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学生是未来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对医学生施以系统的生命教育,意义重大。在实践中,医学院校应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发挥德育的生命教育功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生命意识与生命伦理教育、实施体验教学、开展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医学生施以认同生命、完善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系统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教育;方法;途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提高人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让人懂得生命的意义,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
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他们担负着急人所急,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面对生命的一线希望,他们没有选择放弃的权利。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与其他生命教育不一样的特殊意义: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二是让学生经过生命教育的熏陶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医生的天职,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生存权。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从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生命教育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1.认同生命的教育。对待生命需要理性思考和理性态度,它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要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多样性。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宽容,不仅是自己和亲人的生命,还有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命。生命教育的起点以生命存在及生命意义的认同为基点,珍爱生命代表了人类对精神灵魂的感召,代表未来社会所有可能道德和价值的前提。
2.完善生命的教育。首先是社会责任教育,生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完善,通过理解包容其他个体,承认存在于个体间的差异,最终实现个体及其与环境的共同和谐。其次是挫折教育,适度的挫折可以促进和优化个体生命的发展,个体在困境中认识和改善自我,促进自身品质的完善。第三是情感教育,消极情感与积极情感相辅相成地存在于生命个体中,对消极情感进行及时疏通并推动其转化为积极情感,让个体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适中应对环境变化的局面。
3.超越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在相互包容中展现生命的活力,在人文关怀中实现广泛的和谐,提升生命个体的存在质量,体现自然生命在系统中的意义,最终实现生命个体、生命之间、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1.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首先,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要立足于生命本身,引导学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设计生死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生命哲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等为内容的课程。再次,课程实施上,重点抓住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医学院校要挖掘现有师资,通过系列的整合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障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切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在体验中受教育。最后,围绕学生的成长变化和发展,采取定性地开放式地对课程进行评价。
2.寻找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着眼点,增强德育的生命教育功能
(1)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把生命教育与人生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认识生命对于自己、他人及社会的意义。教育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欣赏人之间的差异;培养感恩社会的情怀,以己所能回馈社会。人生价值观一经形成,必将制约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赋予新的生活意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教给学生如接纳自我、承受挫折、享受孤独、适应环境、发展健全的情感等有关心理调试的技巧,帮助学生改变心理品质。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树立了正确目标和方向后,才会有付诸行为的动力,从而开始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发挥水到渠成的功能,使学生在追求和奋斗中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敬仰。
(3)把生命教育与医德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医德教育的追溯和延伸。医德是医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具体体现在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生存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医患关系,社会呼唤对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呼唤更多有素养的医务人员,这些都需要生命教育的润泽。所以,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必须为深化医德教育寻求有效的载体,唤醒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3.整合医学专业课程,渗透生命意识与生命伦理教育
医学专业课程以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共同目标。医学发展到现在,除了注重研究如何延长寿命,还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渗透生死与生命伦理教育。比如,解剖课上可以进行死亡教育,通过死亡教育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医学伦理课上可以通过探讨安乐死等话题,从生命伦理和哲学中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4.实施分享与体验式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学生灵魂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体验式教学是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表演,感受情境中人物角色的特点,然后彼此分享体会和收获。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例如,让学生扮演正在焦急期盼医生前来救治的患者家属等。通过角色呼唤,学生深刻感受到患者家属的心情,也感悟到了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
5.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让社会成为生命教育的大课堂
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医院,一方面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感受生命的易逝,理解病人对生命的领悟和眷恋;组织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教育基地,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参观监狱、戒毒所等,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关爱施予,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6.形成多方合力,施以立体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项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家庭要营造温馨、欢乐、宽松、民主的氛围,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生命体验;政府机构要成立专职的生命教育机构,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社区也要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将生命教育与保护环境、关爱健康等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社区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职责。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关怀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体现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它贯穿生命教育的始终;同时,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的类型,它有独特的教育内容及实施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类型,生命教育应当成为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根本性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春梅.医学院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06(14):33-34.
[2]左敏.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8):78-79.
[3]张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91-93.
[4]霍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52-55.
[5]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148-150.
本文系受温州医学院2010年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项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支助。
通讯作者:潘娌妮(1982—),女,浙江台州人,医学学士,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学生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教育;方法;途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提高人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让人懂得生命的意义,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
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他们担负着急人所急,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面对生命的一线希望,他们没有选择放弃的权利。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与其他生命教育不一样的特殊意义: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二是让学生经过生命教育的熏陶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医生的天职,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生存权。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从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生命教育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1.认同生命的教育。对待生命需要理性思考和理性态度,它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要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多样性。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宽容,不仅是自己和亲人的生命,还有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命。生命教育的起点以生命存在及生命意义的认同为基点,珍爱生命代表了人类对精神灵魂的感召,代表未来社会所有可能道德和价值的前提。
2.完善生命的教育。首先是社会责任教育,生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完善,通过理解包容其他个体,承认存在于个体间的差异,最终实现个体及其与环境的共同和谐。其次是挫折教育,适度的挫折可以促进和优化个体生命的发展,个体在困境中认识和改善自我,促进自身品质的完善。第三是情感教育,消极情感与积极情感相辅相成地存在于生命个体中,对消极情感进行及时疏通并推动其转化为积极情感,让个体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适中应对环境变化的局面。
3.超越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在相互包容中展现生命的活力,在人文关怀中实现广泛的和谐,提升生命个体的存在质量,体现自然生命在系统中的意义,最终实现生命个体、生命之间、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1.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首先,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要立足于生命本身,引导学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设计生死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生命哲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等为内容的课程。再次,课程实施上,重点抓住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医学院校要挖掘现有师资,通过系列的整合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障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切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在体验中受教育。最后,围绕学生的成长变化和发展,采取定性地开放式地对课程进行评价。
2.寻找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着眼点,增强德育的生命教育功能
(1)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把生命教育与人生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认识生命对于自己、他人及社会的意义。教育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欣赏人之间的差异;培养感恩社会的情怀,以己所能回馈社会。人生价值观一经形成,必将制约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赋予新的生活意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教给学生如接纳自我、承受挫折、享受孤独、适应环境、发展健全的情感等有关心理调试的技巧,帮助学生改变心理品质。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树立了正确目标和方向后,才会有付诸行为的动力,从而开始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发挥水到渠成的功能,使学生在追求和奋斗中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敬仰。
(3)把生命教育与医德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医德教育的追溯和延伸。医德是医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具体体现在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生存权。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医患关系,社会呼唤对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呼唤更多有素养的医务人员,这些都需要生命教育的润泽。所以,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必须为深化医德教育寻求有效的载体,唤醒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3.整合医学专业课程,渗透生命意识与生命伦理教育
医学专业课程以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共同目标。医学发展到现在,除了注重研究如何延长寿命,还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渗透生死与生命伦理教育。比如,解剖课上可以进行死亡教育,通过死亡教育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医学伦理课上可以通过探讨安乐死等话题,从生命伦理和哲学中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4.实施分享与体验式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学生灵魂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体验式教学是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表演,感受情境中人物角色的特点,然后彼此分享体会和收获。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例如,让学生扮演正在焦急期盼医生前来救治的患者家属等。通过角色呼唤,学生深刻感受到患者家属的心情,也感悟到了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
5.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让社会成为生命教育的大课堂
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医院,一方面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感受生命的易逝,理解病人对生命的领悟和眷恋;组织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教育基地,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参观监狱、戒毒所等,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关爱施予,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6.形成多方合力,施以立体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项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家庭要营造温馨、欢乐、宽松、民主的氛围,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生命体验;政府机构要成立专职的生命教育机构,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社区也要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将生命教育与保护环境、关爱健康等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社区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职责。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关怀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体现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它贯穿生命教育的始终;同时,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的类型,它有独特的教育内容及实施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类型,生命教育应当成为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根本性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春梅.医学院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06(14):33-34.
[2]左敏.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8):78-79.
[3]张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91-93.
[4]霍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52-55.
[5]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148-150.
本文系受温州医学院2010年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项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支助。
通讯作者:潘娌妮(1982—),女,浙江台州人,医学学士,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学生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