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案例背景
2016年4月,學校要求教研组上一节优秀青年教师展示课。按照初二年级正常教学进度,我准备以《VB赋值语句与函数》一课为内容,针对初二学生情况及VB教学特点,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所谓讲练结合法,就是将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下统一起来,二者有机协调,互相促进,积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设计的讲练结合是教师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学生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做精讲分析。但这种方法对初二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我考虑带着实例讲理论,然后针对目标设计实践程序,再推动学生一步步完成范例程序,真正让他们学习到该如何编程。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基础任务和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提高任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自主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其更加深度地理解和学习。讲练结合法的突出优点是教师步步讲授分析,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能够直接针对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虽然讲练结合法是一个看似有些老套的教学模式,但是很适合初二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当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 策略分析
《VB赋值语句与函数》一课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认识“VB赋值语句”,学习“常量”和“变量”,再带着学生完成“总评测试器V1.0”,体验程序一般处理信息过程,了解程序编写的基础知识,动手尝试编写“总评计算器V1.0”。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带着学生学习函数知识,再利用所学的Inputbox函数完善、改进小程序“总评计算器V2.0”。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环环相套,紧凑简洁,知识成螺旋上升结构,使学生打破对程序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最后,教师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请学生完成巩固任务,当任务中出现label变化时,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选择结构IF语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 案例描述
1.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接触了简单的程序设计,了解了程序的顺序结构。今天我们重点学习VB赋值语句与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快速地把学生拉入课堂,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概念学习
(1)认识VB赋值语句
格式:let 变量名 = 表达式
功能:将“=”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赋值号,有方向。
举例说明:
let x=4 : let y=“begin”
let s= (a b)*h/2
let 可以省略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剖析,实例分析,讲解VB赋值语句,让学生容易理解。
(2)学学“常量与变量”
常量是指具体的数据,它们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变量在程序运行中,其值可以发生变化的量。例如,读程序,写结果:
Let x=8
Let y=x 2
text1.text=y
程序输出结果为:10
师:变量就是在程序中会发生变化的量,可以重复对变量进行赋值,当赋予新的数据后,原来的数据将被替代。
设计意图:通过赋值号自然过渡到变量与常量的基本概念,结合数学课本中刚学习的关于变量与常量的知识点,理解抽象概念。
3.学以致用:编写总评计算器V1.0
规则:总评=平时成绩×0.3 期中成绩×0.3 期末成绩×0.4。
解读:前3个textbox分别作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信息。
输入的对象框第四个textbox作为信息输出对象。
①思考:如图1这个程序如何执行的?(运行—输入成绩—总评计算—输出成绩—结束)
设计意图:初二学生还没有关于编程的概念,要不断地强化其编程思想。
②读一读:写程序先从读程序开始(如图2)。
设计意图:学生刚进入程序世界,突然给个任务是无法上手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程序,让其尝试自主翻译,增加其对程序代码的直观认识。
③基本任务:“试一试”请编写“总评”计算器V1.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懂程序的前提下,跟着编写程序,尝试探索,进入教师预设的目标中。
4.用能促学
师:如果每人的平时成绩由3次成绩平均而得,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函数是事先编好的实现某个功能的程序,集成在软件中,用户无须自己编写,直接调用该函数名即可,下页表简要介绍了VB中的常用函数。
这里重点学习inputbox()函数,它的功能为:实现弹出一个对话框,等待键盘输入信息;语法为:inputbox(“提示文字”);inputbox()输入的信息是字符。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自然引入函数知识点,重点讲解inputbox函数,鼓励思考如何利用所学函数知识来改进“总评”计算器程序。
根据刚才所学的函数知识,教师改进总评计算器,完成2.0版本。
师:(当然改进方法不是唯一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改进后的程序(如图3)。
学生改一改,在总评计算器V1.0版的基础上修改代码,制作V2.0版本程序。
教师巡视辅导,集中纠错,学生自主操作。
5.巩固任务
师:请大家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制作BMI健康值测试器(如下页图4)。
要求:使用Val()函数将字符转换为数值参与计算;使用inputbox()函数输入身高和体重;使用int()函数进行保留1位小数的处理。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探索、实践,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本节课知识。
6.衔接与拓展
师:同学们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程序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在巩固任务完成时,有的同学可能在思考,当测试结果出来后,下面就会多了一行评价(教师展示其中的奥秘),这个是如何处理的呢?这将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结构IF语句。
设计意图:知识的衔接与延续更有助于进一步学习。
● 案例反思
1.课后反思
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会觉得上好一节信息技术公开课不容易,因为要面临许多问题:如何新颖地导入?如何设置情境?设置什么样的目标?使用什么素材?如何层层拔高?如何反馈?……也许信息技术课确实应该展示高技术的一面,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针对什么样的知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于是,我采用了讲练结合法,突出教师步步讲授、分析,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这虽然是一个老套的教学模式,但在大多数初二学生都不了解程序设计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显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学生上手快,跟进紧密,而且能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关注点
长期以来,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是非常关注教学中的衔接与延续,每一节课教完就行,下节课上什么下节课再说,有的学生一进机房上课就会问:“老师,我们今天学什么?”这提醒了我知识需要延续,一定要为下一节课设置衔接的铺垫环节,每一堂课不能像“铁路警察只管一段”。教学的衔接能使知识具有延续性,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如衔接。
2016年4月,學校要求教研组上一节优秀青年教师展示课。按照初二年级正常教学进度,我准备以《VB赋值语句与函数》一课为内容,针对初二学生情况及VB教学特点,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所谓讲练结合法,就是将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下统一起来,二者有机协调,互相促进,积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设计的讲练结合是教师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学生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做精讲分析。但这种方法对初二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我考虑带着实例讲理论,然后针对目标设计实践程序,再推动学生一步步完成范例程序,真正让他们学习到该如何编程。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基础任务和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提高任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自主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其更加深度地理解和学习。讲练结合法的突出优点是教师步步讲授分析,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能够直接针对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虽然讲练结合法是一个看似有些老套的教学模式,但是很适合初二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当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 策略分析
《VB赋值语句与函数》一课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认识“VB赋值语句”,学习“常量”和“变量”,再带着学生完成“总评测试器V1.0”,体验程序一般处理信息过程,了解程序编写的基础知识,动手尝试编写“总评计算器V1.0”。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带着学生学习函数知识,再利用所学的Inputbox函数完善、改进小程序“总评计算器V2.0”。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环环相套,紧凑简洁,知识成螺旋上升结构,使学生打破对程序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最后,教师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请学生完成巩固任务,当任务中出现label变化时,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选择结构IF语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 案例描述
1.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接触了简单的程序设计,了解了程序的顺序结构。今天我们重点学习VB赋值语句与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快速地把学生拉入课堂,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概念学习
(1)认识VB赋值语句
格式:let 变量名 = 表达式
功能:将“=”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赋值号,有方向。
举例说明:
let x=4 : let y=“begin”
let s= (a b)*h/2
let 可以省略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剖析,实例分析,讲解VB赋值语句,让学生容易理解。
(2)学学“常量与变量”
常量是指具体的数据,它们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变量在程序运行中,其值可以发生变化的量。例如,读程序,写结果:
Let x=8
Let y=x 2
text1.text=y
程序输出结果为:10
师:变量就是在程序中会发生变化的量,可以重复对变量进行赋值,当赋予新的数据后,原来的数据将被替代。
设计意图:通过赋值号自然过渡到变量与常量的基本概念,结合数学课本中刚学习的关于变量与常量的知识点,理解抽象概念。
3.学以致用:编写总评计算器V1.0
规则:总评=平时成绩×0.3 期中成绩×0.3 期末成绩×0.4。
解读:前3个textbox分别作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信息。
输入的对象框第四个textbox作为信息输出对象。
①思考:如图1这个程序如何执行的?(运行—输入成绩—总评计算—输出成绩—结束)
设计意图:初二学生还没有关于编程的概念,要不断地强化其编程思想。
②读一读:写程序先从读程序开始(如图2)。
设计意图:学生刚进入程序世界,突然给个任务是无法上手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程序,让其尝试自主翻译,增加其对程序代码的直观认识。
③基本任务:“试一试”请编写“总评”计算器V1.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懂程序的前提下,跟着编写程序,尝试探索,进入教师预设的目标中。
4.用能促学
师:如果每人的平时成绩由3次成绩平均而得,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函数是事先编好的实现某个功能的程序,集成在软件中,用户无须自己编写,直接调用该函数名即可,下页表简要介绍了VB中的常用函数。
这里重点学习inputbox()函数,它的功能为:实现弹出一个对话框,等待键盘输入信息;语法为:inputbox(“提示文字”);inputbox()输入的信息是字符。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自然引入函数知识点,重点讲解inputbox函数,鼓励思考如何利用所学函数知识来改进“总评”计算器程序。
根据刚才所学的函数知识,教师改进总评计算器,完成2.0版本。
师:(当然改进方法不是唯一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改进后的程序(如图3)。
学生改一改,在总评计算器V1.0版的基础上修改代码,制作V2.0版本程序。
教师巡视辅导,集中纠错,学生自主操作。
5.巩固任务
师:请大家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制作BMI健康值测试器(如下页图4)。
要求:使用Val()函数将字符转换为数值参与计算;使用inputbox()函数输入身高和体重;使用int()函数进行保留1位小数的处理。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探索、实践,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本节课知识。
6.衔接与拓展
师:同学们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程序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在巩固任务完成时,有的同学可能在思考,当测试结果出来后,下面就会多了一行评价(教师展示其中的奥秘),这个是如何处理的呢?这将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结构IF语句。
设计意图:知识的衔接与延续更有助于进一步学习。
● 案例反思
1.课后反思
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会觉得上好一节信息技术公开课不容易,因为要面临许多问题:如何新颖地导入?如何设置情境?设置什么样的目标?使用什么素材?如何层层拔高?如何反馈?……也许信息技术课确实应该展示高技术的一面,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针对什么样的知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于是,我采用了讲练结合法,突出教师步步讲授、分析,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这虽然是一个老套的教学模式,但在大多数初二学生都不了解程序设计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显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学生上手快,跟进紧密,而且能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关注点
长期以来,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是非常关注教学中的衔接与延续,每一节课教完就行,下节课上什么下节课再说,有的学生一进机房上课就会问:“老师,我们今天学什么?”这提醒了我知识需要延续,一定要为下一节课设置衔接的铺垫环节,每一堂课不能像“铁路警察只管一段”。教学的衔接能使知识具有延续性,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如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