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李清照的作品,透过那清词丽句、似海才情,我仿佛看见她那颗敏感多情的心。一代奇女子李清照是博学的,也是敏感的。她的博学、聪慧愈加丰富了她敏感的内涵。而她作为女子特有的敏感又使她的作品变得楚楚动人。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何把生活真实生动地写在作品上,其中的关键便是作者敏锐的感受能力。清照是极其敏感的,生活的变故、时代的变迁都被她一一捕捉,生动地舒展在字里行间。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文中感受那颗多愁善感的心。
幼年的李清照是幸福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朝礼部员外郎,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工词翰(《祖国名媛录》),亦善文(《宋史·李格非传》)”。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浓郁的书香氛围使其身心都得以健康成长,并练就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但身处封建时代,她仍难完全摆脱封建习俗对她的束缚。这时期,新鲜的户外生活、美好的大自然、春来春去、花开花落,都能震动她敏感的少女情杯。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文中记叙的只是一次郊游时迷路的小事,但却写得活泼明快,热闹场面真实可感,这是因为锁于深闺的她难于涉足室外,平常的郊游在她眼里也成了乐事,更有那夕阳斜照的美景、湖上争渡的快乐,给了她难以言传的美感,因此铸就了这篇美文。《怨王孙》更是真实地反映了她热爱自然的感情。词中“波浩渺”、“红稀香少”的景色,给她的感觉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看那“眠沙鸥鹭不回头”,却把它当成爱撒娇、生气的女子会恨人归早。《浣溪纱》中的江梅已谢、柳絮初生、细雨稀疏、空挂的秋千,都染上作者青春的闲愁,也很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怀。再如《如梦令·昨夜雨骤风疏》,平常人在那种背景下,想到的是天下雨了,雨打湿了景物,然而她听到雨声,却能想起“绿肥红瘦”景象,表达出自己无穷无尽、伤春惜春、爱花怜花的感伤气息。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正是作者的敏感性格所致。
1202年,19岁的李清照告别处女时代和才子赵晨诚结为连理。同样的才识过人、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婚姻生活日螓恩爱、美好。这段时期,因小别带来的离愁别绪、刻骨相思是她最为敏感的话题。如:《一剪梅》中借荷花香残、竹席生凉、雁回明月、落花流水,写她对相思离情的感受、孤单的心境。再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从清晨直到深夜难解的相思之愁。词中的夜深风紧、衾寒被冷、孤栖难眠的境地,突出“永昼”之愁的浓重,词人借焚香消愁,结果是愁上加愁;更有佳节重阳,惹的思念像绳索,愈拧愈紧;如麻脚,愈理愈乱。还有玉枕纱橱的寒气,让词人联想晚上定会辗转反侧,难入梦乡;更有那黄昏时光,本想以饮酒赏菊驱愁逐闷,不料却更触动了思夫的情愁。把酒东篱的形影单只、清秀菊花,只会勾起相思,催人消瘦。词中通过具体景物,把相思之愁刻画得如此细腻传神、如泣如诉,若没有特殊的敏感是写不出来的。
南渡以后,清照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的沉重打击,清新婉约的风格一改为悲怆凄凉。这期间,潇雨暮云、繁荣景象都能勾起她重若千钧的哀愁。如《武陵春》,花落便让词人想起令人感伤的往事,想起舴艋舳舟便联想起无法排遣的悲愁;更有字字血泪迸发的《声声慢》,文中似云似雾散不开的哀愁,若不是根植于对现实的深深感伤,是万万创作不出来的。
再者,对政局动荡、国破家亡的现实的感触,也使她写下了一些风格沉郁的作品。面对偏隅南方的宋朝,她过乌江有感而发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既是对失败英雄的高度赞美,对宋朝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有力讽刺,也是作者关注国事、盼望能报效国家的愿望表白。再如过钓台(钓台,在浙江桐庐,相传为汉严子陵垂钓之处。子陵为刘秀之友,他不慕名利,高风亮节,为历代文化精英钦仰),诗中她不像前人一样描写钓台风光,而是有感于古人的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世人的争名逐利,两相对比,写出警世醒言。可谓是构思新颖、意蕴深远。此外,大量的咏史诗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都表现出她对时事政局的感慨,流露忧国忧民的感情。如绝句《咏史》针对时势借古讽今:“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宋室南渡后,金人先后立张邦昌为楚帝,刘豫为齐帝,企图操纵傀儡政权与南宋对抗。李清照期望南宋朝廷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光复社稷,统一南北,重振汉族政权。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王莽新朝的楚、齐伪政权拟为令人憎恨的“赘疣”,颂扬做过中散大夫敢于鄙薄商汤、周武的嵇康,呼唤忠耿之士刚肠疾恶、不畏强暴。这体现了词人关怀国运、重视气节的襟怀。朱熹评此诗云:“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足知易安评议时事识度超群。”
综上所述,可见不同的生活内容给她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但无论是前期的清新明快、中期的含蓄婉约,还是后期的凄怆感伤,都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久读不厌的清词丽句,其实是她敏感性格折射出来的光辉。
(作者单位:342200江西省寻乌县寻乌职业技术学校)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何把生活真实生动地写在作品上,其中的关键便是作者敏锐的感受能力。清照是极其敏感的,生活的变故、时代的变迁都被她一一捕捉,生动地舒展在字里行间。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文中感受那颗多愁善感的心。
幼年的李清照是幸福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朝礼部员外郎,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工词翰(《祖国名媛录》),亦善文(《宋史·李格非传》)”。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浓郁的书香氛围使其身心都得以健康成长,并练就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但身处封建时代,她仍难完全摆脱封建习俗对她的束缚。这时期,新鲜的户外生活、美好的大自然、春来春去、花开花落,都能震动她敏感的少女情杯。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文中记叙的只是一次郊游时迷路的小事,但却写得活泼明快,热闹场面真实可感,这是因为锁于深闺的她难于涉足室外,平常的郊游在她眼里也成了乐事,更有那夕阳斜照的美景、湖上争渡的快乐,给了她难以言传的美感,因此铸就了这篇美文。《怨王孙》更是真实地反映了她热爱自然的感情。词中“波浩渺”、“红稀香少”的景色,给她的感觉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看那“眠沙鸥鹭不回头”,却把它当成爱撒娇、生气的女子会恨人归早。《浣溪纱》中的江梅已谢、柳絮初生、细雨稀疏、空挂的秋千,都染上作者青春的闲愁,也很生动地表现出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怀。再如《如梦令·昨夜雨骤风疏》,平常人在那种背景下,想到的是天下雨了,雨打湿了景物,然而她听到雨声,却能想起“绿肥红瘦”景象,表达出自己无穷无尽、伤春惜春、爱花怜花的感伤气息。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正是作者的敏感性格所致。
1202年,19岁的李清照告别处女时代和才子赵晨诚结为连理。同样的才识过人、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婚姻生活日螓恩爱、美好。这段时期,因小别带来的离愁别绪、刻骨相思是她最为敏感的话题。如:《一剪梅》中借荷花香残、竹席生凉、雁回明月、落花流水,写她对相思离情的感受、孤单的心境。再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从清晨直到深夜难解的相思之愁。词中的夜深风紧、衾寒被冷、孤栖难眠的境地,突出“永昼”之愁的浓重,词人借焚香消愁,结果是愁上加愁;更有佳节重阳,惹的思念像绳索,愈拧愈紧;如麻脚,愈理愈乱。还有玉枕纱橱的寒气,让词人联想晚上定会辗转反侧,难入梦乡;更有那黄昏时光,本想以饮酒赏菊驱愁逐闷,不料却更触动了思夫的情愁。把酒东篱的形影单只、清秀菊花,只会勾起相思,催人消瘦。词中通过具体景物,把相思之愁刻画得如此细腻传神、如泣如诉,若没有特殊的敏感是写不出来的。
南渡以后,清照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的沉重打击,清新婉约的风格一改为悲怆凄凉。这期间,潇雨暮云、繁荣景象都能勾起她重若千钧的哀愁。如《武陵春》,花落便让词人想起令人感伤的往事,想起舴艋舳舟便联想起无法排遣的悲愁;更有字字血泪迸发的《声声慢》,文中似云似雾散不开的哀愁,若不是根植于对现实的深深感伤,是万万创作不出来的。
再者,对政局动荡、国破家亡的现实的感触,也使她写下了一些风格沉郁的作品。面对偏隅南方的宋朝,她过乌江有感而发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既是对失败英雄的高度赞美,对宋朝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有力讽刺,也是作者关注国事、盼望能报效国家的愿望表白。再如过钓台(钓台,在浙江桐庐,相传为汉严子陵垂钓之处。子陵为刘秀之友,他不慕名利,高风亮节,为历代文化精英钦仰),诗中她不像前人一样描写钓台风光,而是有感于古人的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世人的争名逐利,两相对比,写出警世醒言。可谓是构思新颖、意蕴深远。此外,大量的咏史诗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都表现出她对时事政局的感慨,流露忧国忧民的感情。如绝句《咏史》针对时势借古讽今:“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宋室南渡后,金人先后立张邦昌为楚帝,刘豫为齐帝,企图操纵傀儡政权与南宋对抗。李清照期望南宋朝廷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光复社稷,统一南北,重振汉族政权。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王莽新朝的楚、齐伪政权拟为令人憎恨的“赘疣”,颂扬做过中散大夫敢于鄙薄商汤、周武的嵇康,呼唤忠耿之士刚肠疾恶、不畏强暴。这体现了词人关怀国运、重视气节的襟怀。朱熹评此诗云:“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足知易安评议时事识度超群。”
综上所述,可见不同的生活内容给她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但无论是前期的清新明快、中期的含蓄婉约,还是后期的凄怆感伤,都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久读不厌的清词丽句,其实是她敏感性格折射出来的光辉。
(作者单位:342200江西省寻乌县寻乌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