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粤侨精神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对其展开研究与利用,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本文从分析粤侨精神中的德育内容出发,探讨了学校在传承粤侨精神形成德育文化特色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为一线德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粤侨精神;德育;特色
德是立身之本,文化是修养之源。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没有文化的德终究会有枯萎的一天。面对德育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南村侨联中学在全面客观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历史发展渊源,提出传承粤侨精神,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侨联文化的德育新路径,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已初见成效,形成了学校德育特色。
一、传承粤侨精神,构建侨联文化的背景
南村侨联中学始建于1988年,初期由海外华侨联合捐建,由此得名南村侨联中学。侨联是指由全国归侨、侨眷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前身是延安侨联和全国侨联筹委会。南村侨联中学的建立正得益于侨联的联合捐助,它承载了华侨精神尤其是粤地的华侨精神(粤侨),其本身就是华侨尤其是粤侨的精神结晶。它展现了华侨对故土的热爱,对家乡教育的支持,同时也让后人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爱国情怀。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当中发展起来的,也就不免留下时代刻下的烙印。
我们结合学校历史发展,通过大量收集华侨资料,尤其是为校捐资的华侨资料,整理提升出华侨文化的核心: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其中重点抓住粤侨精神的核心“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并依此提出将粤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侨联文化。
二、粤侨精神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爱乡的信念
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爱国主义是个人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华侨,他们当中很多人早已在国外生根,但为什么他们还要为祖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呢?这是因为他们爱中国,爱自己的家乡,即使身在他乡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孕育自己长大的那片土地。这种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信念,这种在华侨身上体现出来的浩然正气、爱国热情正是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国家观、爱国思想的极好素材,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的感召力。
2.敢为人先的精神
创新力,已成为强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尤其需要在学生时代就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华侨背井离乡,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在强手如云的国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拼敢搏是成功华侨的一个共同之处,这些奋斗事迹可以激励学生,这些创新精神可以影响学生。
3.海纳百川的气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有了宽大的胸怀,有了可以容纳万物的心,就不怕吃亏、乐于吃亏,就会在与人交往中重信用讲道理。粤侨,既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以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为要素的理性主义文化的影响。他们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融合各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些处世之道、办事风格都是值得初中生好好学习、认真领会。
三、传承粤侨精神,形成侨联德育文化特色
(一)强建设,重环境,丰富特色资源
1.解读核心理念,做好学校特色定位
我们从学校的历史文化出发,从学校发展现况出发,深入解读粤侨精神的核心“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将侨联文化特色定位如下:基本价值依据是“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和“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办学理念: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办学目标:弘扬粤侨精神,成为有区域文化影响力的品牌学校。育人目标:培育智慧与人格平衡、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融合的现代公民。校训:重信明义,敢为人先。校风:勤奋进取,开放包容。学风:自主乐学,合作善思。
2.优化硬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因此,在侨联中学,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侨联文化特色定位内容,对校园硬环境进行了重新规划,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形成侨联特色。在进入学校大门后的第一校道旁左边绿化处竖起一块文化石,刻上“阳光侨联”;右边绿化处增设一块石雕,刻上“勤劳进取、开放包容”。让学生每天一进入校园就能重温一遍校风,感受到阳光、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将两幢教学楼间的小花园改造为“粤侨园”,在里面新建“粤侨长廊”,建有李发、陈绍良、何贤等知名人士雕塑,彰显侨中人对粤侨文化的尊重。在办公楼、教学楼的外墙建文化墙,图文并茂,展现校训、学风、粤侨精神,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改造宣传栏,采用明亮的橙黄色作为主色调,寓意“阳光侨联,永远向前”。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营造特色班级文化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學校要求各班级围绕侨联文化提出本班特色,设计班级口号,并由学校统一制作班级牌(含班级口号)挂在教室门口。在每一个教室后面设有专栏,以供各班自主布置班级环境。如初三(1)班提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班级口号,并在课室宣传栏张贴了本班同学的优秀书法作品,作品内容大多以激励同学们勤奋进取的名言名句为主,班级内一物一景皆含心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同学们,这样的班级环境充分展现了他们朝中考这个目标敢拼敢搏、决不放弃的精神。
3.建设软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要将粤侨精神融合到学校德育中,需要载体,而教师和课程就是两个重要载体。我们一方面对全体教师展开专项培训,认真研究粤侨精神提出的背景、意义,学习领会侨联文化特色的内涵,解读构建侨联文化的方案,使全体教师更好地理顺侨联文化特色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另一方面组织专项小组,将收集到的有教育意义的华侨轶事、经典教育语录、学校发展历史等资料整理编写成册,形成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并在日常班会教学中使用,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宣扬粤侨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培养。目前学校已经有《南村乡韵》、《国际理解教育》、《侨联古今》、《侨联精神》、《读经诵典》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为教师组织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大德育,毓德行,形成特色教育
1.学科渗透,德育为先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又因年少缺少生活经验,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仍不全面。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应当做好他们的引路人,帮助他们不断修正一些不良想法和行为。育人先育德,所以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也不应仅限于班会课、德育课教学。全员德育,学科渗透是我校提出的德育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寻找德育切入点,将粤侨精神的核心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全员皆德育之兵,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引领全体学生形成爱国爱乡、敢为人先的精神。例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将“念祖爱乡,重信明义”作为重点渗透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研究民族历史、探索河流山川地形地貌的过程中,在诵读威名远扬的英雄豪杰故事中,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不斷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组则将“敢为人先,海纳百川”作为重点渗透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资料,介绍科学史中定理定律被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的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与变数,唯有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采用精诚合作的做法才能增加成功的几率。
2.利用班会开展主题教育
在《立足侨联文化,开展文化德育——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文化德育初探》课题的引领下,推行“粤侨精神,侨联文化”特色主题班会课,由上而下传递粤侨精神的精髓。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传承“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的粤侨精神,如何才能避免喊口号走形式,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粤侨精神,并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呢?组织开展班会课系列主题教育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确立与粤侨精神相对应的主题教育模块(见表1),每一个模块再细分四个小主题,逐月进行主题教育。如,“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细分为“爱国名人事迹分享”、“爱国主义歌曲进校园”、“厉害了,我的国”、“我的爱国实际行动”四个小主题,采用讲故事、做手抄报、唱爱国曲、观爱国电影等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多形式,齐参与,开展特色体验
1.开设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对道德规范的更好理解,为此我校坚持“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的做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从“说教式德育”向“体验式德育”转变,从依靠“外在刺激”向“内在自省”转变,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受到侨联文化的熏陶,不断修正自身行为习惯,做一个阳光侨联少年。
社团活动是大受学生青睐的实践体验之一。学校在每周四下午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开设了明义辩论社、侨联舞蹈社、七巧手工社、玩转数学社、快乐悦读社、厨艺分享社、地图绘制社等各种各样的社团。每个社团都有专门负责指导的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握主方向,对社团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引,社团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则主要由学生负责。明义辩论社,学生在一场场争锋相对、妙语连珠的辩论赛中明辨是非、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侨联舞蹈社,学生在艰苦的基本功训练中,在舞蹈创编过程中,深刻领会勤劳进取、团队合作的深层含义。玩转数学社,学生翱翔在奇妙的数学世界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开展文化活动,引领校园正气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我校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感知,自我成长,在校园内形成一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风气。
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国学经典,在《论语》中学习为人之仁、为学之道,养成温良谦让的美德;在《老子》中学习天人关系的真谛,掌握相辅相成的规律;在《孟子》中学习浩然之气,做世间大丈夫。
举行“阳光侨联艺术节”,提供舞台,让全校各班都能展演班级文化,增强集体荣誉感。开展“读好书,明道理”读书节活动,通过“自己读一本好书,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引领全体同学主动读书,吸允百家文化精华,感受海纳百川式阅读带来的快乐,并在阅读中修身明理。
五四青年节组织全校性的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让同学们接受爱国主义洗礼,立下鸿鹄之志。举行班际辩论赛,学生从收集论证资料到形成辩论稿,从阐明自身观点到辩驳对方,都是与队友携手同行,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与意识,提高逻辑思考能力。
举行诸如“感恩华侨”、“阳光侨联,永远向前”、 “侨中精神,众志成城”、“我包容我快乐”等主题演讲比赛,台上选手激情昂扬、精妙绝伦的演讲让我们为其拍案叫绝,台下观赛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3.投身志愿服务,分享施与的快乐
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所有共青团员都是志愿者,同时欢迎其他同学报名参加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受了华侨捐资建校之恩,理应主动回馈社会、服务他人。志愿者们每周固定时间到附近的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卫生,陪他们聊天,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当老人家的“好孙子”。周五下午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大规模的行动——环境保护行动,志愿者们分成若干小组,走访学校附件的村落,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方法。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快乐与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大工程,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可能在我们经过几番艰辛努力后仍不能取得满意成效,但我们不能忘记初心,需继续坚守阵地。我校结合侨联学校特有文化底蕴,将粤侨精神融入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可以带来学校德育工作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邵江.将地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创新实践[J].创新时代,2017(2).
[2]朱向军.寓德育教育于传统文化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2(3).
[3]黄河.关于学校侨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J].华夏教师,2017(04).
[4]王讲春.文化润泽心灵,体验促进成长[J].广东教育,2012(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
关键词:粤侨精神;德育;特色
德是立身之本,文化是修养之源。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没有文化的德终究会有枯萎的一天。面对德育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南村侨联中学在全面客观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历史发展渊源,提出传承粤侨精神,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侨联文化的德育新路径,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已初见成效,形成了学校德育特色。
一、传承粤侨精神,构建侨联文化的背景
南村侨联中学始建于1988年,初期由海外华侨联合捐建,由此得名南村侨联中学。侨联是指由全国归侨、侨眷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前身是延安侨联和全国侨联筹委会。南村侨联中学的建立正得益于侨联的联合捐助,它承载了华侨精神尤其是粤地的华侨精神(粤侨),其本身就是华侨尤其是粤侨的精神结晶。它展现了华侨对故土的热爱,对家乡教育的支持,同时也让后人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爱国情怀。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当中发展起来的,也就不免留下时代刻下的烙印。
我们结合学校历史发展,通过大量收集华侨资料,尤其是为校捐资的华侨资料,整理提升出华侨文化的核心: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其中重点抓住粤侨精神的核心“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并依此提出将粤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侨联文化。
二、粤侨精神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爱乡的信念
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爱国主义是个人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华侨,他们当中很多人早已在国外生根,但为什么他们还要为祖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呢?这是因为他们爱中国,爱自己的家乡,即使身在他乡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孕育自己长大的那片土地。这种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信念,这种在华侨身上体现出来的浩然正气、爱国热情正是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国家观、爱国思想的极好素材,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的感召力。
2.敢为人先的精神
创新力,已成为强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尤其需要在学生时代就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华侨背井离乡,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在强手如云的国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拼敢搏是成功华侨的一个共同之处,这些奋斗事迹可以激励学生,这些创新精神可以影响学生。
3.海纳百川的气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有了宽大的胸怀,有了可以容纳万物的心,就不怕吃亏、乐于吃亏,就会在与人交往中重信用讲道理。粤侨,既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以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为要素的理性主义文化的影响。他们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融合各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些处世之道、办事风格都是值得初中生好好学习、认真领会。
三、传承粤侨精神,形成侨联德育文化特色
(一)强建设,重环境,丰富特色资源
1.解读核心理念,做好学校特色定位
我们从学校的历史文化出发,从学校发展现况出发,深入解读粤侨精神的核心“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将侨联文化特色定位如下:基本价值依据是“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和“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办学理念: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办学目标:弘扬粤侨精神,成为有区域文化影响力的品牌学校。育人目标:培育智慧与人格平衡、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融合的现代公民。校训:重信明义,敢为人先。校风:勤奋进取,开放包容。学风:自主乐学,合作善思。
2.优化硬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因此,在侨联中学,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侨联文化特色定位内容,对校园硬环境进行了重新规划,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形成侨联特色。在进入学校大门后的第一校道旁左边绿化处竖起一块文化石,刻上“阳光侨联”;右边绿化处增设一块石雕,刻上“勤劳进取、开放包容”。让学生每天一进入校园就能重温一遍校风,感受到阳光、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将两幢教学楼间的小花园改造为“粤侨园”,在里面新建“粤侨长廊”,建有李发、陈绍良、何贤等知名人士雕塑,彰显侨中人对粤侨文化的尊重。在办公楼、教学楼的外墙建文化墙,图文并茂,展现校训、学风、粤侨精神,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改造宣传栏,采用明亮的橙黄色作为主色调,寓意“阳光侨联,永远向前”。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营造特色班级文化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學校要求各班级围绕侨联文化提出本班特色,设计班级口号,并由学校统一制作班级牌(含班级口号)挂在教室门口。在每一个教室后面设有专栏,以供各班自主布置班级环境。如初三(1)班提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班级口号,并在课室宣传栏张贴了本班同学的优秀书法作品,作品内容大多以激励同学们勤奋进取的名言名句为主,班级内一物一景皆含心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同学们,这样的班级环境充分展现了他们朝中考这个目标敢拼敢搏、决不放弃的精神。
3.建设软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要将粤侨精神融合到学校德育中,需要载体,而教师和课程就是两个重要载体。我们一方面对全体教师展开专项培训,认真研究粤侨精神提出的背景、意义,学习领会侨联文化特色的内涵,解读构建侨联文化的方案,使全体教师更好地理顺侨联文化特色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另一方面组织专项小组,将收集到的有教育意义的华侨轶事、经典教育语录、学校发展历史等资料整理编写成册,形成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并在日常班会教学中使用,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宣扬粤侨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培养。目前学校已经有《南村乡韵》、《国际理解教育》、《侨联古今》、《侨联精神》、《读经诵典》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为教师组织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大德育,毓德行,形成特色教育
1.学科渗透,德育为先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又因年少缺少生活经验,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仍不全面。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应当做好他们的引路人,帮助他们不断修正一些不良想法和行为。育人先育德,所以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也不应仅限于班会课、德育课教学。全员德育,学科渗透是我校提出的德育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寻找德育切入点,将粤侨精神的核心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全员皆德育之兵,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引领全体学生形成爱国爱乡、敢为人先的精神。例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将“念祖爱乡,重信明义”作为重点渗透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研究民族历史、探索河流山川地形地貌的过程中,在诵读威名远扬的英雄豪杰故事中,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不斷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组则将“敢为人先,海纳百川”作为重点渗透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资料,介绍科学史中定理定律被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的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与变数,唯有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采用精诚合作的做法才能增加成功的几率。
2.利用班会开展主题教育
在《立足侨联文化,开展文化德育——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文化德育初探》课题的引领下,推行“粤侨精神,侨联文化”特色主题班会课,由上而下传递粤侨精神的精髓。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传承“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的粤侨精神,如何才能避免喊口号走形式,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粤侨精神,并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呢?组织开展班会课系列主题教育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确立与粤侨精神相对应的主题教育模块(见表1),每一个模块再细分四个小主题,逐月进行主题教育。如,“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细分为“爱国名人事迹分享”、“爱国主义歌曲进校园”、“厉害了,我的国”、“我的爱国实际行动”四个小主题,采用讲故事、做手抄报、唱爱国曲、观爱国电影等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多形式,齐参与,开展特色体验
1.开设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对道德规范的更好理解,为此我校坚持“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的做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从“说教式德育”向“体验式德育”转变,从依靠“外在刺激”向“内在自省”转变,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受到侨联文化的熏陶,不断修正自身行为习惯,做一个阳光侨联少年。
社团活动是大受学生青睐的实践体验之一。学校在每周四下午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开设了明义辩论社、侨联舞蹈社、七巧手工社、玩转数学社、快乐悦读社、厨艺分享社、地图绘制社等各种各样的社团。每个社团都有专门负责指导的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握主方向,对社团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引,社团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则主要由学生负责。明义辩论社,学生在一场场争锋相对、妙语连珠的辩论赛中明辨是非、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侨联舞蹈社,学生在艰苦的基本功训练中,在舞蹈创编过程中,深刻领会勤劳进取、团队合作的深层含义。玩转数学社,学生翱翔在奇妙的数学世界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开展文化活动,引领校园正气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我校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感知,自我成长,在校园内形成一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风气。
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国学经典,在《论语》中学习为人之仁、为学之道,养成温良谦让的美德;在《老子》中学习天人关系的真谛,掌握相辅相成的规律;在《孟子》中学习浩然之气,做世间大丈夫。
举行“阳光侨联艺术节”,提供舞台,让全校各班都能展演班级文化,增强集体荣誉感。开展“读好书,明道理”读书节活动,通过“自己读一本好书,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引领全体同学主动读书,吸允百家文化精华,感受海纳百川式阅读带来的快乐,并在阅读中修身明理。
五四青年节组织全校性的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让同学们接受爱国主义洗礼,立下鸿鹄之志。举行班际辩论赛,学生从收集论证资料到形成辩论稿,从阐明自身观点到辩驳对方,都是与队友携手同行,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与意识,提高逻辑思考能力。
举行诸如“感恩华侨”、“阳光侨联,永远向前”、 “侨中精神,众志成城”、“我包容我快乐”等主题演讲比赛,台上选手激情昂扬、精妙绝伦的演讲让我们为其拍案叫绝,台下观赛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3.投身志愿服务,分享施与的快乐
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所有共青团员都是志愿者,同时欢迎其他同学报名参加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受了华侨捐资建校之恩,理应主动回馈社会、服务他人。志愿者们每周固定时间到附近的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卫生,陪他们聊天,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当老人家的“好孙子”。周五下午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大规模的行动——环境保护行动,志愿者们分成若干小组,走访学校附件的村落,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方法。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快乐与成长。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大工程,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可能在我们经过几番艰辛努力后仍不能取得满意成效,但我们不能忘记初心,需继续坚守阵地。我校结合侨联学校特有文化底蕴,将粤侨精神融入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可以带来学校德育工作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邵江.将地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创新实践[J].创新时代,2017(2).
[2]朱向军.寓德育教育于传统文化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2(3).
[3]黄河.关于学校侨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J].华夏教师,2017(04).
[4]王讲春.文化润泽心灵,体验促进成长[J].广东教育,2012(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