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ixi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工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该文针对该课题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并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了岗位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绘制了立体式人才培养路线图,图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和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构成了三维立体交叉式结构。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式发展的应用型工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本科 培养路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c)-0221-02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我国的工学本科专业包含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和化工类等31个专业类,专业类又下设了100多个专业。这些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者的一项研究课题,该文针对该课题进行了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应用型工学本科专业的内涵
  应用型工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此类人才应具备几个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既区别于工程科学人才,又区别于高级技师人才。即他们应具有知识的适时性、理论的适用性、能力的针对性、技术的先进性、思维的创新性。也就是应用型人才既要有近期的实用性,又要有长远的可塑性。所以,在培养模式中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的相互关系,此乃是构建应用型工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关键。
  下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对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2 自动化专业人才调研分析
  针对5个层次的企业或行业进行了调研,分别为:研究所(设计院)、国有和民营中大型厂矿企业、外企、自动化销售公司和小微企业。针对的岗位主要有: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项目工程师、维修技术员、生产技术工人和其他综合岗位。发放问卷300多份,回收问卷280份。
  同时2015年4月对某第三批本科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岗位跟踪调查,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分布为销售岗位占30%,技术岗位占30%,工人岗位占10%,继续深造占13%,其他占17%。
  根据以上调研问卷可以达到以下结论,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确立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系统。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为目标适时地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
  3 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培养方案
  根据能力培养的原则,可以将培养方案分为3个平台,分别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通识教学课程平台占比分别约为30%,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占比约为40%。
  其中学科课程平台中必修课占78%,选修课占22%;专业工程技术课主要设置与专业岗位相关的课程。
  建立独立实践模块——即构建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该模块在培养计划中的学分占比超过30%,即本科教育中有一年时间为实践教学。其中独立实践模块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训、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组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4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与特色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以能力为主线,坚持宽口径、重应用的工程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信息处理以及综合技术支持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鉴于目前本科教学的现状,有必要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自动化专业为例,确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路线。
  由图1可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路线分为3个层次,即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3个层次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维立体交叉式结构。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并与职业资格证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培养最具优势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能力培养与知识培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相互贯穿,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不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5 结语
  总之,应用型工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培养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均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并建立开放性的知识体系,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芬,彭直兴.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42-144.
  [2] 李小绵,杨燕.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劳动保障世界,2015(9):20-21.
  [3] 康贤刚.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差异化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53-161.
  [4] 黄水林.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2(6):98-99.
其他文献
摘 要:校本研训集校本“培训”和“教研”于一体,如何改革校本研训方式,使走班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更智慧呢?该校在结合该校实际的前提下,提出了“分层导学,伙伴合作,集体沙龙”三项合一的“社团式”校本研训方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该项研究试图通过对该校“团体式”校本研训的阐述,对其现阶段实施方式进行分析,思考其在今后走班教育模式下实施的价值。  关键词:“社团式”校本研训 走班教育模式 教师更智慧 模式前
期刊
摘 要:高职体育教学要将“育体、育心、育情”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以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为平台对教师进行访谈,听课以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状况问卷调查,经过总结分析,总结出关于高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状况和原因的几点结论。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车辆运输是承载人员和物资运送的主要工具,特别是近几年,各种舒适型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重要部分。车辆技术良好状态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单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了确保车辆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要让车辆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加强车辆的维修保养工作是
期刊
摘 要:暖通空调工程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于建筑的保温、通风效果有重要影响。现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建筑的保暖、通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从暖通空调工程的基础要点出发,分析、研究了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可以今后的暖通空调工程提供一定的建议、借鉴。  关键词:暖通空调工程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U83
期刊
摘 要:地方高校的国防生培养,既有普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共性,又有其军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自2005年开始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以来,通过打造“国防生之家”品牌平台,形成了坚持“军事训练、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国防生 地方高校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
期刊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07.140  摘 要:针对近年来南京市高校游泳课开展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对南京市高校游泳场馆设施、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救生人员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南京市高校游泳课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缺乏详尽的安全保障体系,根据游泳课组织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提出了具有共性的高校安全保
期刊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07.134  摘 要:民办本科院校是新时期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新生队伍,该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通过探讨新常态下民办本科院校与科研的关系,分析目前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提出从加强内部部门业务协同,发展内部监管部门协同和联合外部监管部门协同的路径,构建新型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端正民办高校教
期刊
摘 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强化,承载力的研究开始兴起,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广泛应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符合经济规律,更要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聚集不是无限的、任意的,最大制约条件是不能超过土地承载力限度。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是指从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角度,评价出适宜承载人们生产生活行为的建设用地空间。  关键词:建设用地承载力 评价 天津
期刊
摘 要:该文主要是参考工厂以往项目受电弓动态试验内容,结合标准要求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车辆整车型式试验角度阐述了受电弓动态试验内容,供测试人员参考。利用电弧评价弓网系统的受流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却能直观地表明受电弓在运行过程中满足车辆设计和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地铁车辆 整车试验 受电弓 动态接触力 拉弧 拉弧率 动态范围  中图分类号:TM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07.117  摘 要:写作是一种“可理解的输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写作能力的改善愈发凸显其重要意义。研究以相关文献为源参考,针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旨在了解其英语写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教师教学情况等。研究主要以问卷、访谈(教师)、实证研究小组(学生)的方式展开。研究发现: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