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共同的发展期许面前,亚洲经济体的合作升级正在变成可以期待的现实。
只有不断深化区域一体化,各国才能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更稳健的经济增长。继续加强合作,是亚洲经济新活力的重要来源。
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地区,亚洲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强劲引擎。然而,这台拖动世界经济前行的火车头,已经放缓了奔跑的速度。2015年,亚洲经济体增速放缓,普遍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贸易出口急剧下滑,各国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人口、产业、债务结构调整等问题,贯穿了2015年亚洲经济的发展。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亚洲已占全世界经济的40%,且在未来4年内将贡献全球经济成长近2/3。世界经济是不是能够非常健康地、持续地发展,亚洲经济将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
传统经济的动力衰退,而新的动力还未成规模。世界的目光瞄向了亚洲,亚洲的经济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是继续沿着下行的轨道滑行,还是在黑暗中迎来新生的黎明?
围绕亚洲的经济形势和前景、新的增长动力等问题,讨论热烈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的一大目标,正是为亚洲经济怎样摆脱困境,变得更有活力寻找答案。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称,大会达到了“为亚洲经济找到新活力”这一目标。不少与会学者和企业家都认为外界对经济前景的看法过于消极和悲观,并表示亚洲经济的新活力在于结构性改革。这种结构性改革,除了亚洲各国自身努力进行产业调整,持续创新,更需要区域经济及贸易加强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合作是新活力重要来源
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长率首次低于7%,保增长任务艰巨。而曾经活力四射的“亚洲四小龙”现如今更是在经济泥潭中挣扎。2015年,台湾GDP“保1”幻灭,为六年来最差,韩国经济增速创下三年来新低,香港已连续四年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幅,新加坡制造业疲软,出口重挫。
即使如此,亚洲的经济活力和前景依旧是在全球首屈一指。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活力正得益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成果。《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6年度报告》的作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介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亚洲成为全球直接和间接投资最具亮点的地区。与全球16.3%的负增长相比,亚洲2014年的直接投资流入实现了8.9%的高速增长,由此成为了资本净流入的地区。
不过,林桂军也指出,亚洲贸易正在丧失引擎的作用,亚洲贸易和世界贸易相比的优势并不像过去20年那么明显,增长速度也开始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参加本届博鳌论坛的亚洲国家领导人之中,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只有不断深化区域一体化,各国才能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更稳健的经济增长。继续加强合作,是亚洲经济新活力的重要来源。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亚洲国家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内外合作,现在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了。
整体来看,亚洲经济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代表性的国家有韩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它们的发展阶段和方式差异较大,所以面临的挑战迥异。从本质上讲,亚洲经济的复杂多样性,既是亚洲经济合作的新机遇,也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短板”,而亚洲各国合作共赢是亚洲经济走出经济阴霾、补上相应短板的重要外部保证。
周文重秘书长表示: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比如中亚、中东、南亚、新东盟等一些地方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资金、设备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正是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长处。”
博鳌亚洲论坛将于5月份在哈萨克斯坦与阿斯塔纳经济论坛共同主办“丝路国家论坛暨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重点讨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作为新兴的经济体,这些亚洲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需要为经济注入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破各个国家之间的藩篱,为亚洲国与国之间合作创造软件与硬件条件,扬长补短,携手共赢,才能让亚洲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保持活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以中欧这两个巨大的经济体为两端,贯穿亚欧大陆,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认为,“一带一路”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一带一路”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使参与建设的国家之间增加互信、合作、共赢,使得亚洲各个地区国家之间因为互联互通而加强了互相之间的经济联系,进而使区域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逐渐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奇兹也表示,从巴基斯坦的角度来看,巴基斯坦十分期望能有更加现代化、更可靠的基础设施,有更自由的中巴间贸易流动,而“一带一路”使得这些成为现实。他举例,瓜达尔港过去只是个小港口,但通过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未来将成为深海港口,使来自中国的货物在进入巴基斯坦时又多了一条渠道,而后又可通过巴基斯坦进入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在过去的20年间,东亚经济“韧性”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东亚各国意识到IMF等区域外国际组织的有限作用、以及本地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成为东亚区域合作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此后,东亚经济一体化沿着“10 1”、“10 3”、东亚峰会、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多条路径同时开展。
东亚区域合作的成果在2008年次贷危机不断升级时得到初步体现,东亚各国经济的脆弱性明显降低。当美欧经济受到冲击时,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仍保持了难得的经济活力。同时,东亚地区区域一体化机制得到了不断发展。2009年,温家宝在博鳌论坛上宣布成立总规模达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2010年,该基金正式开始运作。同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另一方面,东亚地区合作的成果也对区域外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继2005年东盟10国和中、日、韩、印、澳、新6国领导人在吉隆坡举行首届东亚峰会后,2011年,美国和俄罗斯也成为该峰会成员国,这标志着“10 8”机制运作的开始。 就实际行动而言,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此次博鳌论坛期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召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要当合作“队友”
尽管面临着巨大压力,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这些有利因素与各种“正能量”正形成合力,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中国经济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压舱石”。而对于正努力寻求突破方向的亚洲经济来说,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提出,亚洲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他以“足球队”比喻称,希望中国发挥“前锋”作用,在各国配合下进球得分。
而中国总理李克强对此回应道:“亚洲国家需要协同合作,你的理念我完全赞成,但我更愿意把亚洲发展比喻成一支排球队。”他说,“因为我们的竞争是非身体接触性的,更重要的是,在排球比赛中,主攻可能成为焦点,二传手也可能成为中心。希望亚洲各国携手发挥各自特长优势,我们会凝聚更多共识,合作也会更加和谐。”
李克强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需要吸收亚洲各方智慧,需要和亚洲各国,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在开放中实现发展繁荣。
在共同的发展期许面前,亚洲经济体的合作升级正在变成可以期待的现实。去年,在李克强总理刚刚结束对韩国的访问后,习近平主席又对越南、新加坡进行访问,显示出中国正在不断推进与亚洲地区经济体的经济外交,为未来扩展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夯实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三年前访问东南亚国家时,就提出了与东盟携手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东盟国家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考虑。而此前习近平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两个东盟成员国,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为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服务,为中国和东盟携手达成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注入新动力。
目前,中国已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未来,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将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
同样,随着中国与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周边国家的合作意愿逐渐加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外部条件在经历停顿后已有所改善,未来的合作前景更加明朗。在不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下,东北亚经济合作有望进入新的机遇期。李克强总理2015年访韩并参加中断三年后重启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已为这一地区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暖意。
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经济禀赋存在差异,其中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等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和地区,同样也有发展缓慢甚至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这些差异对一体化建设形成障碍,但并不妨碍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区域内多双边自贸区谈判,积极实践人民币国际化,努力促成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战略对接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在发展同亚洲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中的新实践、新领域和新高度,有利于拓宽和这些经济体的合作之路。
推动建立经贸合作新体制
经过15年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亚洲经济一体化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亚洲经济一体化,也迫切需要一个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实质性体制来推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的主旨演讲时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争取在2016年完成谈判。
RCEP谈判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成员包括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共16方,人口约占全球的50%,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额、吸引外资接近全球1/3,是当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是我国参与的成员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谈判。目前,谈判已进行了11轮并举行了4次经贸部长会议,各方已结束了货物、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模式谈判,正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核心领域展开实质性市场准入出要价谈判。
在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后,对我国的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然而由于美国的TPP标准太高,很多国家达不到标准,这对于我国推动建立RCEP亚太经贸合作新体制也带来了机会。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今年,将重点推进与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加快RCEP谈判进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秘书长张燕生表示,RCEP谈判完成后,有利于推动亚太自贸区的建设,推动亚洲地区的开放。亚太自贸区要包括21个经济体,“一个都不能少”,不但大国要享受,穷国、小国都应该能享受到。中国的理念是开放、合作,通过开放合作给每一个国家创造机会。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RCEP的推进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的。一方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已经达成,RCEP与TPP成员国有交叉,达成RCEP有利于缓冲TPP给我们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另一方面,构筑亚太经贸的发展路径当前并不平衡,亚太地区经济形势也并不乐观,急需一个经贸合作的新体制安排。
业内专家指出,RCEP会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最具多边特点的诸边贸易安排。RCEP达成后,亚洲的区域贸易协定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会对全球的自由贸易形成一个推动作用。罗兰贝格亚洲区副总裁戴璞表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确对提高亚洲经济竞争力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要考虑到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化,需要把大家共同的利益点考虑进来。在亚洲区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更加自由、多样、积极的贸易往来会促进整个亚太的发展。
只有不断深化区域一体化,各国才能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更稳健的经济增长。继续加强合作,是亚洲经济新活力的重要来源。
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地区,亚洲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强劲引擎。然而,这台拖动世界经济前行的火车头,已经放缓了奔跑的速度。2015年,亚洲经济体增速放缓,普遍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贸易出口急剧下滑,各国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人口、产业、债务结构调整等问题,贯穿了2015年亚洲经济的发展。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亚洲已占全世界经济的40%,且在未来4年内将贡献全球经济成长近2/3。世界经济是不是能够非常健康地、持续地发展,亚洲经济将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
传统经济的动力衰退,而新的动力还未成规模。世界的目光瞄向了亚洲,亚洲的经济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是继续沿着下行的轨道滑行,还是在黑暗中迎来新生的黎明?
围绕亚洲的经济形势和前景、新的增长动力等问题,讨论热烈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的一大目标,正是为亚洲经济怎样摆脱困境,变得更有活力寻找答案。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称,大会达到了“为亚洲经济找到新活力”这一目标。不少与会学者和企业家都认为外界对经济前景的看法过于消极和悲观,并表示亚洲经济的新活力在于结构性改革。这种结构性改革,除了亚洲各国自身努力进行产业调整,持续创新,更需要区域经济及贸易加强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合作是新活力重要来源
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长率首次低于7%,保增长任务艰巨。而曾经活力四射的“亚洲四小龙”现如今更是在经济泥潭中挣扎。2015年,台湾GDP“保1”幻灭,为六年来最差,韩国经济增速创下三年来新低,香港已连续四年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幅,新加坡制造业疲软,出口重挫。
即使如此,亚洲的经济活力和前景依旧是在全球首屈一指。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活力正得益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成果。《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6年度报告》的作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介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亚洲成为全球直接和间接投资最具亮点的地区。与全球16.3%的负增长相比,亚洲2014年的直接投资流入实现了8.9%的高速增长,由此成为了资本净流入的地区。
不过,林桂军也指出,亚洲贸易正在丧失引擎的作用,亚洲贸易和世界贸易相比的优势并不像过去20年那么明显,增长速度也开始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参加本届博鳌论坛的亚洲国家领导人之中,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只有不断深化区域一体化,各国才能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更稳健的经济增长。继续加强合作,是亚洲经济新活力的重要来源。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亚洲国家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内外合作,现在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了。
整体来看,亚洲经济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代表性的国家有韩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它们的发展阶段和方式差异较大,所以面临的挑战迥异。从本质上讲,亚洲经济的复杂多样性,既是亚洲经济合作的新机遇,也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短板”,而亚洲各国合作共赢是亚洲经济走出经济阴霾、补上相应短板的重要外部保证。
周文重秘书长表示: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比如中亚、中东、南亚、新东盟等一些地方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资金、设备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正是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长处。”
博鳌亚洲论坛将于5月份在哈萨克斯坦与阿斯塔纳经济论坛共同主办“丝路国家论坛暨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重点讨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作为新兴的经济体,这些亚洲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需要为经济注入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破各个国家之间的藩篱,为亚洲国与国之间合作创造软件与硬件条件,扬长补短,携手共赢,才能让亚洲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保持活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以中欧这两个巨大的经济体为两端,贯穿亚欧大陆,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认为,“一带一路”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一带一路”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使参与建设的国家之间增加互信、合作、共赢,使得亚洲各个地区国家之间因为互联互通而加强了互相之间的经济联系,进而使区域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逐渐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奇兹也表示,从巴基斯坦的角度来看,巴基斯坦十分期望能有更加现代化、更可靠的基础设施,有更自由的中巴间贸易流动,而“一带一路”使得这些成为现实。他举例,瓜达尔港过去只是个小港口,但通过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未来将成为深海港口,使来自中国的货物在进入巴基斯坦时又多了一条渠道,而后又可通过巴基斯坦进入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在过去的20年间,东亚经济“韧性”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东亚各国意识到IMF等区域外国际组织的有限作用、以及本地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成为东亚区域合作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此后,东亚经济一体化沿着“10 1”、“10 3”、东亚峰会、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多条路径同时开展。
东亚区域合作的成果在2008年次贷危机不断升级时得到初步体现,东亚各国经济的脆弱性明显降低。当美欧经济受到冲击时,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仍保持了难得的经济活力。同时,东亚地区区域一体化机制得到了不断发展。2009年,温家宝在博鳌论坛上宣布成立总规模达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2010年,该基金正式开始运作。同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另一方面,东亚地区合作的成果也对区域外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继2005年东盟10国和中、日、韩、印、澳、新6国领导人在吉隆坡举行首届东亚峰会后,2011年,美国和俄罗斯也成为该峰会成员国,这标志着“10 8”机制运作的开始。 就实际行动而言,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此次博鳌论坛期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召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要当合作“队友”
尽管面临着巨大压力,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这些有利因素与各种“正能量”正形成合力,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中国经济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压舱石”。而对于正努力寻求突破方向的亚洲经济来说,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提出,亚洲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他以“足球队”比喻称,希望中国发挥“前锋”作用,在各国配合下进球得分。
而中国总理李克强对此回应道:“亚洲国家需要协同合作,你的理念我完全赞成,但我更愿意把亚洲发展比喻成一支排球队。”他说,“因为我们的竞争是非身体接触性的,更重要的是,在排球比赛中,主攻可能成为焦点,二传手也可能成为中心。希望亚洲各国携手发挥各自特长优势,我们会凝聚更多共识,合作也会更加和谐。”
李克强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需要吸收亚洲各方智慧,需要和亚洲各国,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在开放中实现发展繁荣。
在共同的发展期许面前,亚洲经济体的合作升级正在变成可以期待的现实。去年,在李克强总理刚刚结束对韩国的访问后,习近平主席又对越南、新加坡进行访问,显示出中国正在不断推进与亚洲地区经济体的经济外交,为未来扩展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夯实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三年前访问东南亚国家时,就提出了与东盟携手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东盟国家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考虑。而此前习近平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两个东盟成员国,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为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服务,为中国和东盟携手达成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注入新动力。
目前,中国已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未来,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将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
同样,随着中国与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周边国家的合作意愿逐渐加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外部条件在经历停顿后已有所改善,未来的合作前景更加明朗。在不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下,东北亚经济合作有望进入新的机遇期。李克强总理2015年访韩并参加中断三年后重启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已为这一地区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暖意。
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经济禀赋存在差异,其中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等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和地区,同样也有发展缓慢甚至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这些差异对一体化建设形成障碍,但并不妨碍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区域内多双边自贸区谈判,积极实践人民币国际化,努力促成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战略对接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在发展同亚洲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中的新实践、新领域和新高度,有利于拓宽和这些经济体的合作之路。
推动建立经贸合作新体制
经过15年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已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亚洲经济一体化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亚洲经济一体化,也迫切需要一个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实质性体制来推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的主旨演讲时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争取在2016年完成谈判。
RCEP谈判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成员包括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共16方,人口约占全球的50%,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额、吸引外资接近全球1/3,是当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是我国参与的成员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谈判。目前,谈判已进行了11轮并举行了4次经贸部长会议,各方已结束了货物、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模式谈判,正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核心领域展开实质性市场准入出要价谈判。
在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后,对我国的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然而由于美国的TPP标准太高,很多国家达不到标准,这对于我国推动建立RCEP亚太经贸合作新体制也带来了机会。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今年,将重点推进与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加快RCEP谈判进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秘书长张燕生表示,RCEP谈判完成后,有利于推动亚太自贸区的建设,推动亚洲地区的开放。亚太自贸区要包括21个经济体,“一个都不能少”,不但大国要享受,穷国、小国都应该能享受到。中国的理念是开放、合作,通过开放合作给每一个国家创造机会。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RCEP的推进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的。一方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已经达成,RCEP与TPP成员国有交叉,达成RCEP有利于缓冲TPP给我们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另一方面,构筑亚太经贸的发展路径当前并不平衡,亚太地区经济形势也并不乐观,急需一个经贸合作的新体制安排。
业内专家指出,RCEP会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最具多边特点的诸边贸易安排。RCEP达成后,亚洲的区域贸易协定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会对全球的自由贸易形成一个推动作用。罗兰贝格亚洲区副总裁戴璞表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确对提高亚洲经济竞争力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要考虑到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化,需要把大家共同的利益点考虑进来。在亚洲区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更加自由、多样、积极的贸易往来会促进整个亚太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