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1年来玉树开始,到现在已经7年了。是的,我与三江源的连接,已经持续了7年之久。
在青藏自驾游长火不衰的今天,隆宝镇,这个省道边上的高原小镇依然鲜有游客愿意光顾。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有个国家级的黑颈鹤湿地保护区,地处大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植被稀疏,空气稀薄,干燥寒冷,一年最热的时候也要穿抓绒衣。这里除了日趋缩减的牧业和少量的虫草,没什么物产。一切食品、日用品、水果、蔬菜都要从860公里以外的西宁运进来。于是,这个苦寒的地方物价奇高。
这里活跃着棕熊、野狼和雪豹,从地理学角度来说。这个地区的生态意义又是如此重要。它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圈”,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全国人民的水源和命脉。
这里的每个村庄都有小河流和雪山融化成的溪流。这些河流既是牧民们的水源,也是汇成三大河流的千百条小支流。作为三江源地区一个生物多样性支持和生态旅行研发小组,我们的工作站在玉树州的隆宝镇。当年,我们的任务是在6个月内建成一个高原漂流学校。目的是做一个社会实验,以后在这个地方再也不发放免费资金和物资。只给予合适的家庭小额投资,培训他们经营小型社会企业,来投入自己的资源和人力获取利润。两年后他们把启动资金还给投资者,我们也撤下去。
如果他们经营失败怎么办?做生意总是有亏有赚的。那好,我们私下里跟投资者说好,就当是捐了吧。
所以当我们要在高原小镇建一个漂流学校的时候。当地人自然是很兴奋。他们很愿意看到有新的改变。在玉树最后两年,我们选择了丹增大叔一家来合作。他们满足了我们甄选合作家庭的三个原则:
一是交往和观察3年以上;二是户主家庭,婚姻关系稳定,在社区中有好名声,不自私,有同情心;三是诚信,财务上无不良信用。 另外,两年来在丹增家投放7头牧羊工作犬,都被他照顾得不错,也开始产崽,从侧面看出整个家庭的凝聚力。
丹增家有7个孩子,只有一名成年,家庭负担大。但还算是有潜力的,他家有一块草地,在保护区缓冲带的河边,适合开设漂流俱乐部。只要有一点点信任,这个世界就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玉树地震以后,我有些厌倦只是在那里送医送药发旧衣服,不疼不痒地“救助”着。我想要做些有创意的尝试。那里什么都没有,就算有成群的黑颈鹤,也不能一直看下去。看来看去,只有公路边那条流向通天河的小河,还可以一试。我相信试试教藏族人高原漂流会有些转机。
当地人对那条河敬而远之。原因有二:据说这条河通往哈秀乡一段水下有怪兽,能吞吃牦牛;另外,还出过不会游泳的牧民骑马过河,人被冲走淹死,马自己上岸这种事。
不过,丹增大叔总算信任我,终于答应我带着他15岁的儿子丹卓首漂叶曲。
下水地点就在他家门前的河滩边,上岸地点在过了镇子之后的第二座桥边上,大约有6公里。没有船,据说黑颈鹤保护站有橡皮艇,就去借,拿来一看是198块钱的海鹰双人充气艇,是保护员在湿地救护候鸟用的,我觉得没问题。船桨只有一支,我给丹卓用了。丹卓帮我在垃圾堆找了根台球杆,我用。没救生衣,买了两个摩托车内胎,绑在丹卓身上,就这样开漂了。
一开始丹增全家都很紧张,丹增开着面包车全称监控,连80岁的老奶奶都想跟着。而15岁的丹卓很兴奋,他说了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我不会游泳,但是有你在,我就不怕。”最终轻松漂完上岸。这是前年的事儿了,好像一块奠基石,这才有了现在的漂流学校。
自从带着丹卓第一次成功漂流叶曲之后,至少一部分藏族人的恐水迷信被打破了。有上海的朋友捐赠了一条充气独木舟和一条铝合金底的冲锋舟。于是,每一批过来的内地志愿者,都愿意花一天时间充当游客,花半天时间尝试一下自己人生的新高度——4200米世界最高海拔的漂流。哪怕是白雪皑皑的10月份,也乐此不疲。
此后,我们海豚队在偏僻无人区追踪,监控棕熊的行程,也会多个新玩意儿,在车顶上带上皮划艇。只要有河流和湿地的牧区,都会招呼当地人过来练习皮划艇。这些在马背上潇洒驰骋的康巴汉子,一坐上皮划艇,立刻觉得天旋地转,大呼晕船。每次我都耐心跟他们讲解很简单的要点:像骑马一样保持平衡,怎样用桨打方向,不要在皮划艇上蹦跳,以及不要在皮划艇上面按灭烟头……
慢慢地,大家对漂流和划艇不陌生了,连海豚队的牧羊犬,也有好几条跳上船漂完全程。不少藏族朋友告诉我,一生能坐一次船,其实是很多藏族人的毕生梦想。
高原漂流俱乐部
从来没亲手建造过一个这样的营地,每天都面临各种新的问题。要培训他们充气和补船;要打铁丝围网;要每天勘测水情;要维护保养帐篷天幕;要解决邻里纠纷;要跟乡政府沟通,递交计划和单位证明;要联系媒体、市场定位;要安排免费公益培训日程。所有的困难,一直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体力。
将近三个月过去,整理这些漂流照片,回想那些天生怕水的将近100位藏族同胞怎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上船直到在激流中放声歌唱。
虽然也有许多人带着冷漠和怀疑的眼光袖手旁观,我们的朋友丹增一家却是全力支持着我们建起了这个漂流俱乐部。丹增最大的儿子丹卓那年16岁,他已经承担起了各种体力活,包括帮我们修车。丹增最小的儿子扎西欧周才5岁,每次也使出吃奶的劲儿帮我们搬砖,搭帐篷。 这一切回忆都给我们增加了亮色。
高原漂流俱乐部建成时,我在新疆的一位画家朋友为我们的漂流俱乐部画了招贴画。 画面上是我和丹卓在雪山边的大海上划着皮划艇冲上浪颠,一头巨大的海豚跃出水面。 晶莹的海底除了四处游弋的海豚,还有在海底漫步的野牦牛和藏羚羊。 他应用了丰富的超現实想象力。然而,我的藏族朋友看了这画,却不感到惊奇。他们说:“在我们的神话里,有些大湖底下,确实有牛群、羊群哩。”
在青藏自驾游长火不衰的今天,隆宝镇,这个省道边上的高原小镇依然鲜有游客愿意光顾。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有个国家级的黑颈鹤湿地保护区,地处大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植被稀疏,空气稀薄,干燥寒冷,一年最热的时候也要穿抓绒衣。这里除了日趋缩减的牧业和少量的虫草,没什么物产。一切食品、日用品、水果、蔬菜都要从860公里以外的西宁运进来。于是,这个苦寒的地方物价奇高。
这里活跃着棕熊、野狼和雪豹,从地理学角度来说。这个地区的生态意义又是如此重要。它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圈”,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全国人民的水源和命脉。
一生能坐一次船
这里的每个村庄都有小河流和雪山融化成的溪流。这些河流既是牧民们的水源,也是汇成三大河流的千百条小支流。作为三江源地区一个生物多样性支持和生态旅行研发小组,我们的工作站在玉树州的隆宝镇。当年,我们的任务是在6个月内建成一个高原漂流学校。目的是做一个社会实验,以后在这个地方再也不发放免费资金和物资。只给予合适的家庭小额投资,培训他们经营小型社会企业,来投入自己的资源和人力获取利润。两年后他们把启动资金还给投资者,我们也撤下去。
如果他们经营失败怎么办?做生意总是有亏有赚的。那好,我们私下里跟投资者说好,就当是捐了吧。
所以当我们要在高原小镇建一个漂流学校的时候。当地人自然是很兴奋。他们很愿意看到有新的改变。在玉树最后两年,我们选择了丹增大叔一家来合作。他们满足了我们甄选合作家庭的三个原则:
一是交往和观察3年以上;二是户主家庭,婚姻关系稳定,在社区中有好名声,不自私,有同情心;三是诚信,财务上无不良信用。 另外,两年来在丹增家投放7头牧羊工作犬,都被他照顾得不错,也开始产崽,从侧面看出整个家庭的凝聚力。
丹增家有7个孩子,只有一名成年,家庭负担大。但还算是有潜力的,他家有一块草地,在保护区缓冲带的河边,适合开设漂流俱乐部。只要有一点点信任,这个世界就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玉树地震以后,我有些厌倦只是在那里送医送药发旧衣服,不疼不痒地“救助”着。我想要做些有创意的尝试。那里什么都没有,就算有成群的黑颈鹤,也不能一直看下去。看来看去,只有公路边那条流向通天河的小河,还可以一试。我相信试试教藏族人高原漂流会有些转机。
当地人对那条河敬而远之。原因有二:据说这条河通往哈秀乡一段水下有怪兽,能吞吃牦牛;另外,还出过不会游泳的牧民骑马过河,人被冲走淹死,马自己上岸这种事。
不过,丹增大叔总算信任我,终于答应我带着他15岁的儿子丹卓首漂叶曲。
下水地点就在他家门前的河滩边,上岸地点在过了镇子之后的第二座桥边上,大约有6公里。没有船,据说黑颈鹤保护站有橡皮艇,就去借,拿来一看是198块钱的海鹰双人充气艇,是保护员在湿地救护候鸟用的,我觉得没问题。船桨只有一支,我给丹卓用了。丹卓帮我在垃圾堆找了根台球杆,我用。没救生衣,买了两个摩托车内胎,绑在丹卓身上,就这样开漂了。
一开始丹增全家都很紧张,丹增开着面包车全称监控,连80岁的老奶奶都想跟着。而15岁的丹卓很兴奋,他说了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我不会游泳,但是有你在,我就不怕。”最终轻松漂完上岸。这是前年的事儿了,好像一块奠基石,这才有了现在的漂流学校。
自从带着丹卓第一次成功漂流叶曲之后,至少一部分藏族人的恐水迷信被打破了。有上海的朋友捐赠了一条充气独木舟和一条铝合金底的冲锋舟。于是,每一批过来的内地志愿者,都愿意花一天时间充当游客,花半天时间尝试一下自己人生的新高度——4200米世界最高海拔的漂流。哪怕是白雪皑皑的10月份,也乐此不疲。
此后,我们海豚队在偏僻无人区追踪,监控棕熊的行程,也会多个新玩意儿,在车顶上带上皮划艇。只要有河流和湿地的牧区,都会招呼当地人过来练习皮划艇。这些在马背上潇洒驰骋的康巴汉子,一坐上皮划艇,立刻觉得天旋地转,大呼晕船。每次我都耐心跟他们讲解很简单的要点:像骑马一样保持平衡,怎样用桨打方向,不要在皮划艇上蹦跳,以及不要在皮划艇上面按灭烟头……
慢慢地,大家对漂流和划艇不陌生了,连海豚队的牧羊犬,也有好几条跳上船漂完全程。不少藏族朋友告诉我,一生能坐一次船,其实是很多藏族人的毕生梦想。
高原漂流俱乐部
从来没亲手建造过一个这样的营地,每天都面临各种新的问题。要培训他们充气和补船;要打铁丝围网;要每天勘测水情;要维护保养帐篷天幕;要解决邻里纠纷;要跟乡政府沟通,递交计划和单位证明;要联系媒体、市场定位;要安排免费公益培训日程。所有的困难,一直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体力。
将近三个月过去,整理这些漂流照片,回想那些天生怕水的将近100位藏族同胞怎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上船直到在激流中放声歌唱。
虽然也有许多人带着冷漠和怀疑的眼光袖手旁观,我们的朋友丹增一家却是全力支持着我们建起了这个漂流俱乐部。丹增最大的儿子丹卓那年16岁,他已经承担起了各种体力活,包括帮我们修车。丹增最小的儿子扎西欧周才5岁,每次也使出吃奶的劲儿帮我们搬砖,搭帐篷。 这一切回忆都给我们增加了亮色。
高原漂流俱乐部建成时,我在新疆的一位画家朋友为我们的漂流俱乐部画了招贴画。 画面上是我和丹卓在雪山边的大海上划着皮划艇冲上浪颠,一头巨大的海豚跃出水面。 晶莹的海底除了四处游弋的海豚,还有在海底漫步的野牦牛和藏羚羊。 他应用了丰富的超現实想象力。然而,我的藏族朋友看了这画,却不感到惊奇。他们说:“在我们的神话里,有些大湖底下,确实有牛群、羊群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