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光,我回到了阔别28年的老厂——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以下称兰铀公司)。我在这里工作了22年,可以说这是我成长、成熟、成家的地方,是我日后成事、成人的基石,也是我人生第一个大舞台。感恩之心、怀旧之情交融在一起,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她。
为确保安全,在通向厂区的黄河老铁桥旁边,正在架设一座新桥,今后与通往西域的“道口立交”交相辉映,定会给这座年过五旬的核园添色不少。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一道风景线——厂风依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孕育形成的“艰苦创业,爱惜人才,崇尚文化,干群和谐”的厂风依旧回荡在母亲河旁。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关怀与重托,中央领导的指不、批不,牢牢记在心里。这是他们的动力和能量所在。
朴素之风
在办公楼里,朱纪总经理向我们介绍了工厂发展的概况。这座上世纪60年代建起的办公楼依旧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枣树林中,不同以往的只是已被粉刷一新。如今产量翻了几番的兰铀公司,厂部还在那儿办公,还在那儿接待客人,包括中央领导。游子归来,相比之下,似乎感觉厂区有点小,有点不够时尚,但却格外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参加的厂务会、办公会、调度会。会议室的一边是行政领导办公室,另一边是技术与管理的参谋部。兰铀人半开玩笑地说:办公空间小了,职工活动地方就大了,干部之间的距离就小了,说话办事显得更方便、更快捷,效率也就更高了。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我。可不是吗?他们在福利区建起了大广场,清晨,职工三五成群在那儿晨练、跳舞,午后,一群群老职工在长廊中下棋,旱冰场、俱乐部环绕其中。
中午,我们在职工食堂就餐,因参观厂区耽误了时间,食堂里的几位炊事员一直在等着我们。我们万分歉意的表示让你们久等了,影响了你们的休息,他们连声说:“没事,没事,平时厂领导和一些加班的职工也经常这个时候米。”这时我才得知厂领导每天和职工一起排队就餐。于是,我对办公室陈主任说:“你可要把热菜、热饭留好,否则厂领导和一些骨干职工老吃凉的、剩的,他们的身体垮了,我们工厂怎么谋发展啊!”
惜才之风
在同生产一线的领导和职工进行座谈时,我围绕核工业创业故事做了发言。会后,我去看望了几位老同事、老领导。首先见到的是我的老校友周济人。他是兰铀临界安全第一人,曾在著名科学家彭桓武院士、黄祖洽院士、阮可强院士和施贵勤同志的指导下,为兰铀的临界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刻苦钻研、一辈子献身铀浓缩事业,被评为研究员级高工,未曾担任行政职务。1997年退休,退休工资850元。当时他返聘工作时,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带好徒弟,至于退休金,只觉得将来能升到1000元以上就满足了。他的心态始终是那样平和。当然,兰铀公司始终保持着建厂初期的老传统——惜才如命,把技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优先照顾。那年分配住房时,除厂领导之外,首先请他挑选住房。现在他住着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非常满足,对事业、对生活充满信心。
我无意间问道:“现在欢迎新大学生还是像以前那样领导班子全都到场吗?”他们说:“还是那样,不仅如此,我们还新盖了大学生公寓。这两年事业飞速发展,兰铀公司迎来了不少重点大学包括清华的学生。”半个世纪过去了,兰铀公司昔日的专家楼、技术楼已经不复存在了,但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厂风依然洋溢在工厂的上上下下。
接着又见到的是刘晓波。他曾成功提取了共和国第一瓶高浓铀产品。他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收编了他创作的330首诗的《诗集》,另一本是他的《往事回顾》。他边翻边说:“这里面还提到了你呢!”原来就是李鹏总理来厂那一年,中核总机关和兰铀公司上下为争取新项目而开展工作的情况。我感谢他不忘旧情,也敬佩他退休后还不辞辛劳地把这些有价值的材料整理后写下来。
和谐之风
走进俱乐部,工会张继文主席送我一本《兰铀公司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其中美术作品既有浓墨重彩的工笔花鸟又有干湿浓淡的写意山水;书法作品既有结构稳健的楷隶,又有线条流畅的行草;摄影作品真实反映了大西北美丽山川和民族风情,不少作品都参加过全国、甘肃省书画摄影展,并多次获奖,原党委书记徐河聚的篆刻作品更是名扬金城。张主席向我介绍,近年来,公司职工还开展了采集黄河奇石活动,有的收藏了非常精美昂贵的奇石,有的被推选为地区奇石珍品。这些都充分显不了职工文化生活不断推陈出新。在这样的氛围中,工厂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挂在人流密集的俱乐部房顶上,落实在职工的行动中,作为兰铀公司企业文化的起点和源泉。
从工会主席那儿,我还了解到兰铀公司的民主管理、干群关系搞得也很好,称得上“干群和谐、家庭和睦”。他向我介绍了厂里“三刘一靳”(职工刘红梅、刘彩萍、刘玉萍和厂街道办靳玉梅)好媳妇的故事。其中的刘玉萍曾说:“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这话说得既有哲理,又使我脑海中立即映现出一副和谐的图景,那就是“上班是个好职工,回家是个好儿女”,而这也是兰铀人的写照吧。
在兰州市,我们还看望了老厂长谷镇山。他曾是原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的秘书。促膝而谈,我们回顾了核工业以及兰铀公司的创业史。他说袁部长调离核工业较早,所以年轻一代对他了解甚少。袁部长是实现原子弹爆炸两年规划的制定者之一,也是积极的推进者和实施者,为我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1961年1月,他到兰铀公司长期蹲点,并摸清了“家底”。通过调研,他对气体扩散厂的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进行了总结,概括为“五性”、“五度”、“五大连续”、“五大保证”,使后来者能顺应特点,掌握要领,为顺利投产、保证安全打下了基础。
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使我感悟到,当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当初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正如首任厂长王介福所说:“兰铀工程的建成,即使是为工程搬运过物料的小毛驴,也要给它戴红花。”
为确保安全,在通向厂区的黄河老铁桥旁边,正在架设一座新桥,今后与通往西域的“道口立交”交相辉映,定会给这座年过五旬的核园添色不少。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一道风景线——厂风依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孕育形成的“艰苦创业,爱惜人才,崇尚文化,干群和谐”的厂风依旧回荡在母亲河旁。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关怀与重托,中央领导的指不、批不,牢牢记在心里。这是他们的动力和能量所在。
朴素之风
在办公楼里,朱纪总经理向我们介绍了工厂发展的概况。这座上世纪60年代建起的办公楼依旧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枣树林中,不同以往的只是已被粉刷一新。如今产量翻了几番的兰铀公司,厂部还在那儿办公,还在那儿接待客人,包括中央领导。游子归来,相比之下,似乎感觉厂区有点小,有点不够时尚,但却格外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参加的厂务会、办公会、调度会。会议室的一边是行政领导办公室,另一边是技术与管理的参谋部。兰铀人半开玩笑地说:办公空间小了,职工活动地方就大了,干部之间的距离就小了,说话办事显得更方便、更快捷,效率也就更高了。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我。可不是吗?他们在福利区建起了大广场,清晨,职工三五成群在那儿晨练、跳舞,午后,一群群老职工在长廊中下棋,旱冰场、俱乐部环绕其中。
中午,我们在职工食堂就餐,因参观厂区耽误了时间,食堂里的几位炊事员一直在等着我们。我们万分歉意的表示让你们久等了,影响了你们的休息,他们连声说:“没事,没事,平时厂领导和一些加班的职工也经常这个时候米。”这时我才得知厂领导每天和职工一起排队就餐。于是,我对办公室陈主任说:“你可要把热菜、热饭留好,否则厂领导和一些骨干职工老吃凉的、剩的,他们的身体垮了,我们工厂怎么谋发展啊!”
惜才之风
在同生产一线的领导和职工进行座谈时,我围绕核工业创业故事做了发言。会后,我去看望了几位老同事、老领导。首先见到的是我的老校友周济人。他是兰铀临界安全第一人,曾在著名科学家彭桓武院士、黄祖洽院士、阮可强院士和施贵勤同志的指导下,为兰铀的临界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刻苦钻研、一辈子献身铀浓缩事业,被评为研究员级高工,未曾担任行政职务。1997年退休,退休工资850元。当时他返聘工作时,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带好徒弟,至于退休金,只觉得将来能升到1000元以上就满足了。他的心态始终是那样平和。当然,兰铀公司始终保持着建厂初期的老传统——惜才如命,把技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优先照顾。那年分配住房时,除厂领导之外,首先请他挑选住房。现在他住着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非常满足,对事业、对生活充满信心。
我无意间问道:“现在欢迎新大学生还是像以前那样领导班子全都到场吗?”他们说:“还是那样,不仅如此,我们还新盖了大学生公寓。这两年事业飞速发展,兰铀公司迎来了不少重点大学包括清华的学生。”半个世纪过去了,兰铀公司昔日的专家楼、技术楼已经不复存在了,但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厂风依然洋溢在工厂的上上下下。
接着又见到的是刘晓波。他曾成功提取了共和国第一瓶高浓铀产品。他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收编了他创作的330首诗的《诗集》,另一本是他的《往事回顾》。他边翻边说:“这里面还提到了你呢!”原来就是李鹏总理来厂那一年,中核总机关和兰铀公司上下为争取新项目而开展工作的情况。我感谢他不忘旧情,也敬佩他退休后还不辞辛劳地把这些有价值的材料整理后写下来。
和谐之风
走进俱乐部,工会张继文主席送我一本《兰铀公司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其中美术作品既有浓墨重彩的工笔花鸟又有干湿浓淡的写意山水;书法作品既有结构稳健的楷隶,又有线条流畅的行草;摄影作品真实反映了大西北美丽山川和民族风情,不少作品都参加过全国、甘肃省书画摄影展,并多次获奖,原党委书记徐河聚的篆刻作品更是名扬金城。张主席向我介绍,近年来,公司职工还开展了采集黄河奇石活动,有的收藏了非常精美昂贵的奇石,有的被推选为地区奇石珍品。这些都充分显不了职工文化生活不断推陈出新。在这样的氛围中,工厂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挂在人流密集的俱乐部房顶上,落实在职工的行动中,作为兰铀公司企业文化的起点和源泉。
从工会主席那儿,我还了解到兰铀公司的民主管理、干群关系搞得也很好,称得上“干群和谐、家庭和睦”。他向我介绍了厂里“三刘一靳”(职工刘红梅、刘彩萍、刘玉萍和厂街道办靳玉梅)好媳妇的故事。其中的刘玉萍曾说:“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这话说得既有哲理,又使我脑海中立即映现出一副和谐的图景,那就是“上班是个好职工,回家是个好儿女”,而这也是兰铀人的写照吧。
在兰州市,我们还看望了老厂长谷镇山。他曾是原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的秘书。促膝而谈,我们回顾了核工业以及兰铀公司的创业史。他说袁部长调离核工业较早,所以年轻一代对他了解甚少。袁部长是实现原子弹爆炸两年规划的制定者之一,也是积极的推进者和实施者,为我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1961年1月,他到兰铀公司长期蹲点,并摸清了“家底”。通过调研,他对气体扩散厂的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进行了总结,概括为“五性”、“五度”、“五大连续”、“五大保证”,使后来者能顺应特点,掌握要领,为顺利投产、保证安全打下了基础。
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使我感悟到,当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当初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正如首任厂长王介福所说:“兰铀工程的建成,即使是为工程搬运过物料的小毛驴,也要给它戴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