:谁来帮助我?这个问题真难,我可不会。怎么区分它们呀?真难。不仅能调节课堂氛围,而且 “英雄情结”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从而产生积极效应。
2.走“现代”路线,增强作业实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落在一个“读”字上。虽有语文课堂上口口相授的训练,如何设计回家巩固作业,却是极有难度的。一是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夹杂着乡音的练习,事倍功半;其二,家长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指导把关。既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又要让学生有效巩固。在看似无解的问题前面,我在沿用传统的“见物就拼”“打扑克”等作业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把每天需要学生回家练习的音节词、录好音。家长们只需每天在班级邮箱中下载,孩子就能跟着录音练习拼读,在模仿中反复巩固,事半功倍。
统整意味着“概念重建”,统整意味着“颠覆传统”,统整意味着“关系重构”。课程统整(特別是教师教学范式和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探索与积淀。今以“拼音教学”试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统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