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应该有机整合,相互渗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渗透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操作训练之中。
一、在每节课的开始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的每节课都要操作计算机,因此在课堂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并且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也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二、在授课的每个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仅在每节课开始可以进行,在教学中也可以。一个人只有立志才能为祖国效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就要时刻不忘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信念。
在一节以“让我们向地震灾区的英雄们致意”为德育主题的信息技术课中,笔者通过“英雄事迹搜寻、卡片制作、卡片送英雄”三个情境,在引导学生复习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英雄事迹,加深学生对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具体地,本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是学会对信息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教师在课前安排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通过网络搜集“抗击地震灾区的英雄事迹”,并要求小组课前商议好赠送电子卡片的方案,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课上,教师首先进行关于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在听取小组搜集素材和拟定方案的汇报后,根据各小组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最终通过网络论坛发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卡片。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课后反映,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更是在“事迹报告会”和亲身体验的情境中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提升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而且在共同学习中促进了友谊。
三、通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网络德育
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虽然上面提到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但要真正让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作为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工作,就是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可告诉学生现阶段他们不能盲目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上网也必须是有一定的目标,比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和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参与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论坛,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警醒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入网上一些美丽的“陷阱”里,因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由暂时没有法律法规的有效调整和有关机构的有效监管,它带给人们信息的同时,网络陷阱数不胜数,防不胜防。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醒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小学生而言,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场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被“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个性化的中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革玛丽翁效应”。
总之,德育教育应该在教学每个环节都能起到作用,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
一、在每节课的开始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的每节课都要操作计算机,因此在课堂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并且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也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二、在授课的每个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仅在每节课开始可以进行,在教学中也可以。一个人只有立志才能为祖国效力。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就要时刻不忘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信念。
在一节以“让我们向地震灾区的英雄们致意”为德育主题的信息技术课中,笔者通过“英雄事迹搜寻、卡片制作、卡片送英雄”三个情境,在引导学生复习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英雄事迹,加深学生对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具体地,本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是学会对信息素材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教师在课前安排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通过网络搜集“抗击地震灾区的英雄事迹”,并要求小组课前商议好赠送电子卡片的方案,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课上,教师首先进行关于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的讲解,然后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在听取小组搜集素材和拟定方案的汇报后,根据各小组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最终通过网络论坛发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卡片。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课后反映,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更是在“事迹报告会”和亲身体验的情境中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提升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而且在共同学习中促进了友谊。
三、通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网络德育
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虽然上面提到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但要真正让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作为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工作,就是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可告诉学生现阶段他们不能盲目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上网也必须是有一定的目标,比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和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参与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论坛,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警醒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入网上一些美丽的“陷阱”里,因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由暂时没有法律法规的有效调整和有关机构的有效监管,它带给人们信息的同时,网络陷阱数不胜数,防不胜防。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醒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小学生而言,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场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被“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个性化的中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革玛丽翁效应”。
总之,德育教育应该在教学每个环节都能起到作用,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