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科室2008-2011年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1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身心康复的过程及结局。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SAS、SDS评分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的调查显示,观察组在是否存在疼痛、失眠、性生活障碍、精神状态萎靡几个方面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全子宫切除术; 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心理干预在医学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以及突出成绩的体现,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认可[1]。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选择本科2008-2011年在心理干预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期未经心理干预治疗和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分析患者身心康复的过程及结局,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经过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资料为2008-2011年在本科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所有患者肿瘤均为良性,行全子宫切除术,共计1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年龄34~68岁,平均(45.0±8.0)岁;已婚54例,未婚2例;初中及以下学历9例、高中或中专学历29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8例。对照组年龄33~72岁,平均(43.2±7.5)岁;已婚53例,未婚3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例、高中或中专学历2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病情进展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及评价标准如下。(1)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日期、手术方式、手术部位、麻醉方式,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麻醉和手术摆放体位,再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告知患者手术后果及生理功能的改变,让患者清楚的了解全子宫切除术会丧失生育功能,但并不会造成女性特征的消失和加速衰老,更重要的是要让患者明确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并能够正确面对,不能因为对某些后果的恐惧而放弃治疗。术前应抓住适当的时机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以保证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顺利渡过手术期。(2)术后除常规的护理措施外,还需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对患者因疾病、手术所带来的痛苦给予安慰、鼓励,指导患者学会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看外面的花草,以转移注意力,减缓痛苦[2]。同时,可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其次,再次对患者及家属(主要是配偶)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的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生理知识,消除因手术带来的心理顾虑及障碍。告知家属应更多的关心、爱护患者,在生活中多鼓励、支持患者,帮助其重拾信心,共同建立和谐、健康的夫妻关系。最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不少于3个月的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1个月,以后每月1次,主要对患者现状进行了解,并采用倾听的方式,让患者向其倾诉,引导患者抒发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压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此外,也可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重建信心,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进行焦虑症自评量表(SAS)、抑郁症自评量表(SDS)测试[3],并完成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及生活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是否存在疼痛、失眠、性生活障碍、精神状态萎靡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对比,观察组疼痛1例(1.8%)、失眠2例(3.6%)、性生活障碍4例(7.1%)、精神状态萎靡5例(8.9%);对照组疼痛5例(8.9%)、失眠12例(21.4%)、性生活障碍17例(30.4%)、精神状态萎靡13例(23.2%)。结果显示,全子宫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相关疾病的常见手术方法之一[4],然而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因而对全子宫切除术具有较强的心理排斥,很多患者会出现恐惧、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因担心术后女性特征消失以及加速衰老而拒绝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更加影响她们的健康。近年来,随着护理要求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性化护理、综合护理措施都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干预在众多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整体护理水平提高的又一标志。
本研究对11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分别采取了常规护理和增加了心理干预的不同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显示,在顺利完成手术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状况、生活质量等面均明显优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SAS、SDS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前及术后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消除了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相关内容获得了正确的认知,从而正确面对疾病,面对治疗后的结果,调整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活质量方面,经过对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调查发现,观察组在疼痛、失眠、性生活障碍、精神状态萎靡几个方面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紧张、焦虑的情绪能够对心率、血压以及肌肉紧张程度等多项生理现象造成影响[5],通过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不仅能够改变患者面对生活的态度,使其积极乐观的生活,同时还能够影响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状态。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心理干预措施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全子宫切术患者的紧张、焦虑以及抑郁情绪,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躯体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联合家庭关怀以及社会支持,促使患者配合治疗,尽快恢复身心健康,尽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参考文献
[1] 徐斌,王效道,刘士林.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0.
[2] 杨珊,白芳,王亚平,等.心理干预对减轻术中恐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3):68.
[3] 符白玲.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评估[J].广东医学,2001,22(3):265-266.
[4] 向大清,陈玲.3种术式全子宫切除术441例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005-1006.
[5] 金杭美,张信美,郑雯.单纯子宫切除术后血清FSH及E2水平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6):410-452.
(收稿日期:2012-09-11) (本文编辑:王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全子宫切除术; 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心理干预在医学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以及突出成绩的体现,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认可[1]。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选择本科2008-2011年在心理干预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期未经心理干预治疗和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分析患者身心康复的过程及结局,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经过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资料为2008-2011年在本科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所有患者肿瘤均为良性,行全子宫切除术,共计1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年龄34~68岁,平均(45.0±8.0)岁;已婚54例,未婚2例;初中及以下学历9例、高中或中专学历29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8例。对照组年龄33~72岁,平均(43.2±7.5)岁;已婚53例,未婚3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例、高中或中专学历26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病情进展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及评价标准如下。(1)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日期、手术方式、手术部位、麻醉方式,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麻醉和手术摆放体位,再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告知患者手术后果及生理功能的改变,让患者清楚的了解全子宫切除术会丧失生育功能,但并不会造成女性特征的消失和加速衰老,更重要的是要让患者明确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并能够正确面对,不能因为对某些后果的恐惧而放弃治疗。术前应抓住适当的时机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以保证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顺利渡过手术期。(2)术后除常规的护理措施外,还需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对患者因疾病、手术所带来的痛苦给予安慰、鼓励,指导患者学会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看外面的花草,以转移注意力,减缓痛苦[2]。同时,可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其次,再次对患者及家属(主要是配偶)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的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生理知识,消除因手术带来的心理顾虑及障碍。告知家属应更多的关心、爱护患者,在生活中多鼓励、支持患者,帮助其重拾信心,共同建立和谐、健康的夫妻关系。最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为期不少于3个月的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1个月,以后每月1次,主要对患者现状进行了解,并采用倾听的方式,让患者向其倾诉,引导患者抒发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压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此外,也可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重建信心,帮助其重新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进行焦虑症自评量表(SAS)、抑郁症自评量表(SDS)测试[3],并完成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及生活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是否存在疼痛、失眠、性生活障碍、精神状态萎靡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对比,观察组疼痛1例(1.8%)、失眠2例(3.6%)、性生活障碍4例(7.1%)、精神状态萎靡5例(8.9%);对照组疼痛5例(8.9%)、失眠12例(21.4%)、性生活障碍17例(30.4%)、精神状态萎靡13例(23.2%)。结果显示,全子宫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相关疾病的常见手术方法之一[4],然而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因而对全子宫切除术具有较强的心理排斥,很多患者会出现恐惧、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因担心术后女性特征消失以及加速衰老而拒绝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更加影响她们的健康。近年来,随着护理要求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性化护理、综合护理措施都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干预在众多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整体护理水平提高的又一标志。
本研究对11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分别采取了常规护理和增加了心理干预的不同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显示,在顺利完成手术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状况、生活质量等面均明显优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SAS、SDS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前及术后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消除了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相关内容获得了正确的认知,从而正确面对疾病,面对治疗后的结果,调整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活质量方面,经过对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调查发现,观察组在疼痛、失眠、性生活障碍、精神状态萎靡几个方面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紧张、焦虑的情绪能够对心率、血压以及肌肉紧张程度等多项生理现象造成影响[5],通过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不仅能够改变患者面对生活的态度,使其积极乐观的生活,同时还能够影响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状态。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心理干预措施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全子宫切术患者的紧张、焦虑以及抑郁情绪,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躯体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联合家庭关怀以及社会支持,促使患者配合治疗,尽快恢复身心健康,尽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参考文献
[1] 徐斌,王效道,刘士林.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0.
[2] 杨珊,白芳,王亚平,等.心理干预对减轻术中恐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3):68.
[3] 符白玲.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评估[J].广东医学,2001,22(3):265-266.
[4] 向大清,陈玲.3种术式全子宫切除术441例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005-1006.
[5] 金杭美,张信美,郑雯.单纯子宫切除术后血清FSH及E2水平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6):410-452.
(收稿日期:2012-09-11)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