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教育是朴素的”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近些年来,常听到有些学校说,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或者说,要办成特色学校。但真能做到的寥寥,多半是为了引人注意而嘴上说说罢了。在我看来,每个学校应首先保持本色。本色,就是原有的性质或品质。中小学是基础教育,这一性质就决定了每所中小学的本色是:做到、做好基础教育该做的事。本应该做好的事不尽心去做,却高喊“创建特色学校”,那就是舍本逐末,弄不好很可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玩意。
  这几年,我两次撰文谈教育是朴素的,其核心思想是,基础教育必须守住本色。之所以说教育是朴素的,是说教育原本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按其自身规律去做就行。说教育是朴素的,就是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就是不搞轰轰烈烈,而是安安静静地前行;就是不说大话空话,而是扎扎实实打基础。具体说,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求真。求真,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尊重事实,二是尊重规律。先说尊重事实。就是学校的一切活动立足现实,不虚假,不浮夸,朴实无华地办事情。就是不欺骗学生,不欺骗家长,不欺骗社会,不吹嘘成绩,不隐瞒问题。就是师生都能真诚地做人,学生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学校所做的一切能对方方面面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交待。再说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学生身心成长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尊重教师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研究中尊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在育才途径上尊重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等等。总之,不心血来潮,不主观武断。
  第二,规范。每所中小学都要做到:(1)规范课程标准。校内的课程设置、各学科的任务都要明晰,都应符合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2)规范办学行为。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不加班加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3)规范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表述要清晰,板书要合理,训练要扎实,要求要严格。(4)规范考试制度。命题要合理,批改要认真,次数要适当。(5)规范行为习惯。师生都应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6)完善评价方式。不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师生的唯一依据,而是重视对师生平时一贯表现的考察。总之,上规矩,不随意。
  上述两条是基本的。还有一条,就是要继承好的传统。一所学校办得好,虽然因素很多,但跟能较好地继承优良传统有很大关系。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百年老校,流传下来的办学思想、道德观念、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精神文化,都是传统。充分挖掘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有助于学校在坚守本色的前提下持续健康地发展。现在许多学校都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概括本校的传统,甚至将其提炼为校训,其初衷都很好。不过我发现,大多数学校的校训十分雷同,无非是求真、勤奋、团结、创新之类。其实,每所学校的传统都有别于其他学校,这就是特色。特色就是独特的色彩或风格,就是與众不同之处。当然,原有的传统特色也会随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那就要在原有特色中注入新的内容,赋予传统以新的活力。
  我所在的金陵中学,原是一所由美国人于1888年创办的教会学校。与当时其他学校相比,有如下不同:教师都用英语进行教学,所以师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师生每周都“做礼拜”,唱圣诗,作祈祷,所以师生都很重视礼仪;学校十分重视各项体育运动,足球踢得尤其好,所以学生体质较强,这些都成了老金中的特色。上世纪9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金陵中学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经多年实践,形成了制度;又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设了选修课,也形成了制度;同时,不断丰富师生课余生活,除了各种社会实践,还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美食节,并使之常态化。这就形成了金陵中学的新特色。不过,不管怎么变化,学校始终坚持求真、规范的本色,时时不忘“为学生一生奠基”的宗旨,时时不忘一切活动都尊重教育规律。虽然在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上仍需努力,但学校不追赶时髦、不乱提口号,始终在坚守本色的基础上稳中求进。仅此一点,就值得点赞。
  眼下,有关教育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使人无所适从,未经实践检验的花里胡哨的“经验”让人眼花缭乱。这使许多学校原本应该坚守的本色受到了冲击。我认为,每所学校不一定非得有特色,但本色绝不能丢失。保本色,就是在关爱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校长合理组织好校内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大家按教育规律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面对目前不少学校一味求“新”图“快”的浮躁心态,提出教育是朴素的,强调坚守本色,就是希望大家冷静下来,清醒一点,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好基础教育必须做好的事。正要给本文收尾,读到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动辄侈谈“教育创新”只能产生泡沫》一文,深有同感。我与他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他说得比我深奥。他文章的结束语值得大家记取,特抄录如下:“老老实实做教育,安安静静办学校,朴朴素素做教师,不是挺好吗?”
其他文献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有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本书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有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
期刊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是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精心设计、灵活实施的。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整个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格局,要想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转型,实现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新教育,会遇到来自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疑虑和阻力。我们真的能够让学生“淡化考试而赢得考试”吗?谁也不敢下定论,谁也拿不出现成的方案。但是,学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
“神奇小孩”的横空出世,无疑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说文解字》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西方认为,教育的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法国思想家
期刊
近段时间,很多“神奇小孩”的出现让我们深感“世界已经是你们的”:上海热播的“少年爱迪生”,有情有义的科学少年们用自己的爱、激情、创意与科学精神解决了一个个生活中的难题。但是,孩子们的这些成就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获得的,或者说不一定都是老师教会的。如今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学生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学习的路径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让学生学会求知才是王道。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
期刊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等.  曾经,新华社公布了新闻报道中禁用的一些词汇,其中,在社会生活类词语中主要规定的是报道中不能说满话,说极端的话。比如:
期刊
说到学校转型,也许是百家千言,各说一面,但归根结底,教师、课程、学生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我觉得,一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定制”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学校必须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改变。  拥抱未来,让理念在悄然间改变  未来并不遥远,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未来成为了“当下”的“将来进行时
期刊
2017年新春,一个爱读诗词、爱穿汉服,随身携带苏轼诗集,奉陆游为男神的16岁姑娘红遍大江南北。这个名叫武亦姝的姑娘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成为新一届擂主。她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的样子,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学霸代表!武亦姝的走红,源于她的诗词文化积淀,也源于她的淡定气质。  腹有诗书气
期刊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在《艺术与文化》一节中指出:“在课程中,一方面增加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 ,它还是学校艺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作为基石,这将会对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
期刊
前一段时间我在微信上阅读了一篇文章《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师做着家长该做的事,而家长却干着老师该干的活》,读完之后觉得不错,就习惯地分享到朋友圈。当我分享到朋友圈那一刻,也喻示着我对这篇文章观点的认可,转发之时附上一句“老师像老师,家长像家长,学生才能像学生。”事后有位已为人母的朋友在下面评论如下“我儿子的作业几乎都是我们家长改,唉……”看来这位朋友也感同身受,言虽完却意未尽。后来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思考
期刊
北京教育考试院11日披露,2017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在“考查内容”及“参考样题”等方面略有调整。此前201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考试说明》中首次增加“经典阅读”的要求,提出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经典”“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2017年对经典阅读的考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中国新闻网2017年1月11日报道)  这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