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一个最重要的课题。目前,全国农村大多壮劳力进城打工,农业要快速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持。机播玉米就是其中之一,结合活水乡的实际情况,浅析机播玉米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 机播玉米;存在问题;应对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F326.11 文獻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6.044
机播玉米在全国平原地区玉米种植技术已相当成熟,也是农业部重点要求推广的项目,但高原地区的机播玉米发展并不理想,特别是云南省山区乡镇。笔者作为一个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努力寻找突破口,致力于农业发展。
1 地理自然条件概况
1.1 活水乡地貌概况
活水乡位于陆良县东部,曲靖南部,东经103°25′23〞~104°01′47〞,北纬25°0′56〞
~25°11′8〞,东与罗平县相连,西分别与陆良县三岔河镇、板桥镇接壤,南与陆良县龙海乡接壤、与师宗县相望,北与麒麟区毗邻。全乡国土面积202.35 km2,东西最大横距18 km,南北最大纵距15 km,乡内最高海拔为2 345.17 m,最低海拔1 856 m,平均海拔1 985 m,山脉南北走向,为喀斯特地貌,实属高原山区乡镇。全乡总耕地资源面积2.02万hm2,其中水田67 hm2,旱地2.01万hm2,总人口为25 562人,人均拥有耕地面积
0.79 hm2。活水乡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种植,玉米播种面积达0.73万hm2,是陆良县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机播玉米也就成为活水乡农业发展的重点推广项目。
1.2 活水机播玉米发展的现状
2008年以来,活水乡承担了农业部下达陆良县农业局机播玉米机械化生产试验推广项目,通过自动化机播玉米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机播面积一直拓展不开,但机播玉米好处让部分农民接受,看到了希望,主要如何解决机播玉米与雨季的时差问题及推广运用宣传等问题。
2 机播玉米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的缺乏
活水乡有一定水资源,小二型水库4座,总库容83万m3,小坝塘22座,总库容64万m3。作为山区乡镇的水资源尤其缺乏,生产用水大多靠田间小水窖或拉水浇灌,这样水资源阻碍玉米机播的推广与应用。
2.2 气候及地理条件的影响
活水山区地理条件相比陆良坝区乡镇较差,农业机械化生产环节较差,分户经营的土地使得大型机械作业面较窄,而且地间多石多林;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绝大部分地块都要靠雨季才能栽种作物,同时这些年春耕时有小雨后又大旱,使得机播后因雨水未透而导致作物种子发霉不发芽,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机播玉米机的推广难度。
2.3 机播玉米生产成本过高
玉米机播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对土地深耕和机耙,而且要浇灌机播的玉米,从而增加了生产投入,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比,就多出机耕和浇灌的费用。同时要改变机播玉米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上千亿资金,由于县乡财政资金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时间得不到改善和完善,紧靠农民投入,会加重农民的负担。
2.4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突出,机播玉米区域化难度大
活水乡人口除外出务工人员外,其他留守人员也不能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且人均土地较多,因机播成本过高而使传统生产习惯更能适合当前生产条件,很难做到玉米机播的区域化,也是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3 机播玉米的应对措施
3.1 长远推广的应对措施
第一,找准农业发展方向,利用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也是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国策。2007年以来,国家对农村和农业发展加大了投入,如医疗保险、危房改造、种粮补贴、购机补贴、中低产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等补贴项目的实施,逐步改变农村农业发展条件,但因资金过于分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旧缓慢,要集中资金优势,严格管理专项资金,统一部署,分重点分主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逐一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每一项农业基础实施项目落实好,发挥它在农业生产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加强土地整合,合理配置资源,改善机械化作业环境。土地资源整合就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建立一种以均衡利益为原则、持久公平的土地经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上,对农村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合理配置,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通过调整现有土地产权关系、生产关系,促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广袤的农村“路成框、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达到高产稳产农田要求,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大大地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治理荒地沙地、滩涂与坡地、改造中低产田、新增优质耕地等土地整理项目,有助于优化农地结构,把原来高低不平、缺少水利条件的土地规划整理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实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耕作现代化的路子。
第三,转变经营模式,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成千上万农村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农业生产规模过于狭小,面对社会商品化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产品质量与产品结构远远不能应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只有转变经营模式,走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和股份制农业等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业家庭经营制度融入到农业合作组织经济建设中来,即整合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又能解决农产品商品化,与市场接轨,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3.2 当前推广的应对措施
第一,掌握玉米机播技术,选择适宜地形推广。实现玉米机播就要考虑机播的条件,即地要直、要耙平、要松散,驶至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选择较好地块是实现机播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展示机播技术的成熟与成功,发现机播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懂科技抓大户,看经济抓能手,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新事物的诞生首先是在经济基础好、重科技的大户和致富能手中发展起来的,发挥大户和致富能手的带头作用,重视科技种田思想的改造,组织人民群众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计划、合理利用科技进行种田,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第三,观气候,算节令,抓机遇,找衔接。要实现山区玉米机播就把握播种节令期间的气候状况,凭借历年雨水经验和天氣预报算准雨水时间,抓住雨水来临的机遇,提前实施玉米机播,做到机播后,使雨水与机播有机衔接,保证种子发芽生长,不误农时,降低机播生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第四,讲宣传,做实验,看效益,重推广。任何一种新型机械的应用与推广,即要在群众中积极发起思想、技术等宣传,又要亲临现场组织玉米机播技术展示,让群众了解机播的好处——能节时、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才能使玉米机播技术落实到村到户。
第五,依靠政策,积极争取机播补助。农机部门与上级领导部门反映,争取优惠政策,给予基层农机单位或农机合作社或个人资金适当补贴,不仅要对积极支持农业机械推广的大户或致富能手给予适当补贴,又要整合地方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多多争取人民的支持,联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促进经销商合作,形成上下齐心合力搞好机播演示,把真正适宜农业生产的机械推广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轨道上来。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机播玉米;存在问题;应对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F326.11 文獻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6.044
机播玉米在全国平原地区玉米种植技术已相当成熟,也是农业部重点要求推广的项目,但高原地区的机播玉米发展并不理想,特别是云南省山区乡镇。笔者作为一个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努力寻找突破口,致力于农业发展。
1 地理自然条件概况
1.1 活水乡地貌概况
活水乡位于陆良县东部,曲靖南部,东经103°25′23〞~104°01′47〞,北纬25°0′56〞
~25°11′8〞,东与罗平县相连,西分别与陆良县三岔河镇、板桥镇接壤,南与陆良县龙海乡接壤、与师宗县相望,北与麒麟区毗邻。全乡国土面积202.35 km2,东西最大横距18 km,南北最大纵距15 km,乡内最高海拔为2 345.17 m,最低海拔1 856 m,平均海拔1 985 m,山脉南北走向,为喀斯特地貌,实属高原山区乡镇。全乡总耕地资源面积2.02万hm2,其中水田67 hm2,旱地2.01万hm2,总人口为25 562人,人均拥有耕地面积
0.79 hm2。活水乡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种植,玉米播种面积达0.73万hm2,是陆良县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机播玉米也就成为活水乡农业发展的重点推广项目。
1.2 活水机播玉米发展的现状
2008年以来,活水乡承担了农业部下达陆良县农业局机播玉米机械化生产试验推广项目,通过自动化机播玉米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机播面积一直拓展不开,但机播玉米好处让部分农民接受,看到了希望,主要如何解决机播玉米与雨季的时差问题及推广运用宣传等问题。
2 机播玉米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的缺乏
活水乡有一定水资源,小二型水库4座,总库容83万m3,小坝塘22座,总库容64万m3。作为山区乡镇的水资源尤其缺乏,生产用水大多靠田间小水窖或拉水浇灌,这样水资源阻碍玉米机播的推广与应用。
2.2 气候及地理条件的影响
活水山区地理条件相比陆良坝区乡镇较差,农业机械化生产环节较差,分户经营的土地使得大型机械作业面较窄,而且地间多石多林;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绝大部分地块都要靠雨季才能栽种作物,同时这些年春耕时有小雨后又大旱,使得机播后因雨水未透而导致作物种子发霉不发芽,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机播玉米机的推广难度。
2.3 机播玉米生产成本过高
玉米机播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对土地深耕和机耙,而且要浇灌机播的玉米,从而增加了生产投入,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比,就多出机耕和浇灌的费用。同时要改变机播玉米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上千亿资金,由于县乡财政资金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时间得不到改善和完善,紧靠农民投入,会加重农民的负担。
2.4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突出,机播玉米区域化难度大
活水乡人口除外出务工人员外,其他留守人员也不能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且人均土地较多,因机播成本过高而使传统生产习惯更能适合当前生产条件,很难做到玉米机播的区域化,也是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3 机播玉米的应对措施
3.1 长远推广的应对措施
第一,找准农业发展方向,利用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也是党和国家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国策。2007年以来,国家对农村和农业发展加大了投入,如医疗保险、危房改造、种粮补贴、购机补贴、中低产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等补贴项目的实施,逐步改变农村农业发展条件,但因资金过于分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旧缓慢,要集中资金优势,严格管理专项资金,统一部署,分重点分主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逐一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每一项农业基础实施项目落实好,发挥它在农业生产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加强土地整合,合理配置资源,改善机械化作业环境。土地资源整合就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建立一种以均衡利益为原则、持久公平的土地经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上,对农村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合理配置,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通过调整现有土地产权关系、生产关系,促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广袤的农村“路成框、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达到高产稳产农田要求,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大大地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治理荒地沙地、滩涂与坡地、改造中低产田、新增优质耕地等土地整理项目,有助于优化农地结构,把原来高低不平、缺少水利条件的土地规划整理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实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耕作现代化的路子。
第三,转变经营模式,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成千上万农村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农业生产规模过于狭小,面对社会商品化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产品质量与产品结构远远不能应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只有转变经营模式,走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和股份制农业等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业家庭经营制度融入到农业合作组织经济建设中来,即整合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又能解决农产品商品化,与市场接轨,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3.2 当前推广的应对措施
第一,掌握玉米机播技术,选择适宜地形推广。实现玉米机播就要考虑机播的条件,即地要直、要耙平、要松散,驶至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选择较好地块是实现机播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展示机播技术的成熟与成功,发现机播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懂科技抓大户,看经济抓能手,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新事物的诞生首先是在经济基础好、重科技的大户和致富能手中发展起来的,发挥大户和致富能手的带头作用,重视科技种田思想的改造,组织人民群众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计划、合理利用科技进行种田,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第三,观气候,算节令,抓机遇,找衔接。要实现山区玉米机播就把握播种节令期间的气候状况,凭借历年雨水经验和天氣预报算准雨水时间,抓住雨水来临的机遇,提前实施玉米机播,做到机播后,使雨水与机播有机衔接,保证种子发芽生长,不误农时,降低机播生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第四,讲宣传,做实验,看效益,重推广。任何一种新型机械的应用与推广,即要在群众中积极发起思想、技术等宣传,又要亲临现场组织玉米机播技术展示,让群众了解机播的好处——能节时、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才能使玉米机播技术落实到村到户。
第五,依靠政策,积极争取机播补助。农机部门与上级领导部门反映,争取优惠政策,给予基层农机单位或农机合作社或个人资金适当补贴,不仅要对积极支持农业机械推广的大户或致富能手给予适当补贴,又要整合地方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多多争取人民的支持,联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促进经销商合作,形成上下齐心合力搞好机播演示,把真正适宜农业生产的机械推广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轨道上来。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