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大色
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主要作品《无境之境》系列,14年间赴藏采风30余次,多年的身心探索之旅,逐渐体悟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生命的内在联系。
提出“觉醒·艺术”观念,构建“觉醒·艺术”的创作方法。
张大色原来的工作室位于艺术家聚集的北皋村,因为拆迁,他在北京郊区的孙河找到了一个空间。去见他,出租车司机与他通了好几个电话,我们才在顺黄高速出口处的一个院子里找到了现在的位置。早知艺术家张大色仙风道骨,见到本人,还是眼前一亮:长发有髯,混着屋里檀香的弥漫,宜人氛围油然而生。
并不能将张大色归类为传统意义的职业艺术家,艺术只是他通达心中宏大价值的一个通道。他说:“就像,茶就是茶,如果过分放大它,就成了一种障碍。去掉标签,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画
粗略地浏览张大色的作品,灰蒙蒙的一片一片,看不出样子,像极了2014年艺术市场受到追捧的抽象艺术板块的作品。画面上细密地重复着点、点、点、点,稀薄的颜料透出底层的颜色。细看这些琐碎的笔触,其走向、其间距、其力道,细致工整且平和安宁,整体的灰调子中又透露出无限的层次,引发人的遐想。画面中时不时隐约浮现的光斑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但是那种浑厚甚至是混沌的“隐约”当中蕴含了太多,无法澄清,又似曾相识。似乎是记忆中的某一个盲点试图挣脱遗忘的牢笼,却又受制于太多的牵绊。一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自由向外挣扎,呼之欲出,却又无可名状。
就在这种情绪纠结之际,张大色把我叫到身旁,指着探灯的方向说:“我给你点提示,看这里。”看,“然后闭上眼睛。”于是眼里就有了光。
这时,随着眼睛的放松,瞳孔不再忙于调节大小,眼球的用力似乎集中到了后方。而眼前呈现的,正是张大色作品的样子——他描绘的就是这闭眼瞬间的幻象。
写生
也许无法将张大色的作品定义为传统的抽象艺术,因为在他的创作当中,观念的表达更为严肃。有批评家指出,张大色的绘画是一种“闭眼的真实”。那么这种闭眼的真实当中,便呈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悖论。
首先,艺术发展史是一部图像史。当人们在围绕着“所见”而创造、而感受、而抒发和表达的时候,作品以或主观或客观的图像呈现。所以在19世纪中叶摄影术发明以后,绘画是否终结的问题成为一个学术话题。绘画从描绘客观转向至主观表达。而哲学领域的符号学转向,同样可以解释视觉艺术中的一切客观存在,进而进入精神层面的分析。张大色的作品就有趣在它骑驾在主观和客观二元之间,似乎是另一个维度。这种中间的状态似乎无法完全归类为主观或者客观,于是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失效的
“闭眼”的“写生”,是写物,还是写心?
张大色突出观念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将绘画技巧放到最低。细看他的作品,这里没有挥洒的笔触,没有炫技的表演,只有耐心精致的重复,犹如一种修行,寻找打通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通道。
何以至此?
谈及从艺经历,张大色打开了话匣子。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系的他,有着与其他艺术家不太相同的经历。
“给一个人影响最深的,不一定是大学老师。对我来说,初中有一个老师给我的影响最大。”他说,这个人就是今天重要的当代艺术实践者宋冬。今天的张大色仍然记得初中的美术课上,宋老师走进教室的场景:“同学们,把书合上,我们开始上课了。”初中时候的张大色正因为宋冬的影响,在那个年纪就看到了大师作品,看到了国外当代艺术的发展,他幼小的心灵里便种下了要从事艺术创作的种子。
大学的张大色读的是油画系,用装置来表达自己,成了他大学创作的主要方式,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更新,张大色逐渐廓清了艺术在自己心目中的轮廓。他开始安静地坐下来,一笔一笔安静地重复,在重复中重新感受这个世界。
2011年,他开始创作《无境之境》系列作品。对光的余相,其实是每个人的经验,但是这种图像却少有人用绘画重现。用最基本的表现手法重现这种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图像,像是向人们展示一个新次元的世界,这种真实并非可以重复演算,它虚幻,却也确确实实地根植于你我的身体之中。于是他安静地坐下来,不间断地点点,用以向人们告知这样一个世界。
作品之后
回到我们最先看到张大色作品时的感受,那种光斑的涌动似乎在迫切地挣扎,却又混沌难辨。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症结所在。繁复的日常已然迷惑了我们的心灵,在不断追求高清、大屏的同时,对生命本身的诉求却越来越模糊。似光斑的涌动,仍有留存的恻隐之心,还在以最后的能量呼唤着人类的觉醒。
越是困扰,就越要表达,越是表达,才越有个性。张大色不说教,他要的不是禅宗的棒喝而明,以致醍醐灌顶。那种温润谦和,徐徐道来,才是他通过作品来告知观众的方式。张大色借用了一句时髦的话:“我不想做愉悦视网膜的作品,而是以某种日常的当下体验,提供给观者一种觉醒的可能。”
张大色自述:
误读,从我们每天睁眼开始
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和这个世界共处,却很难见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因为我们见到的世界是被错觉处理过的,如同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有色眼镜戴得久了,就会更加确定这个错觉是真实的,从此衍生更多的判断。
爱与恨,是与非,拒绝与追随,期待与恐惧,失望与希望,喜欢的与排斥的,对你有利的和对你有害的。当我们给世界贴上种种经验的标签,种种的烦恼也由此而生,于是我们陷入二元对立的分裂状态,离世界本来的样子越来越远。
我于是闭上眼,在这个抽离于眼睛和世界二元对立的瞬间,写生当下所见到的图像。也许在外境和内心之间,在念头和念头之间,就隐藏着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