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普通高中政治教育发展史上空前、彻底的课程调整和改革,在校的政治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提高对政治新课程改革及其方向的理解和认识。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一、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中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政治新课程实施能否顺利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五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二、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优化重点解读
政治学科的知识点与其他科目相比是相对集中的,所以,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的开始,也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这样传达的效果,就是产生了老师与学生间一种无形的互动,形成了老师知道教什么、学生们知道学什么的良好局面。
同时,教学目标要区别于课程导入,尽可能归结为这堂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不是对于课程内容有过多的描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也能引导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内容。
四、创新课堂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其首要出发点,就是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态度和对于教学思维的理解。在如今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已经不能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老师教、学生听。这种模式的转变,首先就要转变授课教师的教学思维,要发散与创新教学思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性地建设新思维的课堂。这种课堂不再是师生固定角色,而是在课堂上角色可以互相转换。在时间允许下,学生可以把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或是知识点的理解说出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们主动思考,也能对授课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契机。总的说来,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打破固有模式,创新新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转变教师自身的职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
五、培養课堂教学氛围,优化互动模式
上文已经提到过,授课教师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方式,会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但思维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固有模式已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这种思维转变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着重培养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总的说来,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局面。但这种局面是需要长时间构造的,尤其是学生这一环节,面对高中政治知识点的单调与其他课程的压力,学生极易成为被动接受和不得不接受知识点的局面,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调动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依靠某一次的课堂提问或是偶尔的互动,而是要每时每刻地进行教学互动。而教学氛围,就是提供这种教学互动的基本保障。授课教师应当形成一种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应当尽可能让学生们接受并逐渐熟知。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一、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中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政治新课程实施能否顺利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五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二、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优化重点解读
政治学科的知识点与其他科目相比是相对集中的,所以,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课堂的开始,也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这样传达的效果,就是产生了老师与学生间一种无形的互动,形成了老师知道教什么、学生们知道学什么的良好局面。
同时,教学目标要区别于课程导入,尽可能归结为这堂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不是对于课程内容有过多的描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也能引导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内容。
四、创新课堂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其首要出发点,就是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态度和对于教学思维的理解。在如今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已经不能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老师教、学生听。这种模式的转变,首先就要转变授课教师的教学思维,要发散与创新教学思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性地建设新思维的课堂。这种课堂不再是师生固定角色,而是在课堂上角色可以互相转换。在时间允许下,学生可以把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或是知识点的理解说出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们主动思考,也能对授课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契机。总的说来,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打破固有模式,创新新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转变教师自身的职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
五、培養课堂教学氛围,优化互动模式
上文已经提到过,授课教师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方式,会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但思维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固有模式已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这种思维转变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着重培养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总的说来,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局面。但这种局面是需要长时间构造的,尤其是学生这一环节,面对高中政治知识点的单调与其他课程的压力,学生极易成为被动接受和不得不接受知识点的局面,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调动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依靠某一次的课堂提问或是偶尔的互动,而是要每时每刻地进行教学互动。而教学氛围,就是提供这种教学互动的基本保障。授课教师应当形成一种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应当尽可能让学生们接受并逐渐熟知。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