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成为大多学者广泛关注的内容。从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实质看,其虽立足于西学东渐的基础,但在研究进程中,更突显了中国“本土化”特色,是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交融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通过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相关概念与理论、现实依据等基本概括,从而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西学东渐 西方哲学 中国化 研究范式
西方哲学的传播和发展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渐渐被接受、辨识、认同与融合。而这一过程实质是西方哲学“转基因”的过程,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系统的过程。而在有研究中,将其与西学东渐混淆,西方哲学中国化中的“本土化”、“中国化”特点未能得到体现。因此,对比西学东渐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西方哲学中国化相关概述
(一)西学东渐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多从“西学東渐”角度出发,其中的西学囊括多方面知识,其中包括了学术、知识、科学技术与宗教等,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西学东渐,可理解为西方国家所生产的学术、知识、科学技术与宗教等经过某种途径传入中国,而在传入及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便被叫做西学东渐。假定从世界文化系统视角出发,主要可分为西方、东方两个文化系统,前者以欧洲为中心,后者以中国为中心,在文化系统的碰撞交融下,极大程度上地推进和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从西学东渐具体内容看,主要体现为:(1)近代中国发展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影响;(2)西方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心态文化等传播于中国;(3)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中西文化观情况,表现为全盘西用、西体中用、全盘拒绝等;(4)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各领域中均有所表现,如中国人风俗习惯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影响等[1]。
(二)西学东渐发展特征
西学东渐在中国历史中所表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又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背景,所以西学东渐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西学东渐特征表现为:第一,时代特征。该文化现象在中国的产生,并非体现在单纯的文化交融层面,更被赋予“救亡图存”意义,被用于中国社会危机、时代危机的解决。第二,被动转向主动特点。尽管西学传入中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文化侵略含义,但事实上,国人某种事实上自觉自愿的接受也是西学东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被动接受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该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性。第二,全面接纳转向为选择性汲取。西学中囊括的内容较多,不乏精髓内容,但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碰撞,有相互融合的,也有相互排斥的,长此以往便出现选择性汲取的概念,避免因固守传动文化而对西学全盘拒斥,同时又避免彻底将中国传统文化改造成全盘西化的情况,此时选择性吸收西学内容成为大多学者与受众青睐的内容[2]。
(三)西方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比较
西学东渐有其自身发展历程,最初传入中国时更为注重的是如何渐入,保证西学的主体性,对于如何使中国文化包容西学以及二者的融合并未给予重视。同时,西学东渐强调实施学描述,忽视中国人主体精神。假设从西方哲学中国化、西学东渐两方面对比,更能将西学东渐的特征表现出来。具体比较有:第一,西学东渐历史实效性属性。从西学东渐的整个东渐过程看,一直保持“渐”的过程,因此使“西方哲学形态”在中国形成,对整个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第二,主体明确。西学东渐所传递的内容以西方哲学的内容为主,逐渐向中国文化中渗透,其中西学为主体。而自进入中国后,西学则可作为“异质文化”,需经过本土文化重新改造,此时便出现中国文化、西方哲学融合的现象,该现象被叫做“西方哲学中国化”。第三,知识传递特点。西学中囊括的内容极多,从表面上传递的为知识理论内容,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而从深层次上看,则为文化交融过程。[3]
二、西方哲学中国化实现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从“西方哲学中国化”所表现出的主体性、时代性看,该提法比较西学东渐更加具有说服力,其有特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首先从理论依据看,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可具体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1)西方哲学中国化在1979年前的研究;(2)1979年与1999年时间段的研究;(3)1999年以后的研究。之所以将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划分这三个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三个阶段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历程特点,如第一阶段中接受与辨识,第二阶段中辨识与认同,第三阶段中认同与融通。通过深入分析,三个阶段各自体现知识型、历史型与思想型特点,其中知识型特点表现在对西方哲学的解读方面,而历史型特点强调从史学意义角度对西方哲学做断代划分。另外,思想型特点强调以中国文化语境为基点,融入西方哲学内容。这种融合有多种表现,包括:(1)“中国化”中,可通过研究西方哲学,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或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内容挖掘;(2)西方哲学研究最初更加注重保证文本译文的准确性,或客观评述人物学派思想;(3)西方哲学研究最初局限在某一文本或某一学派方面,而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强调从整体角度分析,明确哲学内容在中国所体现的立场、方式与态度等。由此可见,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提出有具体的理论依据,包括知识型、历史型与思想型等,这些均为哲学中国化的主要理论依据[4]。
(二)现实依据
除理论依据外,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有其现实依据,具体体现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层面。以学术研究为例,从整个西学东渐历程看,学术方面的研究均较为明显,如苏联哲学传入,1950年与1951年尤金在华讲学,再如许多哲学著作在华的传播,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无神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以及《简明哲学辞典》等。因西方哲学思想与各类哲学著作的影响,许多中国人也试图编写相关的著作。如1957年人民出版社《哲学史简编》,其中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述。综合来看,西方哲学中国化实质为西方哲学思想、著作为中国人辨识接受并与中国文化元素融合的过程。所以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现实依据[5]。 三、西方哲学中国化范式的解读
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是近年来较多学者研究关注的问题,从这些研究范式中均可发现,研究不再局限在传统单一、片面的层次上,而是更注重整体性,包括文明对话与思想创造、基于“中国化”的西方哲学研究以及哲学的重新构建与创造等。
(一)文明对话与思想创造
所谓西方哲学中国化范式,是指中国人解读、加工后所产生的中国化西方哲学,这一文化基因已被纳入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具体分析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首先表现在文明对话与思想碰撞方面。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仅将其作为异质元素情况,更倾向于思想碰撞层面。这种思想碰撞表现为:第一,民族文化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入。西方哲学引入后,将不被视为“另类”文化,这种“对话”方式下,是实现不同文明形态交融的关键所在。第二,批判中的创造。不可否认西方哲学中囊括较多先进的文化与科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中国传统哲学中现代意识的不足,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哲学研究者,更注重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批判的角度出发,取其中精髓重新创造,对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基于“中国化”的西方哲学研究
西方哲学最初引入中国,大多研究内容更倾向于如何实现“西方化”,研究中注重如何对西方哲学进行复制,而在哲学理论主体自觉意识的强化下,西方哲学不再局限于“在中国”层面,更强调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中国式的思维。同时,从较多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中能够发现,强调重建或重塑哲学理论形态,当西方哲学思想引入到本土民族中,需重新吐故纳新,在吸收与改造下成为本土民族思想。这些均能反映出西方哲学的引入对中国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在引入后也处于被中国化状态,这一中国化过程将使西方哲学思想被更多人接受。此外,通过西方哲学中国化,也意味中国哲学将进一步创新发展,同时也为哲学“世界化”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三)哲学的重新建构与创造
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中,以往所表现出的范式停留在“哲学即哲学”思想层面上,而当前研究范式所展现的是“哲学实质为重新建构与创造的过程”。从“哲学即哲学”思想看,该研究范式能够反映出对民族文化无足够的信心,所以需将西方哲学、本土文化进行分离,虽然这种研究展现了对西方哲学的尊重,却完全停留在西方哲学历史性研究层面。直至近年来国人在民族自信、主体意识强化的情况下,注重在研究中将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内容融合,通过文化的重构与再造形成新的哲学形态。从目前国内西方哲学研究范式变化情况看,主要有:①“时代性内容”,将中国时代现实问题与哲学思想关联在一起;②“民族性形式”,通过对比映照中西哲学中的不同特点,研究理解其中统一性的问题;③“人类性问题”,通过对中西文化史、哲学史的研究,探讨人类性问题,而非局限于某一狭隘的思想观点中。
西方哲学中国化所展现的虽然是一种理论范式,但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论自觉和主体自觉。在实际的解读与研究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从中国本土化视角出发,注重將中国成果与特色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范式图谱[J].中国社会科学,2017(1):63-82,205-206.
[2] 韩秋红.“西方哲学中国化”: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J].哲学研究,2015(7):87-92.
[3] 李承贵.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研究——探寻20世纪中国哲学复杂生成的一种视角[J].哲学动态,2015(5):36-42. [4] 余卫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N].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24-30.
关键词:西学东渐 西方哲学 中国化 研究范式
西方哲学的传播和发展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渐渐被接受、辨识、认同与融合。而这一过程实质是西方哲学“转基因”的过程,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系统的过程。而在有研究中,将其与西学东渐混淆,西方哲学中国化中的“本土化”、“中国化”特点未能得到体现。因此,对比西学东渐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西方哲学中国化相关概述
(一)西学东渐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多从“西学東渐”角度出发,其中的西学囊括多方面知识,其中包括了学术、知识、科学技术与宗教等,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西学东渐,可理解为西方国家所生产的学术、知识、科学技术与宗教等经过某种途径传入中国,而在传入及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便被叫做西学东渐。假定从世界文化系统视角出发,主要可分为西方、东方两个文化系统,前者以欧洲为中心,后者以中国为中心,在文化系统的碰撞交融下,极大程度上地推进和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从西学东渐具体内容看,主要体现为:(1)近代中国发展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影响;(2)西方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心态文化等传播于中国;(3)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中西文化观情况,表现为全盘西用、西体中用、全盘拒绝等;(4)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各领域中均有所表现,如中国人风俗习惯的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影响等[1]。
(二)西学东渐发展特征
西学东渐在中国历史中所表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又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背景,所以西学东渐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西学东渐特征表现为:第一,时代特征。该文化现象在中国的产生,并非体现在单纯的文化交融层面,更被赋予“救亡图存”意义,被用于中国社会危机、时代危机的解决。第二,被动转向主动特点。尽管西学传入中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文化侵略含义,但事实上,国人某种事实上自觉自愿的接受也是西学东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被动接受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该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性。第二,全面接纳转向为选择性汲取。西学中囊括的内容较多,不乏精髓内容,但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碰撞,有相互融合的,也有相互排斥的,长此以往便出现选择性汲取的概念,避免因固守传动文化而对西学全盘拒斥,同时又避免彻底将中国传统文化改造成全盘西化的情况,此时选择性吸收西学内容成为大多学者与受众青睐的内容[2]。
(三)西方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比较
西学东渐有其自身发展历程,最初传入中国时更为注重的是如何渐入,保证西学的主体性,对于如何使中国文化包容西学以及二者的融合并未给予重视。同时,西学东渐强调实施学描述,忽视中国人主体精神。假设从西方哲学中国化、西学东渐两方面对比,更能将西学东渐的特征表现出来。具体比较有:第一,西学东渐历史实效性属性。从西学东渐的整个东渐过程看,一直保持“渐”的过程,因此使“西方哲学形态”在中国形成,对整个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第二,主体明确。西学东渐所传递的内容以西方哲学的内容为主,逐渐向中国文化中渗透,其中西学为主体。而自进入中国后,西学则可作为“异质文化”,需经过本土文化重新改造,此时便出现中国文化、西方哲学融合的现象,该现象被叫做“西方哲学中国化”。第三,知识传递特点。西学中囊括的内容极多,从表面上传递的为知识理论内容,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而从深层次上看,则为文化交融过程。[3]
二、西方哲学中国化实现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从“西方哲学中国化”所表现出的主体性、时代性看,该提法比较西学东渐更加具有说服力,其有特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首先从理论依据看,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可具体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1)西方哲学中国化在1979年前的研究;(2)1979年与1999年时间段的研究;(3)1999年以后的研究。之所以将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划分这三个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三个阶段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历程特点,如第一阶段中接受与辨识,第二阶段中辨识与认同,第三阶段中认同与融通。通过深入分析,三个阶段各自体现知识型、历史型与思想型特点,其中知识型特点表现在对西方哲学的解读方面,而历史型特点强调从史学意义角度对西方哲学做断代划分。另外,思想型特点强调以中国文化语境为基点,融入西方哲学内容。这种融合有多种表现,包括:(1)“中国化”中,可通过研究西方哲学,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或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内容挖掘;(2)西方哲学研究最初更加注重保证文本译文的准确性,或客观评述人物学派思想;(3)西方哲学研究最初局限在某一文本或某一学派方面,而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强调从整体角度分析,明确哲学内容在中国所体现的立场、方式与态度等。由此可见,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提出有具体的理论依据,包括知识型、历史型与思想型等,这些均为哲学中国化的主要理论依据[4]。
(二)现实依据
除理论依据外,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有其现实依据,具体体现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层面。以学术研究为例,从整个西学东渐历程看,学术方面的研究均较为明显,如苏联哲学传入,1950年与1951年尤金在华讲学,再如许多哲学著作在华的传播,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无神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以及《简明哲学辞典》等。因西方哲学思想与各类哲学著作的影响,许多中国人也试图编写相关的著作。如1957年人民出版社《哲学史简编》,其中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述。综合来看,西方哲学中国化实质为西方哲学思想、著作为中国人辨识接受并与中国文化元素融合的过程。所以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现实依据[5]。 三、西方哲学中国化范式的解读
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是近年来较多学者研究关注的问题,从这些研究范式中均可发现,研究不再局限在传统单一、片面的层次上,而是更注重整体性,包括文明对话与思想创造、基于“中国化”的西方哲学研究以及哲学的重新构建与创造等。
(一)文明对话与思想创造
所谓西方哲学中国化范式,是指中国人解读、加工后所产生的中国化西方哲学,这一文化基因已被纳入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具体分析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首先表现在文明对话与思想碰撞方面。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仅将其作为异质元素情况,更倾向于思想碰撞层面。这种思想碰撞表现为:第一,民族文化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入。西方哲学引入后,将不被视为“另类”文化,这种“对话”方式下,是实现不同文明形态交融的关键所在。第二,批判中的创造。不可否认西方哲学中囊括较多先进的文化与科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中国传统哲学中现代意识的不足,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哲学研究者,更注重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批判的角度出发,取其中精髓重新创造,对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基于“中国化”的西方哲学研究
西方哲学最初引入中国,大多研究内容更倾向于如何实现“西方化”,研究中注重如何对西方哲学进行复制,而在哲学理论主体自觉意识的强化下,西方哲学不再局限于“在中国”层面,更强调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中国式的思维。同时,从较多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中能够发现,强调重建或重塑哲学理论形态,当西方哲学思想引入到本土民族中,需重新吐故纳新,在吸收与改造下成为本土民族思想。这些均能反映出西方哲学的引入对中国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冲击与影响,但是在引入后也处于被中国化状态,这一中国化过程将使西方哲学思想被更多人接受。此外,通过西方哲学中国化,也意味中国哲学将进一步创新发展,同时也为哲学“世界化”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三)哲学的重新建构与创造
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中,以往所表现出的范式停留在“哲学即哲学”思想层面上,而当前研究范式所展现的是“哲学实质为重新建构与创造的过程”。从“哲学即哲学”思想看,该研究范式能够反映出对民族文化无足够的信心,所以需将西方哲学、本土文化进行分离,虽然这种研究展现了对西方哲学的尊重,却完全停留在西方哲学历史性研究层面。直至近年来国人在民族自信、主体意识强化的情况下,注重在研究中将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内容融合,通过文化的重构与再造形成新的哲学形态。从目前国内西方哲学研究范式变化情况看,主要有:①“时代性内容”,将中国时代现实问题与哲学思想关联在一起;②“民族性形式”,通过对比映照中西哲学中的不同特点,研究理解其中统一性的问题;③“人类性问题”,通过对中西文化史、哲学史的研究,探讨人类性问题,而非局限于某一狭隘的思想观点中。
西方哲学中国化所展现的虽然是一种理论范式,但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论自觉和主体自觉。在实际的解读与研究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从中国本土化视角出发,注重將中国成果与特色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范式图谱[J].中国社会科学,2017(1):63-82,205-206.
[2] 韩秋红.“西方哲学中国化”: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J].哲学研究,2015(7):87-92.
[3] 李承贵.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研究——探寻20世纪中国哲学复杂生成的一种视角[J].哲学动态,2015(5):36-42. [4] 余卫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N].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