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荣融这个一度让央企老板们“惧怕”的“老板”,正在成为一条纽带,他既连接着企业与政府,也身系着中国经济命运的过去与未来。
李荣融更喜欢别人叫他“老板”。
作为国资委的掌门人,李荣融这“老板”一当就是五年。2003年,国资委在争议声中成立,而5年之后,它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政经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荣融掌管的152户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接近1万亿元,而“三年脱困”之后,已有16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铁腕“老板”
这是常挂在央企老总们嘴上的一句“戏言”。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李荣融的政策让诸如倪润峰那样的“国企教父”就此离开舞台,而且更多的央企老总记得,“李老板”曾字斟句酌地告诉他们:“不换状态就换人。”
实际上,对于央企出现的问题,李荣融绝少拍案而起,但是这些话却比拍案而起更有份量,能让国企老总们两个月睡不好觉。
国资委成立后,已获授权对大型国企拥有“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能。事实上,在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三项职能中,对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最敏感的,就是“管人”一项。
在李荣融的操刀下,央企从最初的192户减到如今的152户,重组并购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意味着一些规模不够大的国有企业,将按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进行合并。倘若如此,涉及企业的第一把手肯定会有部分甚至全部沦为新合并大型国企的第二或第三把手。这些人如果不能调整好心态,企业管理的质量就会成疑。
于是,2007年央企进入整合年,央企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谁不做排头兵,就有可能被兼并,被淘汰出局。
作为一个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实干派领导,李荣融“敢抓敢管”、“言出必行”的强势个性在国资委成立之初就开始显现。
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时,从央企领导签订年度业绩“军令状”到薪酬激励,一年内全在李荣融的操刀下完成,他个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这个上海男人每每被推到风口浪尖时,都以沉默相对,国资委办公室的一位干部说:“他行事低调、严谨,不喜欢争论。”
实际上,在李荣融看来,立规矩比争论不休更重要。他没有时间卷入无谓的争论,有太多的工作等着他去做,制度建设才是最紧迫的事。
务实“老板”
“倾心于事业,敬业于岗位。”李荣融这句座右铭曾被广为转载,一位跟随李荣融多年的下属也提及了这句话。“不务虚言、一诺千金”更是身边熟悉的人对他的评价。
在李荣融的日常工作中,听取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只要有客人拜访国资委,他都要征询他们对国有资产改革以及国资委工作方面的意见。
“李荣融主任在讲话的时候喜欢直奔主题,我们在给他整理讲话的时候,他都亲自审,对于重复的套话,他很反感。”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室的一位干部回忆道。
央企老总们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一位央企副总坦言,很难把李荣融请到饭桌上,想找到他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去办公室,而汇报时也少有寒暄,而是直奔主题汇报。
1968年的李荣融刚刚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个身份是工人。正是由于这种经历,使得他即使做了省部级高官,依然十分严谨、不苟言笑、不张扬。这更与国资委的整体风格类似。
“多做少说,有些事只做不说,这不只是国务院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做好我们这项探索性极强的工作的需要。”李荣融说。
面对变革的困难和肩上的重担,李荣融很坦然:“说老实话,国有企业改革是世界难题,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支付的成本在国际上是最低的,反过来成效有目共睹。值得自豪的是,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岗位。我对解决这个难题充满信心,搞企业就那么几条,你要遵循企业的规律,按照企业的规律办,我不相信办不好。”
李荣融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国资会上,面对全国的地方国资委一把手,郑重地放下一句:“在座的各位要把自己当成老板,你们要有老板的意识。”
当时参会的一位地方国资委负责人评论道:“一个国资老板担负的责任是内外兼顾,是国有资产人格化的代表,正因为有了这个出资人代表的概念,我们的国有企业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状态。所以我对李荣融的话深表同意,这正体现了他务实的工作作风。”
平易“老板”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李荣融身上多少还保留着上海男人的那份细腻。
说起李荣融的平易近人,港中旅办公室的王洪波颇有感受,“在我们港中旅接待的一次国资会议中,李荣融主任在会议结束后,穿着碎花的沙滩装,戴着白色的草帽,光着脚走在沙滩上和下属一起散步,这让我们都感觉很轻松,一下子觉得这个掌管上万亿元国有资产的老板很可爱,距离很近。”
廊坊市市委书记赵世洪曾担任过河北省国资委主任,他在回忆与李荣融接触的印象时说,李荣融在天津大学求学期间曾经在河北赵县待过一年,他每到河北视察,总会去赵县看望当年的老乡。2007年,李荣融动员自己的夫人及其单位的人捐款,联合河北省国资委共同筹资为赵县建成了一所现代化的杨家锅中心希望小学。
“李荣融去地方视察工作时,总是先深入国资委的各个处室,先和基层的干部聊工作。”一位地方国资委主任的秘书说。
“我给李荣融主任拍过照片,他很懂得照相技术,我拍得不好,他会让我重新拍,并手把手指点我怎么照好。”上述秘书如是描述对李荣融的印象。
(摘自《中国经营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