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有效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愿写作文、爱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方式;策略
教师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以指导,难以训练,是深感头痛的难题。教师常常疲于指导,但效果不佳。就目前现状看,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式或许是一条出路。
一、变闭门造车为观察实践
写作文时,许多学生只知道凭空编造,闭门造车,致使作文写得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如教师在布置学生写“我的亲人”为题的作文时,有的学生不知写谁好,有的学生对有印象的人虽熟悉却认为没什么值得写的东西。甚至,通篇没有语言描写,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细节描写,没有凸显人物个性,把笔下的亲人写成了“木头”。可见,学生对接触过而认识不清的人与事,难以表达得具体明白。鲁迅先生曾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也就是说,善于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先观察写作的对象的特点,然后加以点拨,充实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而且,平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实践中去,解放学生的双眼,让他们全面观察事物;解放学生的双耳,让他们倾听自然美妙的声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触摸万物。这样自然就培养了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他们下笔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变成篇习作为片段训练
再好的食品,如果单一不变,也会使人感到乏味,以至生厌。一成不变地进行成篇习作的训练,很难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成篇习作相对于片段训练来说,显得繁、难、呆板,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对学生多进行生动的片段描写训练。如学习了课文《祝福》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是如何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并把这些外貌描写的片段挑出来,从片段写作的目标和要求角度,细致剖析其写法,指导学生模仿这些片段,进行相应的片段写作。又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要求学生思考:假设于勒是串通船长而装穷来试探菲利普夫妇,在于勒走后要回信来讲这些事,那这封信该如何写呢?(这样训练了学生写信的能力)又假设在船上见到于勒是一位穿着笔挺西装的富翁时,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又会是什么反应呢?(这样训练了学生改写作文的能力)如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化整为零,一练一得,当堂交流、修改,学生兴致自然很高
三、变循规蹈矩为勤于习作
“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文贵于精,精在于练。”作文只有多写常练, 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受教材限制,仅局限在规定的六七篇作文上,而不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外,还应鼓励学生勤于练笔,各写所爱。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作文本、一本周记本、一本日记本。可以同时出几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爱写的题目,也可以只提出作文范围和要求,由学生自拟题目作文。或是写一件趣事、一处自然风光,也可以写对某种现象的看法。哪怕仅是一段文字、几句话也可以。这样没有约束他们的写作范围、写作字数,也不限制他们写作的空间,可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此,长期下来,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锻炼了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熟练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变高、严标准为低、松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是有些语文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甚至是以优秀作文选上的文章为标准来审视、评价学生作文。这样,势必会打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得他们就干脆不练。因此,评价学生作文不妨把要求放低一些,抓住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多去肯定和赞扬学生,哪怕仅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好词,都用放大镜去欣赏。这样,他们才会视作文为乐事。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可把学生的作文分门别类,分为“佳作、佳段、佳句、佳词”四类优秀作文,并且将这些优秀作文在班上大声朗读,不同的作文,不同的优点,或段或句或词,一一点评,尽情赞叹。这样,一次作文训练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褒奖,他们作文的劲头就更足了,作文的兴趣就更浓了。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余 华
[关键词]作文教学;方式;策略
教师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以指导,难以训练,是深感头痛的难题。教师常常疲于指导,但效果不佳。就目前现状看,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式或许是一条出路。
一、变闭门造车为观察实践
写作文时,许多学生只知道凭空编造,闭门造车,致使作文写得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如教师在布置学生写“我的亲人”为题的作文时,有的学生不知写谁好,有的学生对有印象的人虽熟悉却认为没什么值得写的东西。甚至,通篇没有语言描写,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细节描写,没有凸显人物个性,把笔下的亲人写成了“木头”。可见,学生对接触过而认识不清的人与事,难以表达得具体明白。鲁迅先生曾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也就是说,善于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先观察写作的对象的特点,然后加以点拨,充实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而且,平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实践中去,解放学生的双眼,让他们全面观察事物;解放学生的双耳,让他们倾听自然美妙的声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触摸万物。这样自然就培养了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他们下笔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变成篇习作为片段训练
再好的食品,如果单一不变,也会使人感到乏味,以至生厌。一成不变地进行成篇习作的训练,很难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成篇习作相对于片段训练来说,显得繁、难、呆板,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对学生多进行生动的片段描写训练。如学习了课文《祝福》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是如何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并把这些外貌描写的片段挑出来,从片段写作的目标和要求角度,细致剖析其写法,指导学生模仿这些片段,进行相应的片段写作。又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要求学生思考:假设于勒是串通船长而装穷来试探菲利普夫妇,在于勒走后要回信来讲这些事,那这封信该如何写呢?(这样训练了学生写信的能力)又假设在船上见到于勒是一位穿着笔挺西装的富翁时,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又会是什么反应呢?(这样训练了学生改写作文的能力)如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化整为零,一练一得,当堂交流、修改,学生兴致自然很高
三、变循规蹈矩为勤于习作
“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文贵于精,精在于练。”作文只有多写常练, 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受教材限制,仅局限在规定的六七篇作文上,而不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外,还应鼓励学生勤于练笔,各写所爱。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作文本、一本周记本、一本日记本。可以同时出几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爱写的题目,也可以只提出作文范围和要求,由学生自拟题目作文。或是写一件趣事、一处自然风光,也可以写对某种现象的看法。哪怕仅是一段文字、几句话也可以。这样没有约束他们的写作范围、写作字数,也不限制他们写作的空间,可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此,长期下来,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锻炼了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熟练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变高、严标准为低、松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是有些语文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甚至是以优秀作文选上的文章为标准来审视、评价学生作文。这样,势必会打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得他们就干脆不练。因此,评价学生作文不妨把要求放低一些,抓住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多去肯定和赞扬学生,哪怕仅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好词,都用放大镜去欣赏。这样,他们才会视作文为乐事。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可把学生的作文分门别类,分为“佳作、佳段、佳句、佳词”四类优秀作文,并且将这些优秀作文在班上大声朗读,不同的作文,不同的优点,或段或句或词,一一点评,尽情赞叹。这样,一次作文训练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褒奖,他们作文的劲头就更足了,作文的兴趣就更浓了。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余 华