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发刊词——服务需求、守正创新,为国际中文教育繁荣发展架起学术交流之桥

来源 :民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273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中文教育在世界强劲需求的驱动下,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的开设工作顺利启动,得到国内众多高水平学术刊物积极响应.2021年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设“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回应.专栏稿源充沛、质量优良,刊发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在学界引起重要反响.经过精心酝酿筹备,如今《民族教育研究》的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正式设立了.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界的又一大幸事,必将有力促进理论实践研究和高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其他文献
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有助于提高“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取“三区三州”2728名小学数学教师展开调查,基于组织环境视角和自我导向理论,构建多层链式中介模型对教师教学胜任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校长教学领导力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教学效能感在校长教学领导力与教师教学胜任力之间兼备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该模型强调了教师教学效能感和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对提升教学胜任力的作用,为促进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
通过跨语言之间对比发现,末昂语数词无论在韵律结构还是构词方式上,都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如“十”以内基数词的单音节数词“一”[te33]在构词时所发生的音变现象.另外,复合数词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和相对句法位置,反映了其语言的强分析性,以及同汉语接触的可能.文章运用的语言比较方法,将末昂语置于整个藏缅语族当中去考察,发一支而观全局,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之下,当前民族地区旅游村落中的客栈已成为旅游地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当前民族旅游村寨客栈的转型发展正是后传统秩序下个体具有现代性的反身性行动策略,是其应对风险所做出的行动选择.客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化持有者”获取异质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拓展了个体社会关系网络,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多契机,为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本土实践.
随着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走深走实,老挝语翻译人才面临的翻译领域会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云南省翻译人才水平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对省内开设老挝语本科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后发现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知识系统不完善、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学生翻译实践不足是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基于应对“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需要,建议从优化课程设置、建立长效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全面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重视翻译实践的角度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对完善我省老挝语翻译人才培养有所助益.
近年来村史馆研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建档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文献计量法和文献综述法,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主要研究数据来源,定量揭示国内村史馆研究的特征,质性归纳已有的五种研究视角:展陈物质性、空间内容、空间交往、空间价值凝练与表征、空间反思.在此基础上,认为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抽象性、本土解释力和路径前瞻性三方面不足,进而展望村史馆研究的未来趋势.
边境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状态亟须从教育政策创新入手予以突破.教育政策创新的不足需通过政策规划予以克服,而教育政策规划现有被动层级回应模式对政策方案优化较为有限,规划编制亟须改进.为有效改进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编制,本文对积极型教育政策规划分析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框架强调规划的动态性,用“逻辑一致性”“功能条件性”“程序性”揭示政策规划运行机制,适用于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编制.由此提出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编制应基于此框架,在思路上,重视规划意识,坚持系统论,明确边境地区义务教育政策规划的分析单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傣泰民族谚语文化意蕴深远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傣泰民族生态伦理观体现了朴素与深刻的统一,生活格调与教化色彩的统一,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傣泰民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以敬畏神圣的自然为思想内核,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为价值评判,以善待自然万物为行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定位.傣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教育的全面展开是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全面了解包括民族地区儿童在内的儿童劳动观势在必行.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引导民族地区儿童贴合自己生活实际,围绕劳动是(像)什么、劳动者是(像)什么等问题进行创作,通过分析这些隐喻理解儿童对劳动特点和对劳动者人物形象的认识,研究发现内蒙古通辽市儿童劳动观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受生活环境影响等特征.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实现从“在地观念”到“价值共识”、从“切己生活”到“整体生活”、从“外在
德昂族汝买方言较早评定为濒危小语言支系,但目前研究无法准确描述汝买方言的生命力.以小语言生命力重估为视角,以瑞丽勐秀乡南桑汝买自然村为个案,描写和分析汝买语使用现状,剖析其母语保留与语言兼用的成因,窥探汝买方言使用中心区语言活力一角,为科学评估当前德昂族汝买支系小语言生命力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指出:南桑村买方生命力映射出汝买方言使用中心区母语保留型的语言活力状态,重估濒危小语言活力需持整体观;汝买人语言使用类型透视出族群语言关系的复杂性,汝买方言在语言接触中发生着突破语言孤岛困域的运动;母语使用中心区汝买语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课程是中华文学多元一体的重要表现,对了解基本国情、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面对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机遇,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课程要以彰显中国多民族文学特色、创新传承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价值引领功能为目标.在重新规划课程体系项层设计和加强课程管理的基础上,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更要在专业融合趋势中不断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类科际整合课程建设路径.借助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