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尝试和研究

来源 :中小学老师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pis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建模教学是数学核心素养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联系实践生活、数学联系其他学科的重要纽带。本文从数学建模教学的背景、现状、具体的课例实践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尝试和研究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建模
  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被专家提出以来,关于其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的说法已经被广大师生认可,因而如何让其在初中数学教学得到施行的研究和探索已经迫在眉睫。
  而“数学建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数学能力体现的核心内容,是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的“灵魂”。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建模教学的意义,如何提高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也正成为为一线教师和理论研究者关注的要点之一。
  一、研究的实际背景:
  1.课堂教学的需求:
  案例1:只会“背公式”的“优等生”
  小Y在小学里一直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孩子,从小参加各种校外竞赛,多次获奖,数学成绩更是“永远的第一名”,但是进入到初中以来,成绩不太理想,屡屡被认为“速度慢,理解能力偏弱”。多次与其交流后,小Y流着泪哭诉:“可不可以让老师多给我几套题?我回去肯定会用功背出来的,一看到题就能把答案默出来的。绝对不会再错了……”
  在小Y的心中,学习数学就是“背公式”“默答案”,而事实上,我们有的老师也确实在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应用题,不断强化这个是“效率问题”、这是“饮马问题”、这是“相遇问题”,并认为这样把数学应用性问题分好“模型”,就是“建模教学”了,而老师只要让学生背出这些“模型的公式”,就完成了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如何让孩子们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终生学习的需求:
  案例2:数学与买菜
  小B是个聪明的孩子,家里刚农改居,家里的学习条件也比较好,却不愿意学习数学,并且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和数学老师叫板“出了这个校门初中数学有什么用?买菜还用的到函数?”
  有小B想法的人不只一个,甚至个别老师自己也有着“数学无用论”的思想。数学有没有用?数学有什么用?数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当今大数据、终生学习的背景下,如何让数学学习变得有用?数学建模必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和手段。
  二、相关概念及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新的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主要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并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展开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建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題。
  三、研究的实践操作
  1.教学的现状
  在研究的初始,我们对在校部分师生进行了网络无记名问卷调查,就大家对数学建模的认识进行了解。情况如表1: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和相当一部分的非专业老师不知道数学建模,大多数人包括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都没有真的接触、了解过“什么是建模”,只有不到10%的初中数学教师表示在大学期间接触过数学建模,其中大多数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而在听说过建模的师生中,大约有65%的人认为:数学建模就是做应用题;约有25%的人认为数学建模就是编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建模是“用数学的方式决策问题”。对于不了解的东西我们可能会觉得离我们很远,还很有可能也会把这种认识传递给学生,对建模教学的开展十分不利。
  同时,我们还发现:对与初中生而言,即使是很大一部分的顶尖的学生,在开始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后,才逐步脱离纯数字的约束,进而掌握代数式、方程、一般几何图形等数学基本知识,而函数的理解、算法的掌握,都是比较初浅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初中数学建模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在师生建模意识的培养上。
  2.研究的思路
  本次研究的思路框架如下:
  3.课例的具体研究
  (1)新授课的研究:
  在新授课中,我们主要关注模型的引入,主要经历两个阶段:
  其中,模型的准备主要是指:把具体的生活情景、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如:代数式的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基础几何图形的发现、统计数据的理解等等。
  案例3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问题:要开家长会了,小明要把自己的座位告诉妈妈,并简单的记在小纸条上,提醒妈妈不要忘记。小明应该怎么做呢?
  生a:小明先要告诉妈妈自己在第几排的第几个座位。
  师:那么小明告诉妈妈自己坐在第3排第5个位子,这样吗?
  生b:还要告诉妈妈从哪边开始数的,从门口开始数第三排第五个位子。
  师:那么小明会在小纸条上写“从门口数,第三排第五个位子”这样吗?
  生c:不用的。只要写个3,5就可以了,和妈妈说一声从门口开始数,从前向后数就好了。
  师:c说得很有建设性,我们只要约定好计数的方式,就能用一对有序的数对来对应平面上的一个位置了。我们也可以你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从生活情景出发,把具体的生活情景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正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
  而对于基本模型学习,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指方程、函数、不等式、基本统计模型。在具体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关注到,对于不同的教材,同一个模型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个模型。现在我们以一次函数为例:
  ① 一次函数(浙教版)
  在浙教版中一次函数在概念给出前,先让学生从简单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分别表示同一数量关系,让学生形成函数概念;让后通过归纳:“一般地,函数y=kx+b(k、b都是常数,且k≠0),叫做一次函数。”
  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从量的关系上理解一次函数。经历了“抽象——表达——转化”的过程,对特定函数——一次函数的学习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从多种同类型关系——一次函数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② 一次函数(苏教版)
  在苏教版中,一样是先学习函数的感念,不同的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前,重新给出了实例,再从特殊的例子,重新推广到一次函数的关系,强调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对生活中实例的表达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在苏教版本章节的章前语中,出现了一个弹簧测重实验的例子,这个实验中,学生会经历“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关系猜测——指导结果——验证关系”,这个过程和我们数学建模的过程非常相似。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数学建模意思的形成是一定帮助的。
  ③ 一次函数(人教版)
  与前面两个版本不同,人教版先让大家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特例——正比例函数,走过“具体实例——函数关系——图像产生——性质发现”的路径。接下来一次函数,同样的路再走一次。可以预见在学习其他函数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走同样的路。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掌握一般的探索函数性质的步骤方法很有指导作用。但同时,也更关注学生的模仿能力,存在忽略掉学生开放式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如果不考虑创新性和反套路的“破匠式”要求,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和途径。
  我们发现,不是说哪一种版本的教学设计一定优于其他,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到模型学习和模式解题的动态平衡,达到教学的效果。
  4.习题课的研究:
  案例4一道练习题的分析
  这是九年级综合训练中的一道题: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5.一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P在线段AD上滑动(点P与A,D不重合),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C,另一直角边与射线AB交于E。当E在线段AB上时,求PD的取值范围。
  在这道题的讲解中,学生可以发现:随着E点在AB上的运动,引起了PD的长度变化,一个量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这是典型的函数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这个几何长度问题转换成由函数值域求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问题: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经历了“几何问题——>函数问题——>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几何问题”多种数学基本模型之间的切换,这些数学问题的转换都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目的和基本模型的熟练掌握。这些训练和准备都为之后模型意识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5.实践课的研究:
  学生是否已经开始真正用建模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需要我们的耐心等待,还需要我们的时刻关注和发现。
  案例5探究物体自由地沿着斜面做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此题原为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部分的一道设计题。许多教师不太重视课本中出现的设计题,认为没有必要做,考试也不会考。其实这道设计题在学生对二次函数这种函数关系与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比较,对函数的理解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今后可能进行的数学研究中,应持有的正确科学的方法、态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我们有可能看到的是“不理想”的结果,但其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是解几道“设计过”的函数应用题无法比拟的。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建模中,模型的检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6:小江的物理问题的解决。
  这是九年级小江同学遇到的一道物理杠杆问题:一根长3米的绳子拉住一根4米高的竖直电线杆的A点,另一端系在地面的木桩B上,电线杆上端C拉有水平的电线。问A点多高是,绳子对杆的拉力最小?
  在物理老师讲解题目后,大多数同学把答案记录下来,当OA=OB时,拉力最小,因为这个时候,O到AB的距离(力矩)最大。只有小江同学还是苦思冥想,为什么这个时候力矩最大呢?直到这天中午,他拉着另一个同学到数学这里求证他的思考是否正确。
  在这里,AB是确定的长(3米),∠AOB是确定的角(直角),也就是一个“定弦定角”的圆上动点问题。如右图,当O点运动到弧AB的中点时,O到AB的距离最大。如果下次∠AOB不是直角,只要是一个固定角,都能有这个模型解决问题。
  在刚才的案例里,并没有人要小江同学来解决这个关于圆的数学问题,是他自发的,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模型来解释和解决其他问题。
  四、研究的成效和反思
  1.实践效果
  (1)教学理解能力的提升
  ① 三种课型的相互联系:
  对于新授课、练习讲评课、实践应用三种课型关注点虽然不同,但也不应该是孤立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
  通過新授课和练习讲评课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形成模型意识,从而指导实践的应用。
  ②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关注学生一般认识逻辑,可以采用“直观——抽象——转化”的模式。先给学生以直观的模型认识;让其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抽象出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模型问题。   ③ 评价方式的客观表述:
  如何评级一个学生的建模水平,是建模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是否能发现模型——是否能建立模型——是否解决了问题”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建模水平做出评价。对于初级层次的同学来说,能发现问题中的模型就可以了;但到了高级层次,还是要关注其最后是否能用这些数学模型知识来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数学建模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使师生更加关注实际问题的数学性,如存在性、单调性等,对于学生的读题能力、解题能力的提升十分显著。
  对数学建模教学的关注,会让教师更多关注“引例”的作业,对多种同类型生活实例进行优选,学生的参与感、投入感更强,觉得“学数学是有用的”,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实践课,让学生更喜欢数学课了。
  (3)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
  数学建模教学不但发展了师生的数学能力,还造福了其他学科。以科学为例,参与建模教学关注的班级中,科学(特别是物理部分)的平均成绩得分率总体比同类型其他班级高了3个百分点。得到了其他老师的支持和好评。
  2.反思和新的研究方向
  在本次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有了模型意识,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最后没有解决问题,严重打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其主要表现在:
  (1)会建不会解
  (2)解得不聪明
  (3)实践机会少
  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出现的无法解出其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因为解的方法不够好,给自己增加很很多困难,有的学生到后来自己放弃了自己初建的模型。同时,没有很多的实践机会,丧失了继续训练提升的机会。
  针对我们这次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发现,光有模型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动手”的能力。针对“会见不会解”“解得不聪明”等问题,怎么“算”出模型的结果,即基于高阶思维的运算能力的提升应该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方向。
  而針对实践机会少的问题,我们正在考虑和其他学科(如物理)进行夸学科的联合研究,共同提升师生水平。
  本次研究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教学研究没有终点,我们会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金良.名师面对面之数学核心素养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11
  [2]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董永键.深挖课本深入探究深度理解,中学教研,2019(11):21-24.
  (余杭区杭州二中树兰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互联网+”资源网站为平台,通过课前教学准备、学生在线预习、课堂互动探究、课后在线交流提升、在线检测评价等实施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效果更加切实高效。  [关键词]互联网+;物理习题;教学模式;板块模型  一、引言  “互联
期刊
摘 要:语音是掌握语言知识和获得言语技能的基础。学习英语必须从语音开始,没有语音就没有口头的交流。良好的语音能为英语进一步学习和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打下基础。因此语音教学它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听、说、读、写的英语技能。  关键词:语音教学 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语音的学习是小学生学好英语学科,正确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南宁市盲聋哑学校为例,结合本校特点和条件,针对聋生的特殊性和需求,整合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资源,探讨聋校线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与方法。经过实践研究,该校本课程已初见成效,这将促进我校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提升,使之成为特色校本课程。  [关键词]线描;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新一轮的课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形成认知、猜想、推断、证明和评价等认知技能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载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概括为:学生在认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作者和内容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筛选和评价,挖掘文本的隐藏含义或寓意,了解文本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关注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等。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开展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阅读教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节好课并不仅仅是把知识讲透、讲细、讲深,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去求知,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在广阔的社会中运用课堂上所获得的能力、方法而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能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营造
期刊
[摘要]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通过生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探究再到生生分层探究,在课堂的实际生成中,始终依赖学生的学习生长点,把握教学深度与难度的平衡,挖掘有效的教学深度;同时在一次次的纠错与反思中逐渐深化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做到“能够”而后“主动”。  [关键词]有效深度;知识生成;数形结合;二次函数  近日,笔者执教了一节“数形结合专题——有关二次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始进行教育改革。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可以加强学生体育知识的学识和锻炼,提高体育技能和水平,发挥体育强身健体和增强体魄的作用。本文简述终身体育,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策略分析  高
期刊
摘 要:《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由于在大学时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如今作为一名教师,因此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更应该时时抓德育,课课讲德育,将德育落到实处。对于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的现状,寻求方法改进并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效果。  关键词:德育 落实 学科 方法 启示  一、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以及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我们学校的”习惯”
期刊
摘 要:高中是学生迈入大学前,接受的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麦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丰收的最后时期,如何让麦粒更加的成熟,饱满,让作文写作五谷丰登,是高中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 写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中生的学习阶段恰似宝藏般的求学阶段。学生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但如何将教与学放在同等的位置,让老师教育的轻松,学
期刊
我针对孩子作业布置做了一个调查,学生在填写匿名调查问卷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应该布置作业。也就是说,其实学生并不排斥作业,而是排斥作业的过多和乏味。通过研究分析,以及和孩子的交流探讨,分析目前中段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形式单一。语文作业最普遍的就是抄抄写写,上完一篇课文后必定要完成本课的生字抄写,词语抄写。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也无外乎“看拼音写词语”“组词”“课文理解”等。因此,有时候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