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情绪及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9月开始对某大学的2040名大一新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大一新生课程前后的基本情况、积极和消极情绪、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现况以及课程评价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调查数据显示(P<0.05),75.00%的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多选择向朋友倾诉,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大学生占3.25%;课程结束后,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明显较课程前改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P<0.05;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各维度分值及总分均在课程后得到提高(P<0.05);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满意度较高。结论:心理健康课程在改善大学生情绪的同时,能够促使其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得到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寻求心理帮助态度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虽然各大高校均在校园内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同时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未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1],存在求助态度消极的情况。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心理知识掌握度的提高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2],为了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并调整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将某大学大一新生2040名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某大学大一新生2040名,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选择,2017年9月开始心理健康课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1)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大一新生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基本资料、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现况。(2)采用自行编制的心理健康课程调查表掌握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知晓程度,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认真审题后进行答题。(3)使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量表(ATSPPH)中文版评估学生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共4个维度29个条目,评价学生对于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人际开放性以及对耻辱的忍受性,采用5级(1-5)评分法,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赞同,5分表示非常赞同,得分越高则表示学生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保持积极态度。(4)运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中文版对大一新生的情绪进行评估,鼓励大一新生表达近期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共9个条目,消极情绪共10个条目。对1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以条目的平均分代表情绪发生频率。
1.2.2干预方法
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本学期的公共必修课,一共24个学时,一次2个学时,一周一次,为期3个月。由该校心理系老师进行授课,根据心理健康课程的不同课题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同时辅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活动游戏、心理劇表演等教学形式。
在课程开始前及结束后,由经培训合格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同时调查人员将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告知大一新生,大一新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回收。由调查人员对调查问卷进行统一的编码录入和分析处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掌握大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根据调查结果对比大一新生课程前后积极和消极情绪、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现况,观察大一新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以[n(%)]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以均数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结果显示为P<0.05,则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00%,无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98.04%。其中,男生670名(33.50%),女生1330名(66.50%)。年龄均值为(19.66±0.57)岁。调查结果显示,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不求助于任何资源的大学生占14.00%(280名),求助于朋友的大学生占75.00%(1500人),求助于家人的大学生占45.00%(900人),求助于网络或心理热线电话的大学生占7.00%(140人),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大学生占3.25%(65人)。
2.2情绪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课程前后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均得到了改变(P<0.05)。
如表1所示:
2.3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
心理健康课程结束后,大学生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比课程前高(P<0.05)。
见表2所示:
2.4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对心理健康课程存在正确认识且满意度较高的大学生超过70%。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讨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多向朋友求助,且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比例高[3]。积极情绪可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成功。但是在求助态度上,虽然并不消极,但大学生多采用专业求助途径,求助于专业心理资源的情况并不普及。临床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自我效能以及应对模式是导致大学生求助行为的重要因素,加上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不足[4]。
表2数据显示,心理健康课程可促进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改善,且大学生正确认知心理问题,增加其对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信任,并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可提高其对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心理健康课程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还能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5],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保持积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并提高了其对于心理健康专家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资源帮助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各大高校落实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自杀等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梁舜薇,赵静波,赵久波.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情绪及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8):745-748.
[2]张立洁,燕子涵,陈煦海.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学业负担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关系研究[C]//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4.
[3]张潮,马茜芝,高洁丽,等.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50-54.
[4]贾涛,孟莉,翟天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帮扶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1):101-104.
[5]张瑾,刘新民,穆露露等.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5):452-454.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表演)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寻求心理帮助态度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虽然各大高校均在校园内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同时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未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1],存在求助态度消极的情况。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心理知识掌握度的提高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2],为了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并调整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将某大学大一新生2040名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某大学大一新生2040名,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选择,2017年9月开始心理健康课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1)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大一新生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基本资料、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现况。(2)采用自行编制的心理健康课程调查表掌握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知晓程度,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认真审题后进行答题。(3)使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量表(ATSPPH)中文版评估学生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共4个维度29个条目,评价学生对于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人际开放性以及对耻辱的忍受性,采用5级(1-5)评分法,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赞同,5分表示非常赞同,得分越高则表示学生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保持积极态度。(4)运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中文版对大一新生的情绪进行评估,鼓励大一新生表达近期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共9个条目,消极情绪共10个条目。对1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以条目的平均分代表情绪发生频率。
1.2.2干预方法
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本学期的公共必修课,一共24个学时,一次2个学时,一周一次,为期3个月。由该校心理系老师进行授课,根据心理健康课程的不同课题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同时辅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活动游戏、心理劇表演等教学形式。
在课程开始前及结束后,由经培训合格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同时调查人员将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告知大一新生,大一新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回收。由调查人员对调查问卷进行统一的编码录入和分析处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掌握大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根据调查结果对比大一新生课程前后积极和消极情绪、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现况,观察大一新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以[n(%)]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以均数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结果显示为P<0.05,则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00%,无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98.04%。其中,男生670名(33.50%),女生1330名(66.50%)。年龄均值为(19.66±0.57)岁。调查结果显示,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不求助于任何资源的大学生占14.00%(280名),求助于朋友的大学生占75.00%(1500人),求助于家人的大学生占45.00%(900人),求助于网络或心理热线电话的大学生占7.00%(140人),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大学生占3.25%(65人)。
2.2情绪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课程前后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均得到了改变(P<0.05)。
如表1所示:
2.3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
心理健康课程结束后,大学生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比课程前高(P<0.05)。
见表2所示:
2.4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对心理健康课程存在正确认识且满意度较高的大学生超过70%。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讨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多向朋友求助,且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比例高[3]。积极情绪可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成功。但是在求助态度上,虽然并不消极,但大学生多采用专业求助途径,求助于专业心理资源的情况并不普及。临床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自我效能以及应对模式是导致大学生求助行为的重要因素,加上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不足[4]。
表2数据显示,心理健康课程可促进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改善,且大学生正确认知心理问题,增加其对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信任,并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可提高其对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心理健康课程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还能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5],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保持积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并提高了其对于心理健康专家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资源帮助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各大高校落实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自杀等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梁舜薇,赵静波,赵久波.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情绪及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8):745-748.
[2]张立洁,燕子涵,陈煦海.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学业负担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关系研究[C]//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4.
[3]张潮,马茜芝,高洁丽,等.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50-54.
[4]贾涛,孟莉,翟天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帮扶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1):101-104.
[5]张瑾,刘新民,穆露露等.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5):452-454.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