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依法治教被作为四大保障措施,并被列入十个重大工程。教育部首位明确分管信息化的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面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观念;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依法治教被作为四大保障措施,并被列入十个重大工程。教育部首位明确分管信息化的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面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1]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教育信息化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着,与此同时,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怎样转换好自我的角色成为关键的课题。本文主要以首都北京高校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如何肩负起新时代的教育职责。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与现状
1、教育形式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教育的形式一直依附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形态。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限的教育资源仅对贵族开放,以一对一式的家庭教育为主;封建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阶层划分制度,教育是专属于皇权贵族的奢侈活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消费得起私塾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由背诵古籍文典为主;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对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学校和班级的概念应运而生,主要以学生听课的“接受性学习”形式为主。而我们现在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着又一波改革浪潮,有专家提出,教育应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转变。每次教育的革新,对授课者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教育同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职责要求。
2、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2]
在我国高校课堂中,从多媒体技术的起步到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已有近20年的积累,这些都成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深化利用的资源。在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技术,而是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技术能为教育带来哪些更为宏观的应用模式和颠覆常规的教学构架。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模型。以下我们主要以首都北京为例探讨信息化教育相关问题。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纲要提出三项重要任务,其中之一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正形成一股浪潮推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智慧教育”被提出,很多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突破口和转折点。智慧教育体现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无缝嵌入、技术智能化的特点,更让人期待的是,智慧教育突破了空间、实践、制度、形式上的束缚,呈现了教育大同,“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新型形态。发达国家纷纷把信息化和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的战略措施,以此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国际选手。
在国内,我们紧跟着这次教育改革的浪潮,丝毫没有松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们也逐步意识到,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伴随教育发展的航向标和目的地。目前,混合式教学、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等教育概念逐步支撑起一片未来的庞大教育体系蓝图。
“人”是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的单独个体,从学习能力上讲,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记忆存储能力都不尽相同;从关注点上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不同。所以个性化学习方案是未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方面。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的知识不能限制或妨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提供了无主体限制、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限制的公平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世界各地名校同类课程学习,获得更为优质的学习体验同时,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质量,并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偏差亟需纠正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将自我提升到规划者、统筹者、管理者的高度。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逻辑性和合作能力,同一专业的教师能够相互配合,以学科为基本组织结构建设统一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系统。考虑如何解决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资源等问题。通过教学资源管理应用来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已有的传统教學经验留下来的知识,并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教育应用。
教育的改革中,教师是必须率先领悟和理解“改革”核心的群体,如果教师不能尽快将观念中的偏差及时纠正,那么改革的步伐将变得缓慢,甚至变成形式化的改革,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新,不能跟上改革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淘汰。很多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行为的规划者、知识体系的管理者和教学结构的规划师。
2、基础设施的浪费与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规划
首都北京各高校硬件建设基本得到保证,并且每年有规划进行维护更新,但软件的建设相对缓慢,造成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调,很多硬件资源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与优势,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了隐形浪费。网络虽然得到普及,但带宽及网络设备并没有与时俱进,无线网络也不能全面普及,这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绊脚石。 过去几年中,很多学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并没有认清发展方向,盲目的随波逐流,比如,录制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视频,但这些视频并没有充分的用于课堂教学,导致这部分教学资源闲置浪费。学生可以参与实践互动的资源没有跟随教学方式的更新而更新,很多教学手法陈旧老套,并不适合信息化课堂。以上两方面暴露了一个弊端,学资源数量上的极大丰富和应用上的极度短缺局面并存。
另外,沟通环境的建设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加强,避免传统教学中以学校为单位相对独立的教研方式,增加高校间丰富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提高校际间科研交流的现代化水平,真正做到提高效率,资源共享。在教育云上,資源的使用可以是开放的,同时资源建设过程也可以是协作和开放的,资源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角色定位并不一定要界限分明——资源的使用者有时又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协作平台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取长补短,不断补充更新优质资源库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3]
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转换
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教师应该尽早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首先,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年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规模,我们强调学生应该“终身学习”,那么这条准则同样适用于老师,不断学习仅仅可以保证与迅猛发展的社会同步,而高校教师队伍一直应该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所以仅仅与社会保持同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长远的展望到未来的动态,时刻把控好教学方向。未来教育中,教师的培训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高校应完善建设社区教育网等应用系统,建立丰富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体系,在网络上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课程以及其它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利用网络的“规模效应”,让教师能够在远程接受个性化的培训。其次,教师的角色不可能单纯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要通过提高个人自身素质,运用掌握的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要做到提供学习资源、制定高效学习方法、传授获取知识的经验、推动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监控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辅助完善本阶段学习行为之后继续学习计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占元.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9):5-7.
[2]陈伟,雷欣欣.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任友群,沈富可,卢蓓蓉,赵春.大学的开源何以可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13):4-8.
作者简介:
黄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3年7月 籍贯:哈尔滨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多媒体设计
骆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年8月 籍贯:安徽省芜湖市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徐起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3 年2月 学历:本科 中级职称 研究方向:互联网营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观念;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依法治教被作为四大保障措施,并被列入十个重大工程。教育部首位明确分管信息化的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面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1]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教育信息化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着,与此同时,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怎样转换好自我的角色成为关键的课题。本文主要以首都北京高校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如何肩负起新时代的教育职责。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与现状
1、教育形式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教育的形式一直依附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形态。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限的教育资源仅对贵族开放,以一对一式的家庭教育为主;封建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阶层划分制度,教育是专属于皇权贵族的奢侈活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消费得起私塾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由背诵古籍文典为主;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对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学校和班级的概念应运而生,主要以学生听课的“接受性学习”形式为主。而我们现在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着又一波改革浪潮,有专家提出,教育应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转变。每次教育的革新,对授课者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教育同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职责要求。
2、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2]
在我国高校课堂中,从多媒体技术的起步到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已有近20年的积累,这些都成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深化利用的资源。在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技术,而是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技术能为教育带来哪些更为宏观的应用模式和颠覆常规的教学构架。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模型。以下我们主要以首都北京为例探讨信息化教育相关问题。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纲要提出三项重要任务,其中之一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正形成一股浪潮推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智慧教育”被提出,很多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突破口和转折点。智慧教育体现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无缝嵌入、技术智能化的特点,更让人期待的是,智慧教育突破了空间、实践、制度、形式上的束缚,呈现了教育大同,“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新型形态。发达国家纷纷把信息化和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的战略措施,以此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国际选手。
在国内,我们紧跟着这次教育改革的浪潮,丝毫没有松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们也逐步意识到,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伴随教育发展的航向标和目的地。目前,混合式教学、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等教育概念逐步支撑起一片未来的庞大教育体系蓝图。
“人”是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的单独个体,从学习能力上讲,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记忆存储能力都不尽相同;从关注点上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不同。所以个性化学习方案是未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方面。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的知识不能限制或妨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提供了无主体限制、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限制的公平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世界各地名校同类课程学习,获得更为优质的学习体验同时,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质量,并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偏差亟需纠正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将自我提升到规划者、统筹者、管理者的高度。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逻辑性和合作能力,同一专业的教师能够相互配合,以学科为基本组织结构建设统一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系统。考虑如何解决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资源等问题。通过教学资源管理应用来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已有的传统教學经验留下来的知识,并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教育应用。
教育的改革中,教师是必须率先领悟和理解“改革”核心的群体,如果教师不能尽快将观念中的偏差及时纠正,那么改革的步伐将变得缓慢,甚至变成形式化的改革,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新,不能跟上改革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淘汰。很多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行为的规划者、知识体系的管理者和教学结构的规划师。
2、基础设施的浪费与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规划
首都北京各高校硬件建设基本得到保证,并且每年有规划进行维护更新,但软件的建设相对缓慢,造成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调,很多硬件资源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与优势,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了隐形浪费。网络虽然得到普及,但带宽及网络设备并没有与时俱进,无线网络也不能全面普及,这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绊脚石。 过去几年中,很多学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并没有认清发展方向,盲目的随波逐流,比如,录制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视频,但这些视频并没有充分的用于课堂教学,导致这部分教学资源闲置浪费。学生可以参与实践互动的资源没有跟随教学方式的更新而更新,很多教学手法陈旧老套,并不适合信息化课堂。以上两方面暴露了一个弊端,学资源数量上的极大丰富和应用上的极度短缺局面并存。
另外,沟通环境的建设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加强,避免传统教学中以学校为单位相对独立的教研方式,增加高校间丰富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提高校际间科研交流的现代化水平,真正做到提高效率,资源共享。在教育云上,資源的使用可以是开放的,同时资源建设过程也可以是协作和开放的,资源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角色定位并不一定要界限分明——资源的使用者有时又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协作平台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取长补短,不断补充更新优质资源库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3]
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转换
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教师应该尽早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首先,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年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规模,我们强调学生应该“终身学习”,那么这条准则同样适用于老师,不断学习仅仅可以保证与迅猛发展的社会同步,而高校教师队伍一直应该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所以仅仅与社会保持同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长远的展望到未来的动态,时刻把控好教学方向。未来教育中,教师的培训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高校应完善建设社区教育网等应用系统,建立丰富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体系,在网络上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课程以及其它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利用网络的“规模效应”,让教师能够在远程接受个性化的培训。其次,教师的角色不可能单纯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要通过提高个人自身素质,运用掌握的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要做到提供学习资源、制定高效学习方法、传授获取知识的经验、推动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监控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辅助完善本阶段学习行为之后继续学习计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占元.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9):5-7.
[2]陈伟,雷欣欣.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任友群,沈富可,卢蓓蓉,赵春.大学的开源何以可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13):4-8.
作者简介:
黄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3年7月 籍贯:哈尔滨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多媒体设计
骆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年8月 籍贯:安徽省芜湖市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徐起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3 年2月 学历:本科 中级职称 研究方向:互联网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