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构主义“人学”与MTV的理论有深刻的联系,从诗意在MTV中的美学、文化学显像,MTV诗意的民族诗学解读,MTV诗意结构分析的阐释依据多个角度阐释MTV结构的特性。
关键词:结构;MTV;哲学;美学;文化学
“结构”是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作为风行欧洲的哲学流派。索绪尔是其先驱,结构主义者,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每一个人的语言活动都受到一种先验结构的,不自觉支配。之后列维·施特劳斯将这种语言先验的观点移植于人类学,福柯把它移入文化学,拉康把它移植于精神分析学,罗兰·巴特把它移植进文学艺术等等。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潮不仅影响到西方的社会人文科学,而且也影响了数学、物理学等自然学科。
一、结构主义的“结构”论说
结构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有一种先天的构造能力,它在无意识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一切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表面上看来杂乱无章,其实内涵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支配并决定着社会现象的性质和变化。因此,结构主义者主张,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决定于主观先验理性结构。结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不同的民族语言各有其不同的语法结构,其谓语言的“表层结构”;具有同一的“深层结构”是不同民族语言所以能互译的原因所在,把某一种民族语言的所特有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共同的“深层结构”,再转换成另一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这就形成了语言的相互转换。列维—斯特劳斯就认为,结构主义发现现象“秩序”的企图,并非在于要把一个预想的“秩序”强加给现实。反而,它要求对这个现实进行复制、重造和为它建立一个模式。一个神话,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科学理论,他们不仅有一定的内容,而且也为一定的逻辑组织所决定。具体到作为一种视听语言的MTV,无论其原创于哪个民族,“表层结构”是如何的复杂,也可以通过对其“深层结构”的研究来把握其达成互译的规律。
结构主义强调性的研究,反对独立的局部性的研究。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现象都是由许多部分或称元素构成,各部分又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总体的结构规定着各个部分的联系和性质,而各个部分如离开整体的联系就没有自身的独立的性质,比如每个词一个句子中的每个词只有在语言的上下文的联系语境中才能判断它的真正意义。因此,结构主义者认为,考察事物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应着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网络,反对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而独立加以研究的分析。一部音乐电视作品虽然在篇幅上只有5分钟左右,却也是“五脏俱全”。无论声画的结合;还是画面蒙太奇的组织都是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进行的,脱离了对整体“语境”的把握也就无法把握作品真正意义的艺术肌理。
结构主义中的结构概念的运用有三个特点:多义性、语境关联性和渗透性。因为一切科学陈述都可转变为一种只包含着结构特性加上一个或多个客体领域特征的陈述。所以结构主义的活动从科学理论的角度看,就是设法获得这类陈述的过程。一个结构可以定义为成分间或基本过程间的一个关系网。在一个座位整体系统里,空间的、时间的、持续的和瞬时的秩序现象经常会出现相互转换的现象。“结构主义的思想方式可以认真地被看作是达到一种离心的思想方式的尝试。”结构主义是在“结构”与群体、有机体、世界和身体性的联系中被考察的。结构概念的这一用法的逻辑形式主要是区分性的。关联域就是使区分性成立的必要条件。对象、结构和关联域,彼此相互规定。对象只能根据组织的整体来理解,而组织本身又是被对象系统所决定。因为在结构主义者看来,结构是被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成分原则都是同样重要的,所以关联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此同时,人们可以把这种新型活动描述为对某种方法论原则的自觉化过程,其目的不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美学、哲学或科学,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被相互关联的系统。所以结构也具有渗透性特征,过程活动被认为是人的每一种创造行为的本质,对象总是被重新组合,以显示其功能。
结构主义还强调认识事物内部的结构,反对单纯地研究外部的现象,结构主义者认为,现象看来杂乱无章,其实受其内容结构的统一支配和规律,因此研究事物不能像新实证主义一样满足于表面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寻找并把握其内在规律性的“结构”,只有从事物的内在结构出发,才能对事物的各个方面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说。MTV源起于西方,如今作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视听艺术类型,在形态上可谓是千姿百态,要是论其“表象”,可谓不一而足,但就在这纷繁的表象之下却有着相同的艺术规律,无论是在叙事方式,还是镜头运用等等方面都可以总结出专属MTV自己的特征。
二、结构主义“人学”与MTV的理论接轨
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就是“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他们最终的本质”。最终要达到的是“明确地寻找心灵的永恒的结构,寻找心灵耐以体验世界的,或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结构主义的先驱索绪尔就是从作为最接近人心灵的——语言学为发轫开始研究,列维·施特劳斯也这样指出过“在所有艺术中,使用词语的艺术和人的本质耐以区别人之为人的特征。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成分组合方式不同,人类心智是各种组合的储藏所……”他表明了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格拉克斯曼在对列氏的这种非理性进行解读,“因为他想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产生与他在译解神话时遇到的同样的困难,从而能更好的领悟实在,因此他才故意使用一种暧昧的诗与音乐的写作风格,读者则必须按照对症读解法来凑拢并不存在于字句和章节自然顺序中的种种线索和主题。”也就是说,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认可在语言艺术作品当中存在超然于语言之上的精神意义。在这里,却于本文将要讨论的诗性不谋而合,MTV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即包括“使灵魂与肉体、空与时、感性与理性、隐喻与其记号内容融合的媒介”——音乐,也有包括了语言类型的“影视”手法,其结构表现的力量也就被赋予“超越历史的、过去的、时间与永恒”。
三、诗意在MTV中的美学、文化学显像
MTV与中国诗词一样,都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创造意境,即通过具有确定性、可感性的形象画面的描绘,引导观众产生必然联想,从而产生出一种蕴含极强概括力的虚的境界;虚实相生,创造意境。意境创造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崇尚的一种最高审美理想。中国的诗艺是创造意境,MTV也要创造意境。一部优秀的中国音乐电视作品,无不是民族文化乳汁哺育的结果。同时作品本身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新的贡献。
四、MTV诗意的民族诗学解读
诗意的生存是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自己倾听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从日常生活的理性的压制中解脱出来,把审美观念引入生活,提升自己,以美学的思想来缔造自己的生活。诗歌是人类艺术文化中最典型且纯粹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可以说,诗歌汇集了中国古老而丰富的文化、思想。中国的古人认为诗是观察社会、人生与政治时事的信息源泉。“在中国,诗艺的至高手段是创造意境,意境创造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崇尚的一种最高审美理想,诗歌必须要有意境这是我国古代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从一长期的文艺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审美规律和创作法则。”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艺的要求跟音乐电视的结构要求不谋而合。MTV是将音乐与画面造型艺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来构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很肯定的说,MTV的审美特质也就是在于其音画结构中蕴含的特殊张力。
意境说虽然经由近人王国维采系统化和理论化,但它却源远流长。意境概念正是提出是在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景、意境。但追溯这一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自其形成开始,也作为一种实践理性指导着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文艺评论。意境与其它美学范畴出现一样,并非偶然,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其中融入了儒家的意象说、佛家的境界说和道家的象说。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心理学理论,是从另一个维度阐释意境。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同于其一部分之和。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人的经验都是带有整体性质,那是在组成的部分中找不到的。整体先于部分而又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结合。一个格式塔虽说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的,但它却是一个完全独立于部分的全新的整体。事实上我么所说的意境空间也是由各种不同的意象空间构成的。然而前者并非后者的机械相加,而完全是一种具有新质的整体艺术空间。
五、MTV诗意结构分析的阐释依据
将MTV的结构特征概括为“音画诗性结构”的意识何在?将传统诗学理论引入全新“文化文本”MTV研究的价值有几何?这是个必须阐明的问题。“MTV音画诗性结构”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编造出的新名词?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首先,MTV此种以音乐旋律为主线配以画面的艺术形式和文学叙事一样易于被感知为一种不停的流动。内容不断进展,各种活动都在内在固有的空间展开。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理性有一种基本的需要,即通过区分来确定事物。直接的感性经验首先是通过事物如何构成一个整体来给我们以印象的。“因此,诉诸直接体验的艺术,就更强调超越了风格、媒介和文化之间差别的共同性。视觉意象带着它所具有的信息穿越了历史的时间和地理的空间。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的人能学会从一种模式系统转向令一种模式系统。”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诗意的主题都会反复的出现,这种诗意的延续当然会在MTV中得到实现!其次,从文化阐释学得角度我们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文化文本,一般来说都是通过语词的关联构建一个世界。一部文本如果不能在阐释者那里被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阐释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无论是早已发展了数千年的文学文本——诗歌还是刚刚起步的电视文化类型的文化文本——MTV,其在理解和表述阐释者观念世界的起点和目的是相同的。李春青在其著作《诗与意识形态》一书中这样阐述诗学研究的现代意义:“文化诗学在面对一部文本时则不仅要揭示语词之下蕴含的这个意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这个意义世界中存在的逻辑断裂、意义冲突、各以一项之间的关系模式、这个意义世界的整体倾向等等“文本症候”揭示更深层的文化逻辑。意境作为一个标志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重要范畴,是与古人对自然宇宙以及人生理想直接关联的,可以说它就是一种人生旨趣的表征。作为现代阐释者,对于意境这一层文化意蕴,我们只能从被我们所选择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才能给出有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实质上是一种选择,既是对古人开出的、对于我们依旧具有意义的精神空间予以认同。这才是真正的转型,才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诗歌文本是通过文字语言建构话语世界,MTV是运用声画光电诉说灵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诗文本和作为文化文本的MTV都是关注文本语词所负载的意义世界的阐释活动。首先将其二者进行关联研究是有可行性的。另一方面,将以发展相当完备的诗歌理论引入刚刚起步的MTV研究,前者可以开拓自身的理论视野,同时也为后者的研究增加新的理论向度。
参考文献:
[1]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M].三联书店,1983:576.
[2](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C].商务出版社,1980:15.(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C].商务出版社,1980:76.
[3](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5.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M].三联书店,1983:415.
[4]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10.
[5]郝朴宁,念洪永,李雄伟编著.《影视艺术论》.[M].云南民族出版2000:276.
[6]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1.
关键词:结构;MTV;哲学;美学;文化学
“结构”是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作为风行欧洲的哲学流派。索绪尔是其先驱,结构主义者,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每一个人的语言活动都受到一种先验结构的,不自觉支配。之后列维·施特劳斯将这种语言先验的观点移植于人类学,福柯把它移入文化学,拉康把它移植于精神分析学,罗兰·巴特把它移植进文学艺术等等。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潮不仅影响到西方的社会人文科学,而且也影响了数学、物理学等自然学科。
一、结构主义的“结构”论说
结构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有一种先天的构造能力,它在无意识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一切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表面上看来杂乱无章,其实内涵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支配并决定着社会现象的性质和变化。因此,结构主义者主张,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决定于主观先验理性结构。结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不同的民族语言各有其不同的语法结构,其谓语言的“表层结构”;具有同一的“深层结构”是不同民族语言所以能互译的原因所在,把某一种民族语言的所特有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共同的“深层结构”,再转换成另一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这就形成了语言的相互转换。列维—斯特劳斯就认为,结构主义发现现象“秩序”的企图,并非在于要把一个预想的“秩序”强加给现实。反而,它要求对这个现实进行复制、重造和为它建立一个模式。一个神话,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科学理论,他们不仅有一定的内容,而且也为一定的逻辑组织所决定。具体到作为一种视听语言的MTV,无论其原创于哪个民族,“表层结构”是如何的复杂,也可以通过对其“深层结构”的研究来把握其达成互译的规律。
结构主义强调性的研究,反对独立的局部性的研究。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现象都是由许多部分或称元素构成,各部分又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总体的结构规定着各个部分的联系和性质,而各个部分如离开整体的联系就没有自身的独立的性质,比如每个词一个句子中的每个词只有在语言的上下文的联系语境中才能判断它的真正意义。因此,结构主义者认为,考察事物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应着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网络,反对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而独立加以研究的分析。一部音乐电视作品虽然在篇幅上只有5分钟左右,却也是“五脏俱全”。无论声画的结合;还是画面蒙太奇的组织都是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进行的,脱离了对整体“语境”的把握也就无法把握作品真正意义的艺术肌理。
结构主义中的结构概念的运用有三个特点:多义性、语境关联性和渗透性。因为一切科学陈述都可转变为一种只包含着结构特性加上一个或多个客体领域特征的陈述。所以结构主义的活动从科学理论的角度看,就是设法获得这类陈述的过程。一个结构可以定义为成分间或基本过程间的一个关系网。在一个座位整体系统里,空间的、时间的、持续的和瞬时的秩序现象经常会出现相互转换的现象。“结构主义的思想方式可以认真地被看作是达到一种离心的思想方式的尝试。”结构主义是在“结构”与群体、有机体、世界和身体性的联系中被考察的。结构概念的这一用法的逻辑形式主要是区分性的。关联域就是使区分性成立的必要条件。对象、结构和关联域,彼此相互规定。对象只能根据组织的整体来理解,而组织本身又是被对象系统所决定。因为在结构主义者看来,结构是被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成分原则都是同样重要的,所以关联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此同时,人们可以把这种新型活动描述为对某种方法论原则的自觉化过程,其目的不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美学、哲学或科学,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被相互关联的系统。所以结构也具有渗透性特征,过程活动被认为是人的每一种创造行为的本质,对象总是被重新组合,以显示其功能。
结构主义还强调认识事物内部的结构,反对单纯地研究外部的现象,结构主义者认为,现象看来杂乱无章,其实受其内容结构的统一支配和规律,因此研究事物不能像新实证主义一样满足于表面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寻找并把握其内在规律性的“结构”,只有从事物的内在结构出发,才能对事物的各个方面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说。MTV源起于西方,如今作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视听艺术类型,在形态上可谓是千姿百态,要是论其“表象”,可谓不一而足,但就在这纷繁的表象之下却有着相同的艺术规律,无论是在叙事方式,还是镜头运用等等方面都可以总结出专属MTV自己的特征。
二、结构主义“人学”与MTV的理论接轨
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就是“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他们最终的本质”。最终要达到的是“明确地寻找心灵的永恒的结构,寻找心灵耐以体验世界的,或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结构主义的先驱索绪尔就是从作为最接近人心灵的——语言学为发轫开始研究,列维·施特劳斯也这样指出过“在所有艺术中,使用词语的艺术和人的本质耐以区别人之为人的特征。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成分组合方式不同,人类心智是各种组合的储藏所……”他表明了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格拉克斯曼在对列氏的这种非理性进行解读,“因为他想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产生与他在译解神话时遇到的同样的困难,从而能更好的领悟实在,因此他才故意使用一种暧昧的诗与音乐的写作风格,读者则必须按照对症读解法来凑拢并不存在于字句和章节自然顺序中的种种线索和主题。”也就是说,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认可在语言艺术作品当中存在超然于语言之上的精神意义。在这里,却于本文将要讨论的诗性不谋而合,MTV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即包括“使灵魂与肉体、空与时、感性与理性、隐喻与其记号内容融合的媒介”——音乐,也有包括了语言类型的“影视”手法,其结构表现的力量也就被赋予“超越历史的、过去的、时间与永恒”。
三、诗意在MTV中的美学、文化学显像
MTV与中国诗词一样,都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创造意境,即通过具有确定性、可感性的形象画面的描绘,引导观众产生必然联想,从而产生出一种蕴含极强概括力的虚的境界;虚实相生,创造意境。意境创造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崇尚的一种最高审美理想。中国的诗艺是创造意境,MTV也要创造意境。一部优秀的中国音乐电视作品,无不是民族文化乳汁哺育的结果。同时作品本身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新的贡献。
四、MTV诗意的民族诗学解读
诗意的生存是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自己倾听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从日常生活的理性的压制中解脱出来,把审美观念引入生活,提升自己,以美学的思想来缔造自己的生活。诗歌是人类艺术文化中最典型且纯粹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可以说,诗歌汇集了中国古老而丰富的文化、思想。中国的古人认为诗是观察社会、人生与政治时事的信息源泉。“在中国,诗艺的至高手段是创造意境,意境创造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崇尚的一种最高审美理想,诗歌必须要有意境这是我国古代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从一长期的文艺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审美规律和创作法则。”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艺的要求跟音乐电视的结构要求不谋而合。MTV是将音乐与画面造型艺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来构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很肯定的说,MTV的审美特质也就是在于其音画结构中蕴含的特殊张力。
意境说虽然经由近人王国维采系统化和理论化,但它却源远流长。意境概念正是提出是在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景、意境。但追溯这一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自其形成开始,也作为一种实践理性指导着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文艺评论。意境与其它美学范畴出现一样,并非偶然,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其中融入了儒家的意象说、佛家的境界说和道家的象说。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心理学理论,是从另一个维度阐释意境。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同于其一部分之和。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人的经验都是带有整体性质,那是在组成的部分中找不到的。整体先于部分而又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结合。一个格式塔虽说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的,但它却是一个完全独立于部分的全新的整体。事实上我么所说的意境空间也是由各种不同的意象空间构成的。然而前者并非后者的机械相加,而完全是一种具有新质的整体艺术空间。
五、MTV诗意结构分析的阐释依据
将MTV的结构特征概括为“音画诗性结构”的意识何在?将传统诗学理论引入全新“文化文本”MTV研究的价值有几何?这是个必须阐明的问题。“MTV音画诗性结构”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编造出的新名词?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首先,MTV此种以音乐旋律为主线配以画面的艺术形式和文学叙事一样易于被感知为一种不停的流动。内容不断进展,各种活动都在内在固有的空间展开。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理性有一种基本的需要,即通过区分来确定事物。直接的感性经验首先是通过事物如何构成一个整体来给我们以印象的。“因此,诉诸直接体验的艺术,就更强调超越了风格、媒介和文化之间差别的共同性。视觉意象带着它所具有的信息穿越了历史的时间和地理的空间。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的人能学会从一种模式系统转向令一种模式系统。”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诗意的主题都会反复的出现,这种诗意的延续当然会在MTV中得到实现!其次,从文化阐释学得角度我们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文化文本,一般来说都是通过语词的关联构建一个世界。一部文本如果不能在阐释者那里被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意义世界。阐释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无论是早已发展了数千年的文学文本——诗歌还是刚刚起步的电视文化类型的文化文本——MTV,其在理解和表述阐释者观念世界的起点和目的是相同的。李春青在其著作《诗与意识形态》一书中这样阐述诗学研究的现代意义:“文化诗学在面对一部文本时则不仅要揭示语词之下蕴含的这个意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这个意义世界中存在的逻辑断裂、意义冲突、各以一项之间的关系模式、这个意义世界的整体倾向等等“文本症候”揭示更深层的文化逻辑。意境作为一个标志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重要范畴,是与古人对自然宇宙以及人生理想直接关联的,可以说它就是一种人生旨趣的表征。作为现代阐释者,对于意境这一层文化意蕴,我们只能从被我们所选择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才能给出有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实质上是一种选择,既是对古人开出的、对于我们依旧具有意义的精神空间予以认同。这才是真正的转型,才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诗歌文本是通过文字语言建构话语世界,MTV是运用声画光电诉说灵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诗文本和作为文化文本的MTV都是关注文本语词所负载的意义世界的阐释活动。首先将其二者进行关联研究是有可行性的。另一方面,将以发展相当完备的诗歌理论引入刚刚起步的MTV研究,前者可以开拓自身的理论视野,同时也为后者的研究增加新的理论向度。
参考文献:
[1]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M].三联书店,1983:576.
[2](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C].商务出版社,1980:15.(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C].商务出版社,1980:76.
[3](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5.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M].三联书店,1983:415.
[4]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10.
[5]郝朴宁,念洪永,李雄伟编著.《影视艺术论》.[M].云南民族出版2000:276.
[6]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